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蒙古东大井东汉时期鲜卑墓葬人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材料出自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察右中旗的商都县东大井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对该墓地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共清理墓葬18座,收集到人骨标本11例。据发掘者的意见,该墓地的族属为东汉时期的拓跋鲜卑。2001年3月份,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的朱泓教授带领三名研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发现一座鲜卑墓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6月,我们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进行文物普查时,于克尔伦牧场红星生产队发现一座古墓葬。牧场位于旗所在地东约20公里。这里为克鲁伦河同呼伦池相汇合的三角地带,是一片较平坦的草原。古墓葬在呼伦池南岸较高的砂丘上,东北1公里为牧场场部,南0.2公里即红星生产队。因群众挖土脱坯,暴露出墓葬.据当地  相似文献   

3.
2014—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旗杆山墓地发现了8座东汉晚期鲜卑墓葬,共出土人骨10具。对其中保存较好的6具人骨进行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显示,该墓地鲜卑男性居民的种族特征总体上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最为接近,但在颅高、颧宽、鼻指数等个别项目上又体现出混入了东北亚类型的种系成分,表明早期鲜卑居民可能与大兴安岭北段土著居民发生了基因交流,而鲜卑女性居民则以其圆颅、低颅、阔颅、低颅高面、较大的颧宽值和鼻颧角等特征体现出较男性更为鲜明的北亚蒙古人种倾向。通过对鲜卑相关古代人群的多元统计分析可知,鲜卑内部各人群在颅面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鲜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人群有关。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中原地区动荡不安。西晋末年相继出现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建兴之乱”。河西地区地处西北边陲,远离中原,受战争影响小,局势稳定,经济相对而言比较发达。因此,关西一带华族避难于河西,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风俗,与西域以及当地的文化、风俗相结合,形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5.
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张振标(中国科学院古脊推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立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86-198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在位于大同市南郊4公里的电焊器材厂工地发掘一处北魏时期古墓群。共发掘墓葬257座,...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在邯郸市几处烧砖取土场内发现了数处墓葬群,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文简述了户村砖场及北羊井砖场这两处有代表性且保存较好的墓群的清理情况及出土器物,墓葬年代为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7.
本报告的古代人骨材料分别采集自山东酋邹县的南关遗址和兖州县的西吴寺遗址。1984——1986年期间,文化部文物局第一、二、三期考古领队培训班的同志以及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部分师生对上述二遗址分别进行了试掘和正式发掘。1988年秋,笔者应邀对该两批人骨材料进行鉴定和研究,现将结果刊布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内蒙古库伦旗后柜金元时期墓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春,库伦旗水泉乡后柜村民李成海等人在田间犁地时,发现了1座石砌墓葬,于是他们从墓顶掘开缺口进入墓室,扰乱了骨架及部分随葬器物,并拿走了部分随葬品。库伦旗文化馆张宝鹏同志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收回了部分被村民拿走的随葬品。现将有关收获简报如下。一、地理位置及墓葬形制  相似文献   

10.
酒泉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桑蚕业西传的重要通道。现存史料证明,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已经从内地引进了植桑、养蚕、缫丝和织锦技术。近些年在酒泉、嘉峪关一带考古发掘了几十座魏晋时期的墓葬,其中发现大量壁画展现了当时桑蚕业的场景。  相似文献   

11.
漆器是研究古文化的实物资料,多有精美纹饰和铭文,但考古发掘出土的漆器多有饱水、糟朽和变形等病害,甚至胎体完全腐蚀,仅剩漆膜,且无法复原。在研究前人对漆膜保护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平整漆膜的保护方法,整形脱水后以棉纸为背衬、虫胶漆为粘接剂粘接漆膜,再用镶嵌磁铁的有机玻璃板夹住固定。成功保护了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的60余件漆膜,为今后研究漆膜的保护修复方法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汉墓材料透视汉代乐浪郡的居民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乐浪汉墓在形制、棺椁和随葬器物上表现出来的土著文化因素、故燕文化因素、东北地区汉文化因素和东南沿海汉文化因素.从乐浪汉墓文化因素的构成情况看,汉代乐浪郡居民渊源和成分不一.结合文献记载分析,汉代乐浪郡居民主要是由战国汉初东夷后裔、战国燕民后裔、东北地区汉民和东南沿海汉民组成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焦作马村汉墓和白庄汉墓出土彩绘陶仓楼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为了科学保护修复彩绘陶仓楼,通过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岩相分析,热膨胀测试等技术手段对这批彩绘陶仓楼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这批陶器为当地取土烧制的加砂陶,陶片结构较密实,器物制作以模为主,部分是模制后粘贴而成,吸水率和表气孔率较高,烧成温度和岩相分析发现陶片有釉化现象。研究成果可为后续保护修复处理彩绘彩绘陶仓楼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有辽一代,佛教极其盛行。早在天复二年(902),阿保机徙汉民于潢河之南的龙化州(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西)并建起辽地第一座寺庙开教寺,927年安置渤海僧人于天雄寺;936年耶律德光改幽州为燕京,佛教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会同五年(942)“闻皇太后不豫,上弛入侍汤  相似文献   

15.
赵赟 《文博》2009,(3):12-16
汉代王陵防盗设施形式多样,较为全面。本文根据已公布的考古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对已发掘的西汉崖洞墓防盗设施略作探讨,以展见西汉诸侯王对墓葬修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海路沟通了我国岭南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岭南地区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对于研究汉代中西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玻璃珠饰是岭南汉墓出土器物中最为典型的一类。本工作对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的玻璃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基于化学成分和器型风格,对玻璃珠饰的产地来源进行了探讨,进一步阐明了汉代岭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之间的交流。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西交流提供了确凿可信的实物证据,对研究汉代中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西汉的内朝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具备内朝官资格的官员大致有将军、大司马、领尚书事、光禄勋、司隶校尉、大夫、博‘、给事中、诸吏、诸曹、侍中、散骑、等等,而他们自身与内朝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18.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新近出土木质文物,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木质文物糟朽、霉变、彩绘脱落,甚至崩裂,因而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修复。为此对表面进行了清理,采用2%PB-72乙酸丁酯溶液滴管渗透的方法进行填充加固,对彩绘层用同样方法加固,对散件器物用汉代木材削制木销钉进行组装,对残损、断裂器物进行修复复原。保护修复后的木质文物适于展陈。本工作所用的保护方法对同类木质文物的保护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河南荥阳薛村汉代合葬墓的分析研究,在相关问题上得出了一些新认识.首先,汉代合葬墓中随葬一套或两套陶器与具体合葬形式有关;其次,由于存在同时合葬和异时合葬两种情况,墓葬中随葬陶器在形态或组合上可能存在差别,墓葬的年代构成也并不单一,而随葬不同组合的陶器还可能与文化习俗有关;另外,汉代合葬墓中还存在可能是两名男性合葬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20.
<正>2009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配合西京社区幼儿园的工程建设,在西安市雁塔区电子三路西京社区内清理发掘了两座东汉墓(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