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黎丁 《沧桑》2013,(5):102-104
“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和发掘,可以称得上是近年来最为轰动的新闻事件之一,受到了举国关注。这是一次在世界考古领域都没有先例的创举,“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成功打捞再到入住海上丝路博物馆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拥有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这种整体打捞方式,堪称一次革命,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从1987年发现,到2007年成功打捞出水,“南海一号”的打捞耗时二十年,这个过程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1987年8月,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与广州打捞局在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海域搜寻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林斯堡”号(Rimsberg)时,意外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1989年,该沉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南海Ⅰ号”的水下考古工作,按性质、任务、时间大致可分为早期发现阶段(1987-1989)-前期水下考古调查阶段(1999-2004)-整体打捞阶段(2002-2007)-“水晶宫”内试发掘(2009、2011)-水晶宫内全面保护发掘(2013年后至今)等不同工作阶段。  相似文献   

3.
神秘的海洋,与葬身于它的历史一样,至今依然尚未完全为人类所知。寻找这些沉没于海底的线索,解析深藏于水下的历史瞬间,这就是水下考古队员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周湘东 《丝绸之路》2012,(14):52-53
“南海一号”古沉船是宋代古沉船中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其船载文物数量之大、质量之高、信息量之丰富,使得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水下考古界备受关注。仅从船载瓷器来看,囊括了宋代海外贸易瓷器的主要窑系品种。这些瓷器做工精美,体现了宋代海外贸易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其中蕴涵的大量历史信息,也是了解占代海外贸易瓷器生产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段开展的水下考古:在福建平潭发现了装载五代越窑青瓷的沉船遗址;在福建连江、莆田、龙海、平潭、漳浦等海域发现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沉船遗址;对广东"南海Ⅰ号"和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等宋代沉船遗址、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以及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等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这些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对海上丝绸之路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蒙巴萨沉船"是一艘有40门大炮的葡萄牙快速帆船,名为圣·安托尼奥·塔纳号。于1697年在阿曼阿拉伯人与葡萄牙人的作战中沉没于肯尼亚蒙巴萨市老港口耶稣堡前的水域。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掘,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下考古工作之一。中国瓷器是发掘中最重要的出水物品。作为一批重要的纪年资料,完整性和保存状况良好,其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贸易品,是一艘军舰上官兵使用的日常用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全面报告了蒙巴萨沉船出水的238件(片)中国瓷器,对不同窑口和器类进行了统计,探讨了顺治、康熙时期的"一叶盘"和广东产粗胎罐两类器物。研究表明,这些中国瓷器主要是景德镇窑、福建南部和广东的产品,分为精细和粗率两类产品,可能分属于船上不同等级的军人。但整体上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中出水的瓷器质量要低。可见,葡萄牙人在丢失了印度洋航线的贸易主导权后,依然在进行着小规模的瓷器贸易。他们应该是从景德镇不同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作坊中订货,而且是水平较低的景德镇民窑瓷器和更加粗陋的福建地区民窑瓷器,因此产品的质量和风格都有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7.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名南海Ⅰ号博物馆)是以“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动态发掘的专题博物馆,被业界誉为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自2009年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500万人次,围绕“在科学保护‘南海Ⅰ号’中加快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持续推进“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展示利用等工作,为“南海Ⅰ号”的重新启航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8.
<正>题记:"南海Ⅰ号"沉船浮出水面后,沉箱整体迁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间的"水晶宫"。然而,密封在沉箱里的古船并没有露出真容,古船在沉箱里是否保持完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