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宝档案     
《文史月刊》2013,(7):81
鹳鱼石斧图新石器时期,陶质彩绘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陶缸于1978年在河南省临汝县阎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系夹砂缸。腹部一侧绘有鹳鱼石斧纹样,以红棕两色绘成。约占缸体面积的三分之一。左绘有鹳鸟一  相似文献   

2.
《文史月刊》2013,(7):F0003-F0003
新石器时期,陶质彩绘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 陶缸于1978年在河南省临汝县阎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系夹砂缸。腹部一侧绘有鹳鱼石斧纹样,以红棕两色绘成。约占缸体面积的三分之一。左绘有鹳鸟一只,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圆睁,口含一条大鱼;右绘一把石斧,  相似文献   

3.
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画《鹳鱼石斧图》试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河南临汝县阎村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经出土十一座瓮棺葬,其葬具多为陶缸。在采集到的19件完整陶器中,有一件绘有彩色陶画《鹳鱼石斧图》的陶缸。根据临汝县文化馆和河南省博物馆的调查报告可知,这件陶缸是该处出土的三件彩陶缸之一。原件高47、口径32.7、底径19.5厘米。器呈敞口、圆唇、深腹、平底,口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该器为红陶砂质,器腹一侧绘有一幅高37、宽44厘米的彩画。其内容约略可分两组,左半画有一只身体椭圆、圆眸、嘴长而直、昂首挺立、体微后倾  相似文献   

4.
原始艺术的瑰宝——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鹳鱼石斧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上旬,河南省临汝县纸坊公社阎村生产队的社员,在苹果园里翻土,偶尔掘出一批仰韶文化的陶器。笔者今春灯节返故乡,在文化馆陈列的这批仰韶陶器中,发现有一件陶缸上绘有一幅罕见的原始绘画,非常惊奇,于是进行了临摹、拍照,定名为《鹳鱼石斧图》(简称《陶画》,见彩版)。这幅绘画、在缸的外壁上,占去整个面积的二分之一。画面本身高37、宽44厘米,是一幅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富有意境的绘画。下面笔者就画的艺术方面作一初步试析。  相似文献   

5.
《鹳鱼石斧图》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原文物》1981年首期报道了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一批仰韶文化陶器,其中有一件彩陶缸特别引人注目。缸上画一只白鸛衔着一尾鱼,旁边竖立一把斧子。张绍文同志按照我国古代绘画命名的习惯,贴切地称之为《鸛鱼石斧图》(图一:下)。陶缸是夹砂红陶制,个体甚大,通高47、口径32.7、底径19.5厘米。略呈直筒形,平底,厚圆唇,口外有四个对称的鹰嘴形泥突。正如同一遗址中其他陶缸底部有穿孔一样,这件彩陶缸底部正中也穿一圆孔。这种陶缸本是瓮棺葬的葬具,上面应有一个半球形的盖。同时出土的"三足盆",可能  相似文献   

6.
现藏河南省博物馆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陶缸彩绘画《鹭鱼石斧图》,是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份在临汝县阎村出土的。考古工作者把它的时代定为仰韶文化晚期。其绝对年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此陶画(古代陶器上的绘画、刻画通称)一出,即引起世人的注目。由于它所具有的文史与艺术价值,人们对它的研究也相应展开,《美术》一九八一年第九期发表了拙文《原始社会的绘画珍品  相似文献   

7.
《鹳鱼石斧图》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南省博物馆新近收藏绘有《鹳鱼石斧图》的彩陶缸一件,此缸是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份在河南临汝县阎村以东仰韶墓地中出土的(图一);同时伴出的还有大口尖底瓶、尖底缸、釜形鼎等陶器,均由临汝县文化馆所收集,八一年十月始由县馆将此缸移交河南省博物馆保存。此缸为加砂泥质,手制,仅在口部有慢轮加工的痕迹;器表呈黯红色,敞口、圆唇、直腹、平底,口沿下有六个对称的鹰咀鼻钮,口径32.7、底径19.5、壁厚1.4、通高47厘米。该类器型曾见于豫中地  相似文献   

8.
1983年12月,在新津县铁溪乡顺南河边发现了一些绳纹夹砂粗灰陶碎片,绳纹夹砂粗红陶碎片以及一件穿孔石斧。(图)石斧通体长9.8厘米,上端宽3.8厘米,刃口部分宽5.8厘米,刃口已使用残缺,孔大1.2厘米。这次发现有孔石斧,是新津继修觉山发现新石器时代石石斧(见《文物》1982年第4期82页)之后的又一新发现,扩充了  相似文献   

9.
孙彦 《中原文物》2008,(1):41-44
依据相关考古和文献资料,"鹳鱼石斧图"的象征着死者灵魂不灭、生命转化,这种观念的出现应该是丧葬绘画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汉代鱼鸟图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鸟图是汉代文物上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一般以一鱼一鸟组成一个图案单元,亦有两鸟一鱼或一鸟数鱼组成一个单元者。鱼可辨者有鲤,鲫等。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上,还常见鲟鱼的形象。鸟可辨者有鹤、鹳、凤、雁等。关于这种图案的涵义,有人认为:鸟为瑞禽,而“鱼”“余”同音,是“富裕”的象征。所以鱼鸟图是“人们追求富足,向往胜利的思想反映,寄  相似文献   

11.
<正> 笔者收藏有一件透雕鸱面人手神鸟铜带钩,通长7.8厘米,钩面最宽处2.8厘米。圆形钩纽在钩背中部,直径1.6厘米。钩面上的鸟首喙前突向下,喙尖略向内勾,喙两侧是猫眼状的双目,鸟首上方两侧为角状双耳,是一个角鸱的面部造  相似文献   

12.
热河博物馆筹备组为了配合该省兴隆县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宣传教育,1955年12月18—23日选择了部分历史文物及革命文物,参加了该县主办的文教展览会。所选的展品,以古代生产工具为主,内容共分五部分: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斧、石犂、石臼及陶片等;战国时代制造生产工具的铁范及汉代铜饼;  相似文献   

13.
<正>大石铲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起源于有肩石斧,是骆越先民为适应原始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发明制作的一种生产工具,因其造型奇特,制作精美,有别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器,又因其集中分布于广西南部地区,故学界惯称之"桂南大石铲"。本文以馆藏大石铲为例,介绍广西独特的大石铲文化。一、大石铲的分布与年代大石铲遗存是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随着考古调查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开展文物普查的过程中,神农架林区文物普查组征集到一件磨制石斧。这件石斧长21厘米,上宽7厘米,下宽9厘米,厚2厘米,表面光滑,上部有一直径15厘米的圆孔。经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古代鱼形器在俄罗斯贝加尔湖沿岸地区有较多的发现,国内仅在嫩江流域肇源县小拉哈遗址和牡丹江流域的海林市细鳞河遗址和鹰嘴峰遗址见到。本文通过对已发表的东北亚古代鱼形器材料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演变过程,确定其使用功能为诱鱼器,探讨出土鱼形器考古遗存之间的关系和生业方式。西伯利亚现代民族学中使用鱼形器捕鱼的资料可以证明,从贝加尔湖沿岸新石器时代晚开始出现的鱼形器,是在冬季冰窟窿捕鱼时使用的一种诱鱼器,既是钩坠,又是诱饵。这种诱鱼工具的发明说明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就出现冬季捕鱼业,鱼类成为东北亚地区漫长冬季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鱼鸟图》,长178厘米、宽23厘米。纸本,水墨,现藏湖北省博物馆(见封三)。画面主体由怪石、鸟、鱼构成。怪石占画面主要位置,自左端凌空斜出,突兀奇肆。用墨线勾出轮廓,以大小横点点写石质浓淡阴阳向背,水墨华滋润泽。三只小鸟枞居石颠,或蹲驻或作回首仰视或敛足修啄羽毛,神态若有所思若有所忆若有所言,撷神写形,风采奕奕。鸟是八大山人花鸟画创作中的特征形像,八大对鸟通常作变形、夸张、扭曲处理,表情多为默想、追思、愤怒、讶异、迷虑、疑虑、迷惑,投足举喙之态,寄托了画家深深的感情。有论者言,八  相似文献   

17.
巨能喙     
《华夏地理》2006,(12):16-16
南美有鸟名巨嘴,喙巨若此,却不至于摔个嘴啃泥,看上去实在是奇事一桩,有一个体型很大的品种叫做鞭笞巨嘴鸟,其橙黄色的喙长达13到15厘米,差不多是身长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关于磨制石斧石锛的研究,国内外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族调查表明磨制石斧石锛不仅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用具,而且还被当做炫耀、祭祀和彩礼用具;微痕研究结果显示石斧石锛不仅用于伐木而且被用于屠宰、揉皮;形态分析结果显示部分石斧石锛破损后被改制成小型石斧石锛或石锄等继续使用;实验考古揭示石斧的功效是铁斧的四分之一,石斧石锛使用寿命短的只有一年半而长的达到十七年。显微镜观察法和实验对比法是研究石斧石锛功能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1982年11月,江两省文物工作队在南昌市清理了一处窑藏,出土了一批瓷器。窖藏是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民德路基建工地原佑民寺后院左侧发现的。瓷器置于距地表约1.5米深处的一个陶缸内,上面覆盖一长50、宽40、厚约7厘米的大条石。陶缸鼓形,平底,腰壁有凸弦纹一道,塑有四个对称指弧窝,高29、直径31.8厘米。内有瓷  相似文献   

20.
荆门叉堰冲遗址第二次发掘,地层堆积分三层,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5个、柱洞11个、墓葬1 座,其中墓葬是一座较大型的有二层台的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64件。出土新石器时代遗物分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和随葬器物三类,生产工具又分石器和陶器,生活器皿和随葬器物均为陶器。这些陶器具有特点,以泥质黑陶最多,主要纹饰为篮纹和斜方格纹,器形有鼎、罐等17种。据陶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