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焕丽 《黑龙江史志》2011,(16):32+41-32,41
地方志文化项目建设是当地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利用历史资料、地情资源,突出地方志工作特色,抓好方志文化项目建设,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建设转化为经济成果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所谓地方志文化项目建设,是指国家统一部署修志任务之外的、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所进行的史料资源再度开发和成果...  相似文献   

2.
一、主要业绩 固原市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古迹、文物较多,风俗独特,历史名人、红色文化较为有名。这些资源为固原市的方志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固原有编修地方志的光荣传统。固原市、县(区)地方志机构1985年相继建立,20年来市、县(区)、市直单位、驻固单位、基层有关单位,共编辑出版志书67部、地情书27部、  相似文献   

3.
《沧桑》2013,(1):191-191
2012年12月9日,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太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太原市地方志学会协办的《太原地方志》创刊。在筹备创刊期间,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人大主任郭振中为该刊题写了刊名。该刊以"弘扬方志文化、营造修志氛围、创新方志业态"为宗旨,以"宣传太原地域文化、推进方志文化建设、指导新一轮修志工作"为目标,以"工作指导、市志续修、理论研讨、经验交流、动态消息、并州风物、龙城百业、县(市、区)情"等10余个栏目为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8月31日,2015年广西方志文化惠民工程设备赠送暨2015年广西地方志系统网站群子站开通仪式在南宁举行。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秋洪、副主任邓敏杰,各市、县地方志办公室网站技术管理人员出席赠送仪式和开通仪式。据悉,2011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制定《广西地方志系统网站群群建设工作方案》,并按照方案积极付诸行动,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网站群。同时启动方志文化  相似文献   

5.
突出专业特点搞好地方史志文献库建设武汉市地方志编委会杭世锐地方志之所以被称之为地方的“百科全书”,是因为它是在收集大量地方资料的基础上编纂的。因此,搜集充足的资料是编修新方志的先决条件。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县基本上都成立了修志机构,不少已完成了志...  相似文献   

6.
二轮修志基本完成后,市、县地方志工作可以从大力开展读志用志工作。着力做好地情文化的整理和开发,指导镇村志、部门志、行业志编修,加大方志信息化建设,推动方志场馆建设,加强方志队伍建设和方志理论研究等六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10月12日上午,梅州市地方志系统在平远县迎宾馆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市地方志办公室、平远县方志办分管领导和全市八县(市、区)方志办主任等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20 0 4年3月2 8日,山东省方志馆开馆暨全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在济南举行。蔡秋芳副省长在讲话中指出,方志馆是收集、保存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史志资源,研究、交流方志文化的基地。山东省是史志大省,方志文化源远流长,但历史上从未设置过系统收藏、研究地方志的专门机构。山东省方志馆的建成,是山东省修志史上的大事、盛事,是省委、省政府重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的重大举措。对于历史典籍保存、弘扬齐鲁文化、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蔡秋芳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优秀传统,发展先进文化,挖掘、利用地情信…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方志》2011,(1):64-64
1.方志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2.地方志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3.地方志与地方文献的关系 4.地方志部门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5.地方志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笔者发表在贵刊的《试论立法后的地方志分类》(2007年第12期)一文中存在一处较大的逻辑错误。原文如下:根据是否法定将地方志分为法定方志和非法定方志。法定方志,即《条例》中所规定的地方志:“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编纂的地方志.设区的市(自治州)编纂的地方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地方志。”  相似文献   

11.
翁振 《福建史志》2004,(4):34-35
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理论重视美术与文化、社会联系结合.重视多元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并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文明成果.扩展美术空间,使绘画、工艺与欣赏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化美术教学的乡土性和地域性.是目前美术教育的一个新热点。地方志作为一方之百科全书.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详实资料,是其他信息载体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方志与美术结合,把美术教学的视野延伸进地方志书中,是美术教育新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充分利用方志资料密集性、地域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可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样活泼,特点更具地方性。本文拟以《泉州市志》中记载的有关资料为例,谈谈美术教学应如何利用和开发地方志资源,为美术教学服务,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地方现代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沧桑》2012,(2):137-137
武筱丽在《黑龙江史志》2012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探讨如何利用方志资源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1.通过地方志,了解把握地情,突显地方发展特色。2.通过地方志,熟知历史,发现并依托优势,培育发展地方产业。3.利用地方志,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4.利用地方志,趋利避害,保证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个有五千余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生活各异,地区差别很大。由此使各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千差万别,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之一,就是历代均重视纂修地方志书。方志顾名思义,乃是一方之志,即记载一地不同于他地的自然和社会的整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因此,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早在《新编地方志暂行规定》中,就强调新方志要“力求体现当地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反映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这说明突出地方特色,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沧桑》2010,(9)
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彰显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省新方志工作开展3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方志工作者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编纂出了省、市、县三级志书和各类地情志书等一大批珍贵书籍,浓缩历史,承载现状,弘扬了三晋文化,展示了山西巨变,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地方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既有"资政、存史、育人"的历史功能,又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阿克苏地区历史悠久,地方志资源丰富。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坚持依法修志和依法治志并举,突出第二轮修志和年鉴编辑工作重点,在着力提高方志工作科学化水平,努力开发地方志资源,拓宽社会用志途径,繁荣方志事业,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方志事业全面发展方面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同时,《条例》还强调指出:“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首轮地方志书编修完成之后.方志工作者应当积极开发利用方志资源,主动服务当代.为地方四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我们修志部门责无旁贷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14年以来,全国地方志微信公众号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渐多的变化,其账号主体多为各级史志机构。公众号立足于传播工作动态、政策规章等方志声音和历史掌故、遗产遗址、风物风俗等地方知识,所推送文章具有明显的方志特色、地方特色、文史特色和应景特色,并追求时尚、活泼的风格。方志微信公众号的出现,给方志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为方志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机遇,对传统的地方志业态产生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方志》2011,(2):64-64
1.方志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2.地方志与地方文化的关系3.地方志与地方文献的关系4.地方志部门与政府部门的关系5.地方志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6.地方志编修的意义和目的研究7.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结合地方志和乡村建设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可以从应用层面发现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如下途径:地方志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内涵支撑;特色志和影像志记录、传承和弘扬乡村历史文化,挖掘历史智慧;方志数据库、移动智能终端和扫码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高效、便捷的地情信息资源;方志书屋、方志文艺和方志讲堂为育人资政、培育文明乡风提供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20.
《沧桑》2010,(6):89-89
《沧桑》在山西省第一轮修志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为山西的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方志编纂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省第二轮续修方志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开展,为了加强省直各修志供稿单位和各市县(市、区)志编纂单位及人员互通情况、交流经验,进一步推动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经主管主办单位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领导研究决定,拟将刊物由原来的双月刊变更为月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