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传统农业景观是文化与自然长期互动产生的结果。它不仅能够提供粮食产出,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传统农业知识以及当地社群身份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稻梯田是东亚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农业景观之一。过去,在东亚乡村地区,水稻梯田是最为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气候的变化,水稻梯田的数量急剧减少。中国、日本以及韩国都面临着水稻梯田持续衰退以及传统农业文化与技能流失等问题。针对这一困境,各国都  相似文献   

2.
苏南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创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斐  沙润  周年兴 《人文地理》2002,17(1):93-96
苏南水乡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地带。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景观。该建筑景观的独特性体现在:顺应水势的空间布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建筑环境;简远清秀的建筑风格。然而,近年来,苏南许多水乡地区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水乡村镇不断扩张,在实际建设中又缺乏长远的、综合的规划,从而造成传统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建筑景观面临困境。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形成的文化趋同现象也导致了村镇传统建筑景观多元化的丧失。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分析了苏南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初步探讨了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继承与创新问题,提出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原则(保护与人们生活的改善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对传统建筑景观分等定级的原则;积极保护与有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进而提出文化发展观,倡导创造有苏南水乡特色的绿色田园建筑景观。  相似文献   

3.
地域振兴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其解决途径多表现为挖掘地域原有内涵,例如乡土性、文化的景观或者传统建筑物群,并进一步赋予其文化价值与资源性价值。京都府南丹市美山町的"茅葺之乡"以"日本的原风景"著称,于1993年被指定为传统建筑物群。在这一景观的文化遗产化及以之为资源开展的地域振兴活动中,地方主体积极致力于景观保护、观光推介、产业促进、与城市的交流,并带动了民众对自身生活的重新审视。同时,资源化体系下的负面机制也必须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杭州西湖是中国传统山水审美的核心意象,同时也对日本的庭园与风景营造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叙述西湖审美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简史,分析17世纪后日本传统庭园和城市景观营造手法中所受西湖的影响,呈现了日本对于西湖景观学习和鉴赏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学校园作为教育场地是全球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校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现城市不同的地域特色、传承大学校园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作用。武汉工商学院校作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园建设使用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面向人群单一、景观节点传统、服务人群功能欠缺、科技创新不足等。本文尝试通过科技创新与景观重组的手法,对武汉工商学院校园入口处、水景处、宿舍入口处等位置进行场地设计,借助科技的力量让校园景观与人产生互动和建立情感联系,设计出更加“以人为本”“生态至上”“形式美与功能美”并重的校园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当前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弊端,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环境、提供多种产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这些传统的农业技术、重要的生物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体系,促进对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等内容的国际认同、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2012年以来,农业部确立了"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基本思路,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了区域发展和遗产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世纪以来江南田野景观变迁的研究,可透视出江南景观变化的文化动力。这其中有两条价值观主线:一是传统士人与部分西方学者的观点,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与传统农业,认为古典景观与古代的农耕技术都非常有价值,只是这一脉的发展一直未得到重视;一是占主导地位的李希霍芬的科学土地利用观和苏联的统一化农庄经营观,致使集体化时代的方格化规划、当下的城镇化建设,都存在着简单模仿西方的倾向,这是当前混乱化田野景观形成的原因之一。未来乡村景观建设的方向,在于传统田园风光与现代田园技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朱荣 《黑龙江史志》2012,(15):98-99
<正>一、西部地区实施"科教兴农"存在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农业为主打产业的西部地区更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继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由于西部地区农业相对落后,农民尤其是封闭的山区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作用认识不足以及观念、体制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后的日本农业: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70年代,日本农业顺利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决定性转变。日本农业在完成了现代化任务之后还面临着诸多“后现代”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产品自给率下降,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地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农业补贴的财政负担沉重等,为此日本政府在农业立法、体制改革、粮食战略、比较优势和有机农业等方面采取了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内     
《世界遗产》2014,(3):102
<正>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立2014年1月16日,第一届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到会致辞,并向获聘的专家委员颁发聘书。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的保护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据了解,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对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专家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驱动下,乡村人口转型呈现就近非农化不断增强等新特征。本文以岳阳市为例,首先揭示人口转型的总体格局,选定城关型、偏远山区型、传统农业型三个典型村庄,全面透视其外出、常住人口的转型特征,揭示自然本底、地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影响。发现:中部地区人口以流向省外为主,但回流增强,主要流向镇街;城关型村庄人口以就近(地)非农化为主;偏远山区村庄异地城镇化为主、就近非农化为辅;传统农业村庄人口外流、就近城镇化与非农化并存;村庄资源禀赋及利用程度、地域经济水平、生活服务配套等对人口外出程度和距离、择居(业)、年龄和家庭结构、村庄兴衰有不同影响,城镇化应因况施策。  相似文献   

13.
<正>黄河曾流经的夏津腹地,如今遗存一片6000亩的古桑树群。这片古桑树群历经2000年历史,见证了沧海变桑田。而这片古桑树群,也是夏津世世代代的老百姓防风治沙的见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14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的多功能价值,被农业部正式公布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旅行社开始面临更多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本文从当前"互联网+"形势下传统旅行社面临的主要困境出发,结合传统旅行社当前的条件,着重围绕传统旅行社借助"互联网+"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杭嘉湖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迅猛,城市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尤其是广大农村乡镇工业的粗放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仅直接造成了大量湿地消失或面积萎缩,其产生的未经处理的"三废"直接向湿地水体排放,也严重污染了河湖水体,加上大量使用农药及化肥,"使湿地水质和农田土质恶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物生境恶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居民湿地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区域内湿地资源的旅游开发势头强劲,但总体尚处于粗放、无序开发阶段,直接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总体看,影响杭嘉湖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人为干扰因素可分为生产性人为干扰、生活性人为干扰及其它类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6.
<正>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地区发展和农业永续的基本前提。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以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仅使古老的农业景观和农耕技艺重新复活,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带来了灵感。农业文化遗产与其他遗产类型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因此,以村落为中心的社会生态系统便是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换言之,如果村落荒芜,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文物古迹景观现状分析与建设研究,是北京市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文物古迹景观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立足现状,以维修为主"和兴建两处"古都缩微"相结合的文物古迹景观建设方案,以使北京市文物古迹景观构成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18.
地域文化基因再现及人本观转基因空间控制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景观是环境层面上文化行为的空间产物,地域文化景观反映该地域文化体系的地理单元特征。地域文化遗产性景观揭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心理期盼认知传统行为)在空间上传承与形制叠加的人文地理性。对后者的研究国外已借用生物传承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理念去解构。诸多研究多涉及聚落景观及其基因方面,还没有全方位延伸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各类型,尤其很少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风水观)遗产性基因,及其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或组合或结构的研究。本文引用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创立的"现象学结构主义"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中国)地域文化遗产(形制)基因与结构;并据后现代人本性空间观理念,即在满足遗产性景观所在地(或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需求规律下,论及提升文化产业展现内涵下的遗产景观基因再现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19.
孙杏香 《神州》2012,(32):237-23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茶进行的背景下,乡村景观的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浙江省龙游县的实际,探讨乡村景观的保护与规划的措施和手段.提出山岳、水体、人文、道路、建筑风格、园林绿化等不同元素下农村景观保护与规划的方式、方法,并从乡村景观的绿化层面上点、线、面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不仅面临着地区冲突、武装斗争等传统安全问题,同时更面临着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它们相互交织、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唯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推进国际关系的转变与完善,促进全球经济的开放与发展,加强安全层面的合作与建设,增进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参与全球生态的治理与完善,不断应对人类社会的各类问题与挑战,才能顺利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