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俗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经历了一个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文学派的民俗学主要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开拓民俗学的研究领域,历代民俗学家在研究观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从而形成了人文学派、人类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神话学派、语言学派以及结构学派等等。诸种学派林立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民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绍原,祖籍安徽省旌德县人,1898年夏历正月二十日生于北京,1983年9月11日在北京逝世。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宗教学家,20世纪中国民俗学界五大核心领袖人物之一(其他四人为顾颉刚、周作人、钟敬文、娄子匡)。青年时期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北京大学等处读书,1920年被北京大学派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比较宗教学,1922年在该校毕业后又在依林诺研究院哲学专业学习一年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文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辅仁大学成立了人类学博物馆,随后创办了刊物《民俗学志》,登载民俗学研究相关论文,此外还开展过一系列相关活动,诸如设立民俗学课程与研讨班、宣传动员、实地调查等。这段过去被忽略的重要历史理应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表演理论在中国民俗学领域近30年间的传播和实践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该理论得以传入中国并被接纳有着多方面的内在因由,既与新时期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形势相适应,更与本土民俗学对生动鲜活的表演活动进行记录和对民俗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迫切需求密切相关。中国民俗学者在本土化实践中体现出的将多种理论视角相融合、对历史维度的强调、对文本与语境关系的重新思考等,对表演理论有丰富和修正的作用。在表演理论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与推动下,当代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取向逐渐向注重语境、过程、表演者和当下发生转型。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民俗学界中至今混同存在着这样几类研究者:虽然关注民俗其本身但并不关心地方民众的“文化至上主义者”、不加批判地推进文化保护政策的“文化保护主义者”、还有虽对文化保护政策持批判态度却只是隔靴搔痒的“民俗学主义批判者”等等。就此,本文将对今后的民俗学走向以及建立“新公共民俗学”的必要性展开论述:不仅要认识到文化保护政策的政治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要在认识到这样的政治性向地方社会渗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的同时,对地方生活者作为承担文化活用和保护的合法性存在加以尊重,在尊重他们所拥有的价值的基础上,创建直接参与地方文化的保护、活用之实践活动的民俗学——“新公共民俗学”。  相似文献   

6.
我是做人类学的。相对来说对民俗学不是太熟悉。我可以介绍一下人类学界的相关讨论。也许对今天关于“民俗学:人文学术抑或社会科学”的讨论有一点启发意义。对人类学来说,因为采用田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可能更倾向于艺术或者说人文学科,所以很多人主张人类学是人文学科。但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Timothy Lloyd(中文名罗仪德)教授是美国民俗学会执行理事长、俄亥俄州立大学兼职教授,同时在许多组织担任董事、委员或者顾问,其研究领域集中在美国民间生活、19世纪的美国文学、美国文化历史,以及美国艺术与文化、饮食方式等。近年来,罗仪德教授在日趋活跃的中关民俗学学术交流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便是其力推的项目之一。据悉,今后他还将在中关公共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推进多个交流项目。本刊特约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候选人游自荧对罗仪德教授做一次专访,重点了解其作为美国公共民俗学家的实践经历。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俗学人文学科的建设模式是一个历史概念,由五四文化模式和经济文化模式发展而来。钟敬文将五四文化模式引入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在高校中文系的格局中,创建了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同时在高校社会学的格局中,创建了民俗学,并从这里发展、成型和辐射,使之成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当代我国民俗学面临着五四文化模式所不能解决的世界文化多样性问题,也面临着经济文化模式不能取代的精神文化建设问题,因而要在以上所述两个模式的基础上,转向国家文化模式,促进我国优秀民俗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其成为保持国家文化主体性的特色要素。  相似文献   

9.
由钟敬文先生担纲主编,萧放担任副主编的《中国民俗史》终于出版,实现了钟老生前的宏愿。这部著作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中宣部、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确定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标志成果,说明目前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学科地位得到提升特别是在当前全国出现非物质文化保护热潮的时刻,它的出版,具有检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史的意义,也标志着中国民俗学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期自然与文化研究同等重要,地理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研究是一种趋势。双方可以共同研究文化空间与文化主权的关系,地球环境与人类遗产资源共同保护战略,传统文化资源的空间信息整编和共享对策,现代自然环境和文化变迁中的复杂交织现象,文化传统(含民俗因素)对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多重影响等,重塑国家文化主权形象,反对超级大国对中小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文明模式与经济建设的强权控制,寻求文化和谐。这种合作也有助于发展学科的深层研究,同时能为国家政府建设提供更全面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Folklore as a discipline had promising beginnings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By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owever, the academic study had begun to fade in academies, and the substantive content had lost a great deal of public interest. Three books deal with the practice of folk studies and ask the question of where folklore might go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ne looks at the theoretical history of the discipline, while the other two have an ethnographic bent and open up folk materials to embodied and reflexive analysis.  相似文献   

12.
民俗学是随着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一门高度国际性的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学科,它在方法上采取集体主义,在理论上假设民族在民俗上的同质性。在现代性走向巅峰的时候,同质性人群和民俗传统的快速消逝带来民俗学的危机。面对危机,从日常生活来界定民俗的思潮兴起,却并不能解除危机。在人口流动、文化杂糅的世界社会,个人与小群体必须与他人协商安排日常生活的细节,这种世界社会的民俗协商正在成为广泛的事实。能够应对这种趋势的民俗学将会获得发展的生命力,这有赖于从业者带来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14.
In recent years the pace of research on the late prehistoric Mississippian societies of eastern North America has accelerated. New data,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goals are changing perspectives in Mississippian archaeology. Regional overviews and site syntheses provide unprecedented insights into the Mississippian phenomenon at local, regional, and continental scales. Traditional culture history, processualism, historical processualism, iconography, and neo-Darwinian archaeology are active 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Important research focuses on variability in Mississippian sociopolitical formations over time, organizational diversity among contemporaneous societies, and sources of political power. The new historicism and iconography place agency, identity, origins, factionalism, ideology, and meaning at the center of culture change, while many processualists continue to focus on developmental histories, economy, and control of material resources. Advances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e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are changing how Mississippian archaeology is conducted and expanding the kinds of data that are recovered. These diverse interests, methods, and goals have created considerable eclecticism in Mississippian archaeology.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巾日民俗学学术倾向及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每一门社会人文科学,它之所以能独立生成与发展,都因其能承担独特的社会任务,否则它将被社会遗弃:所以,当人类社会21世纪降临之际,每一门社会人文科学,都不得不扪心自问,在新世纪的社会中,我该如何发展?我们的民俗学也不例外。当前,国内外民俗学科的发展各呈千秋。以亚洲的中国和日本为例。民俗学在中国可谓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16.
J. D. A. Widdowson 《Folklore》2016,127(3):257-269
The study of folklore in England stands at a crossroads. Is it content with its current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s, or should it make a determined effort to move forward? A subject pioneered in this country, which gave it its name and early academic reputation, seems in danger of losing momentum. Its mission lacks a common purpose, and tends to be fragmented, and the discipline as a whole has largely been ineffectual in asserting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importance. One way to redress these shortcomings is for the leading organizations concerned to undertak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rich variety of traditions in our present-day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is will generate a new impetus in efforts to document these aspects of English cultural heritage.  相似文献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