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天定 《史学月刊》2004,(10):119-120
司马迁的《史记》 ,“凡百三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为《太史公书》。序略 ,以拾遗补艺 ,成一家之言 ,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 ,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 ,俟后世圣人君子”(《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记》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立的人格精神 ,给后世文人特别是编辑人、出版人多方面的精神滋养。一 崇高的名山追求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观念 ,是以本身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知识来影响社会和政治 ,“太上立德 ,然后立功 ,然后立言”。“三立”之中 ,最现实可行的是“立言” ,或传道授业 ,或著书立说 ,或从事出版活动。武帝时代 ,全国统一 ,…  相似文献   

2.
漫画与漫话     
《文史月刊》2010,(3):42-43
牧惠《不患无位?》插图→“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孔子此言极谬。不怕没有官职地位,只愁没有站得住脚的本领?岂不闻有了权便有了一切哪怕你既立德、立功又立言,仅仅无位,有位的套你以玻璃小鞋,炒你的“鱿鱼”,揪你辫子,打你的棍子。立言也只限于写交代、写检讨、写认罪书。  相似文献   

3.
萧一山,名桂森,号非宇,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享誉学界的清史专家。1920年至192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期间,以一人之力著成《清代通史》上卷,由此奠定了他在清史学界的地位,被誉为“清史研究第一人”。此后,除继续撰写《清代通史》中、下卷外,萧一山新著迭出,《民族之路》、《曾  相似文献   

4.
<正>什么样的人生最能体现生命价值?有人说,不就是享尽荣华富贵、寿终正寝还福荫子孙吗?倘若对社会没啥影响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此等生命一现影无踪。《不朽·三立·三不朽》讲述,"不朽"一词,时时照亮春秋志士的壮烈情怀。鲁国副卿叔孙豹高谈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三不朽",并视之为实现生命价值、长葆家国兴盛之道,真诚践行。唐孔颖达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危除难,功济于世,  相似文献   

5.
著名词学家夏承焘教授在《天风阁日记》中,回忆青年时代读书时,从丁福保主编的《说文解字诂林》得到许多教益.丁福保何许人也?丁字仲祜,江苏无锡人.七岁启蒙读书,聪明好学,嗜书如癖.1895年考入江浙闻名的“南菁书院”(今江阴南菁中学)当时国学大师王先谦正在该校执教,丁如饥似渴,从师精研《尔雅》与《说文解字》.老师曾训导丁福保:“日后倘不能‘立功’、‘立德’,当以‘立言’为  相似文献   

6.
正"三不朽"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道命题。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相似文献   

7.
论司马迁写当代史成一家之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司马迁写当代史成一家之言易平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开宗明义提出他著述历史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以史立言”,标志着我国古典史学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①。司马迁是如何“以史立言”,他在《史记》中表达出怎样的“一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上上立德,其次立言,下而立功。著述是立言,其社会价值远在具体的事功之上。应当指出的是,不少学人是将纂修志书.视为“立言”的著述大业的。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1811—1872),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今属湖南省双峰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面对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他以捍卫“名教”的名义,实施了残酷镇压,使清朝统治得以维持;面对西方列强的大举侵入,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发展军事工业,并躬身实践创办洋务,使风烛残年的清政府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实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生理想。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梁启超、蔡锷、毛泽东、蒋介石等人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因历史时代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尚存较大的争议,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来说,他对子弟的教育堪称…  相似文献   

10.
《神州民俗》2010,(5):66-67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汉人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他的后代兴隆不衰,且“全家没有一个坏人”;他家书颇为风行,被一代代的家长奉为育儿宝典,影响深远。他教育孩子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在当下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  相似文献   

11.
《贵阳文史》2013,(3):17-17
刚才张教授和顾教授都提到了阳明先生。正德年间,阳明先生被贬谪贵州,然后有了“龙场悟道”。后来他虽然离开了贵州,但他的思想学说在这里得到发展,可以说带出了贵州的一大批人才。阳明先生本人之所以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物,我认为与他的崇高之人格亦是密不可分的。人格的崇高,向我们揭示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所以今天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谈一些个人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二) 选业类 纳兰性德曾极热心于选业,构成他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选业类著作,可按词选、诗选、文选分为三类。 词选 性德成年以后,对仕途的热情日渐冷淡,文学的热情却日益浓炽。他视文学为终生致力的事业,又专门矢志于词。他的志向的确立不仅出于他词人的天性和情趣,还跟他对传统文学的发展观有关。顾贞观说:“容若当思所以不朽,吾亦甚思所以不朽容若者。夫立德非旦暮间事,立功又未可预必,无已,试立言乎?而言之仅仅以诗  相似文献   

13.
古训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曹子桓独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渭古之作,不假良史之辞,不讬旗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夫立德立功乃修身之本,虽德有高下,功有大小,然凡立言当以德行为先,有德有言,方可不朽,否则,一时锦心绣口之作,亦如过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综观《曾昭璇教授著作编年》(曾新、曾宪珊编著,2004年内刊本),著作68部、论文、科普文及地图目录三者合计589篇,数量之多,学界罕有。一位学者曾提出"曾昭璇精神"。笔者深表赞同。从68部和589篇的数量当中,可见先生的立言、立功和立德之大。这就是曾昭璇精神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5.
<正>《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此"三不朽"乃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更是儒家"内圣外王"圣人人格的完美体现。但历史上真正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物却少之又少,就连孔子这样的圣哲也只能称得上"素王",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历史中总会有闪光点,五百年必有  相似文献   

16.
不朽的事业     
刘国治先生是我中学时代的英文老师,他有两本英文著作,均由台湾《黔人》杂志印行。第一本叫做《纳斯雷登故事新编》(ANewStoryofNasred-din),已于1992年问世,佳评如潮。《孔子故事新编》是第二本,预料比第一本还要引人入胜。刘老师的遭遇,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前和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言之令人酸鼻,有些情况也和孔子差不多。孔圣人立身处检,以身作则,著书立说,立德立言,使天下后世之人受用不尽,功莫大焉。曾国藩说:“古人患难忧虑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如果孔子当时仕途如意,恐怕不会留给我们这么丰富的中国文化遗…  相似文献   

17.
傅国涌 《炎黄春秋》2003,(12):22-26
一王芸生是新记《大公报》第二代总编辑,在他手里继续捍卫了民间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当然也是他参与掐断了这一传统。他的文字热情洋溢,视野开阔,气魄宏大。老大公报人李纯青说他的文章“长处是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泻”,“那时大公报社论,主要就是表现王芸生个人对时事的纵横观”。陈布雷夸奖他的文章“得张季鸾十之八九”。重庆时期,张季鸾在读了他写的一篇社论后由衷地赞赏说:“我要写也不过如此!”无党无派的报人俞颂华在《富有热情的王芸生》一文中这样评价——王芸生的文章为世人所传诵。他立言的长处是常以国家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  相似文献   

18.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在班固表序说:“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然而在表中历载高祖功臣之后说:“右高祖百四十七人,周吕、建成二人,在外戚。羹颉、合阳、沛、德四人在王子,凡百五十三人。”同一表中一为“百四十有三人”,一为“百五十三人”,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史学研究中,元史向以艰深难治著称,它不仅内容庞杂,资料亦复零散。年轻的史学研究者田虎先生,却在此领域进行了艰辛的耕耘,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这一切都体现在他的近著《元史译文证补校注》中。 《元史译文证补》系清代著名学者洪钧所撰。洪钧(1839—1893),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人。“同治三年(1864)举人,七年(1868)廷对第一。”(《碑传集补》卷五)曾历任湖北学政、江西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光绪十三年(1887),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出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四国大臣,十六年(1890)升为兵部左侍郎,归国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位,年五十有五。”(《清史列传》)《清史稿》卷四百四十六、《清史列传》  相似文献   

20.
《清史稿》卷485《文苑二·赵翼传》记载:嘉庆十五年,重宴鹿鸣,赐三品衔。卒,年八十六。《清史列传》卷72《文苑三·赵翼传》云:“嘉庆十五年,重宴?鸣,赐三品衔。十九年卒,年八十六。”《清史稿》的成书晚于《清史列传》,关于赵翼年岁的这段记载,《清史稿》袭之于《清史列传》。只不过省略了“十九年”三个字。这一省略实为不当,因其易造成赵翼卒于嘉庆十五年的错觉。《清史稿》(《清史列传》亦同)所记赵翼年岁实不准确。成书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李元度编的《国朝先正事略》卷43《文苑·赵瓯北先生事略》另有异说。其云:“嘉庆庚午(十五年),重赴鹿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