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楷,居简和尚称其为梁宫干。生卒不详。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曾在画院任待诏,以画宗教人物、鬼神、名人高士为主,又能画山水花鸟,是活动于南宋中期的画家。梁楷信佛参禅,与妙峰、居简、智愚等和尚互为挚友,一起谈经、赋诗、作画,常常是“按图叫绝喜欲飞,掉  相似文献   

2.
墨竹画究竟源出何时何地,画坛至今尚无定评。不过,画史上保留的两则传说,则往往被研究者们引为参考。一是《张退公墨竹记》其云:“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萧悦,因观竹影而得意,故写墨君。”二是《图绘宝鉴》(卷二)中云:“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详世胄。善属文,尤工书画。郭崇韬伐蜀得之,夫人以崇韬武弁,常郁悒不乐。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模写窗纸上,明日视之,生意具足。或云,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笔者认为,唐玄宗(685-762年)创墨竹并传萧悦说不足以信。因为,花鸟画至唐代才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种,晚唐张彦远作《历代名画记》时,是将竹石归于“花鸟”门的;一直到了北宋《宣和画谱》,才从花鸟门中分出“墨竹”门(另分有“鸟兽”、“花木”、“果蔬”门)。这说明,墨竹画的诞生当在晚唐至北宋之间,而在盛唐。如果作为一代风流天子的唐玄宗创造了墨竹画,张彦远是不可能不予以记载的。  相似文献   

3.
徐熙和徐渭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徐熙的画“落墨为格”,奠定了笔墨在写意花鸟画中的价值,他运用墨色淡彩的赋色,成就了写意花鸟画淡泊清雅的画面格调;徐渭的画“墨泼淋漓”,即便没有设色,仍生动自然,从而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成就了水墨大写意的花鸟画风。从徐熙到徐渭,写意花鸟画经历了由写自身意到写内心情的过渡,将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抒写内心情感的境界。从唐宋元明清直至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都离不开徐熙和徐渭笔墨思想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祁箭峰 《收藏家》2005,(1):F006-F006
“化平常为奇特,化传统为现代,化心源为艺术”,这是柳学健花鸟画所给予我们的印象,也是他花鸟画灵性美的闪光之处。读柳学健的画是一种享受。他的画先从平淡入手,删繁就简,而后渐入佳境,韵味清新,隽永绵长。外柔内刚的画风使作品充满了热烈祥和、高贵典雅的艺术品味。可以说他的每一幅画都是诗意、激情和灵感的统一体。他的花鸟画不仅明显地继承了传统花鸟技法与笔墨精神,而且又在独自的选择中透射出别一番的情趣与创意,使其在不露痕迹的形式结合中发  相似文献   

5.
《设色松泉绶带图》封底画为绢本工笔花鸟画,长八十五厘米,宽四十厘米,现藏于沈阳故宫。 这幅画布局生动、笔法细腻,刻划出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诗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构思的巧妙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整个画面主要采用墨绿、蓝、白三种色调,给人一种和谐美的感觉。 这幅画由满族著名画家溥伒、溥僴兄弟合作,溥伒画松泉,溥僴画绶带。溥伒,字雪斋,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曾任中国画院(现北京画院)画师,书法研究会会长。同时也善长古乐,曾  相似文献   

6.
张燕飞 《东南文化》2001,(12):32-35
宋元时代,文人画兴起山水画大兴,人物画相对减少。明代绘画总体上承接宋、元传统,山水画、花鸟画方面流派纷出,各成体系。成就显著,人物画也呈山水画逐渐衰微之势人们是画山水之余,偶尔为之了。正如万历年问谢肇制的《五杂俎》中所言:“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明代人物画总体上落后于山水画.花鸟画。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2011,(14):F0002-F0002
张光宇,1945年生,山西运城人。研习书画40余年。擅长花鸟画。画作意境清新,章法严谨。耐人寻味。国画作品《一唱雄鸡天下白》获中华当代文化精粹博览会一等奖。作品曾参加第十一届和第十三届“全国花鸟画邀请展”、“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览”以及“西泠印社首届中国画大展”。  相似文献   

8.
石涛说:“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这句话,可以标志墨法、水法至明清之际有了显著提高.龚贤(1618—1689)的用墨.被誉为“执牛耳于江南”.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中.本文,就龚贤的山水作品,着重分析其在墨法、水法上的巧妙运用.并根据他的用墨、用水的特色,分了四点加以阐述.一、重皴染,不作钩抹.钧抹,只见“骨”而少墨气,而重皴染,可以充分发挥积黑、渍黑浑厚的作用;二、求润不求湿.求润在于求画的韵味.“韵”在画中是一种画  相似文献   

9.
聂卉 《文物》2006,(11)
中国古代书画从装裱形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立轴、手卷、册页、扇面、镜片(镜心)等,不同的装裱形式服务于不同的功用,或便于展示观赏,或利于把玩收藏。在清宫传世的书画文物中还有一种简易的裱件,装裱方式与镜片接近,只是画心经过简单托裱,画面尺幅大小悬殊,可上贴于墙壁又可下落收藏,俗称“贴落”或“贴落画”。“贴落”一词现在所见到的最早出现于乾隆年间的清宫内务府档案。如:(乾隆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司库白世秀将朱伦瀚画二张持进,交太监高玉呈进。奉旨:托纸一层,俟张雨森[1]画二张得时,一并交瀛台贴落。钦此。”(乾隆三十五年)“二月…  相似文献   

10.
国宝巡礼     
吴彬(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573-1643 年之间),字文中,又字文仲,号枝隐、枝隐庵头陀,自称枝庵发僧、金粟如来后身。福建莆田人,长期流寓金陵(今南京),万历(1573- 1620年)间,他因善画被推荐为中书舍人,后官工部主事。《图绘宝鉴续纂》记载吴彬的画“神宗故称赏之”。昊彬性情耿直,为人清正。因批评魏忠贤擅权而一度被捕入狱,并夺去官职。吴彬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均能,人物画中擅画佛像人物,形状奇怪,迥别前人。花鸟画工整清丽,生动传神。吴彬的山水画早年亦属正统派一路,未出董巨、“元四家”、文、沈、董其昌、陈继儒之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20,(4)
正绘画中出现葫芦形象,最早要算是宋画了。作为花鸟画的分支,葫芦画在宋代却并非以花鸟画的形式出现。它在画中的形象,大多出现在人物画中,是作为画中主人的配角而存在。葫芦虽小,但在画中的含义却不可小觑。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曾有《刘道士赠小葫芦》诗云:"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比陆游略早的道教天师张继先(1092~1127)也有《点绛唇·小小葫芦》词咏葫芦:"小小葫芦,生来不大身材矮。子儿在内。无口如何怪。藏得乾坤,此理谁人会。腰间带。臣今偏爱。胜挂金鱼袋",足见葫芦在两宋时期已经  相似文献   

12.
初冬的太阳照进陈作丁先生的画室。在绘制过千山万水的画案上、今天却变成了争艳竞放的百花园。陈作丁把他近期画的一批花鸟画平铺在画案上,那牡丹,花鲜似露浸;紫藤,干如笔走龙蛇;红梅傲雪盛开、黄菊姣妍多姿。此时虽“大雪”时节,寒气袭人,而陈作丁的画室仿佛涌动起阵阵暖意。陈作丁还拿出一叠菊花的写生稿,他说公园的菊展丰富多彩,真是写生的一个好机会啊!  相似文献   

13.
孙文章 《神州》2013,(4):198-198
通过研究发现,宋代花鸟画作为宫廷画的一种,在成就上已经超越了唐朝时期的水平,成为了我国古代花鸟画的集大成者。从目前现有的资料来看,宋代花鸟画无论是在整体构图,还是具体的绘画技法,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都成为了古代宫廷画的代表之一。由于花鸟画是国画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宋代花鸟画的成就进行分析和研究,取长补短,总结其优点,为现代花鸟画的创作提供指导。考虑到宋代花鸟画所取得成就以及在宫廷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宋代花乌画名作进行赏析,以更好的了解宋代花鸟画的技法以及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张勇 《神州》2012,(14):184-185
作为中国画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写意花鸟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写意花鸟画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在生活追求上也是丰富多彩。本文就中国写意花鸟画创作意境与生活追求问题主要介绍了绘画中意境创作的内含,并分别分析了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意境及生活追求。  相似文献   

15.
《荷塘聚离图》是四川省博物馆珍藏绢本,着色花鸟画(纵266厘米横192厘米)。今天我们能够见到这样构图博大、用笔精工、赋彩雅丽的工笔花鸟画原作,实为难得。它在继承发扬我国工笔花鸟画的写实主义优秀传统,是有一定的代表性。解放以来,在陈列展出鉴赏中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一致的称赞,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幅巨制。《荷塘聚禽图》表现  相似文献   

16.
明清两代的没骨花鸟画有着各自独特的时代风格,其中,明代宫廷画师孙隆的没骨别具一格,他将写意融于没骨之中,宫廷花鸟画中又带有野逸风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恽寿平作为没骨花鸟画的代表画家,在没骨花鸟画凋敝的明末清初,他的没骨花卉开创了新的格局,其在绘画技法上是具有革新性和开拓性的,且他的创作思想也为后世传播,正如《南天画跋》中“摄情说”所说的那样:“在清初拟古风盛行的时期,恽格的摄情说是大胆、新鲜的。”[1]他为后世画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绘画思路。本文将从二者的技法、题材、用色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窥探明清时期没骨花鸟画的发展脉络与发展变迁,并结合孙隆和恽寿平各自在画史上的成就,总结他们对后世画坛的影响,这对于当代没骨花鸟画的推陈出新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灵魂。一幅优秀的工笔花鸟画,构图起主导作用,意境却是画的灵魂,而背景是处理意境的关键。恰到好处的背影宣传,对于营造意境、引导观者理解作品主题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花斌 《神州》2012,(6):27-28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化积淀也发生着转变。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中国画是由古至今,在不断的演变,千百年来的工笔花鸟画领域出现的诸多画家和作品中,都无法脱离“黄,徐”的体貌。随着“西学东进”,直至新式学院教学在中国美术教育主导地位的确立,工笔花鸟开始复苏,并出现了新的发展空间。其他外来艺术因素的介入等,使之在新时代工笔花鸟画得到转变,不论在造型、构图、设色、还是在画面处理上,甚至是绘画材料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主要由彭培泉、郜传安、林若熹、李魁正入手简要分析当代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发展,进而展望未来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清代初期的中国绘画,艺术风格上在直承明末余绪的基础上,开始了新历史条件下的开拓、变异和发展,呈现出风格各异、流派林立、名家辈出的繁盛局面。而当时占据清初画坛统治地位的是强调传统笔墨的“四王吴恽”,即王时敏、王鉴、王(羽军)、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也就是所谓“清初六家”。六家中,四王和吴历皆擅山水,惟恽寿平除山水之外尤精花卉,他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有自己独特格调的“没骨花卉”,对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坛有“起衰之功”,影响着有清一代画  相似文献   

20.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海上三山图”,是清初画家袁江的一幅精品佳作。画纵41、横57厘米绢本设色,款为行书,题:“海上三山,戌秋邗上袁江画”。钤有“袁江印”“文涛”字样,朱文印各一方。因画家纪年未详细书记,故“戌秋”二字难以确定具体年代,从作品娴熟的程度上看,可能是属袁氏中晚期的作品。(见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