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斐<集古录目>卷四<正解寺碑>曰:"隋昌刘鼎卿撰,不著书人名氏.寺本后魏宣武帝以七庙所立,谓之七帝寺.至周被废.隋文帝时,复兴佛法,定州赞治崔子石舍以为寺,赐名正解."郑樵<金石略>卷中录作<正解寺造像碑>,谓撰者刘升卿,余同欧目.  相似文献   

2.
李裕群 《考古学报》2012,(1):63-82,131,136
目次序言一刻经碑的内容二刻经碑的镌刻年代三刻经碑与灵裕的护法思想四娄睿与大留圣窟五结语序言河南安阳宝山灵泉寺是北朝隋唐时期邺城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原称宝山寺,东魏武定四(546年)由地论师道凭所创建〔1〕。北齐时,东安王娄睿成为该寺施主,并出巨资,由道凭弟著名高僧灵裕重加营构。隋开皇十一年(591年),隋文帝出资助营山寺,御赐寺额曰"灵  相似文献   

3.
赵鸿雁 《旅游纵览》2013,(9):156-157
大兴善寺不仅是中国佛教密宗的祖庭,同时它还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镇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首先介绍了大兴善寺的概况及密宗特色,然后了分析了大兴善寺的保护现状,指出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兴善寺保护与开发的构想。一、大兴善寺概况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南郊小寨兴善寺西街,始建于西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5年),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开皇年间扩建西安城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之地,  相似文献   

4.
大庄严寺     
韩保全 《文博》2006,(2):15-17
大庄严寺始建于隋仁寿三年 (603年),是隋文帝为独孤献皇后所立,初名“禅定寺”。隋文帝崇尚佛教,他的皇后独孤氏出自鲜卑大族,文帝对他很敬重,让她参与朝政,宫中称之为“二圣”。独孤皇后于仁寿二年(602年)去世,次年为其追荐阴福而立寺。禅定寺位于隋唐长安城的西南隅。寺院规模宏大,占永阳坊之东半部,  相似文献   

5.
永安寺在阆中縣东黄坭鄉,現作为鄉小学校舍。寺的規模不大;山門內为一樓一底之前殿及东西禪房,次为东西兩廊,最後为大殿。現寺內有明清碑記數通,其中嘉靖  相似文献   

6.
长子崇庆寺宋代彩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庆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南20公里的紫云山麓,坐北朝南、东、北、西三面环山,寺址规模并不很大,前置天王殿为卧佛殿。西垛殿奉地藏及十王,西南隅置孤长者殿,东北隅置关帝殿。  相似文献   

7.
刘呆运 《收藏家》2000,(7):60-64
仙游寺位于西安市周至县正南15公里的黑水河畔。这里自然风光优美,群山环抱,碧水萦绕,是极好的建寺之地。据文献记载,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杨坚曾幸临于此,喜欢这里的自然风光,便在这里建行宫作为避暑胜地,始称“仙游官”。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为了在全国安置他早先获得的舍利子,特颁发诏书,在全国三十个州,选高爽清净之地,创立灵塔。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大兴善寺的童真和尚奉敕送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仙游宫遂改称仙游寺。  相似文献   

8.
<正> 释迦寺位于蔚县城南关,据清代《蔚州志》记载,寺元代为庵,明洪武中周房建寺,关于寺史无更多资料可考,寺内碑刻已被改作它用,内容多不详。寺座北面南,现存前、后,中三殿及部分配房,三殿在形式上很有特点:中殿系单檐歇山顶(图版二、1),前殿为单檐硬山顶但后檐两山各加二柱作出翼角与中殿相呼应,后殿前檐亦采用如上作法,整体仍属硬山顶(图版二、1)。三殿之中年代最早、最重要者当属中殿,现将对其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勇 《文博》2005,9(3):51-56
绪论公元583年,隋新都大兴城正式建成。公元904年,朱温拆毁唐长安城,其间历时321年。盛唐时期的长安城,城区面积达83.1平方公里,人口百万。城市布局严谨,殿堂宏伟,是公元6——9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横亘欧亚大陆的唐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最为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19,(5)
本文基于陕西大荔县藏隋、北宋、民国的几方碑刻材料,结合《续高僧传》《大荔县志》等文献记载,对隋唐同州大兴国寺的沿革发展予以考述。隋唐大兴国寺的前身即历史上神尼智仙抚养隋文帝杨坚的般若尼寺,本是杨忠宅院的一部分。隋开皇四年改为大兴国寺并延续至唐,宋时称龙兴寺,并逐渐分为两个寺院,明嘉靖前寺院已荒废,民国二十四年在寺院旧址上修建尚勤小学,成为大荔县较早的一所新式学校。  相似文献   

11.
隋文帝杨坚在首都大兴城建造舍利塔,他要求绘制统一图样,同时在全国80个州开工建塔。舍利塔共分三次建造,计113座。时至今日,没有一座塔保存下来。据分析,这些塔全部是木塔。目前在国内许多地区发现建塔之碑,笔者据此推测研究了塔的原状。  相似文献   

12.
奉國寺在義縣城內東街路北,因為大殿內有七個大佛,所以也稱七佛寺,又因為佛像比較高大,一般都叫它大佛寺。寺前有大空場,門左右有石獅二座,山門一間,門內有瓦頂木牌樓三間,後面有彌勒殿五間,殿後就是大雄殿。  相似文献   

13.
曲阳修德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现仅存遗址。修德寺塔的始建年代在隋仁寿元年(601年),是隋文帝颁赐舍利之塔,现存的七层砖塔为宋代遗物。修德寺遗址曾发掘出土北魏至唐代的石造像2200多件,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佛教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同时证实了曲阳是定州系白石造像的中心,为研究曲阳石雕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秦安兴国寺是河陇地区著名的元明佛教寺院。它与河西走廊的张掖大佛寺各踞东西,遥遥雄峙,是丝绸之路上名闻遐迩的两大名刹。兴国寺又名兴谷寺,俗称官寺,坐落于秦安县城北街,有“兴国梵宫”之美誉。据《秦安县志》记载,寺创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又据该寺伽蓝殿顶棚上出土的明万历四十三年题记木板记述,至少到明末,兴国寺建筑都颇有规模,气势恢弘,建筑布局平面为“伽蓝七堂”格局。“寺上有般若殿一座,雄镇如盘。左有伽蓝殿,右有菩萨殿,  相似文献   

15.
神通寺遗址在济南市南约四十公里(?)柳埠镇东北琨瑞山阳(图一),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始命名为种通寺。唐释道宣续高僧传载"仁寿置塔。敕令法瓒送舍利于齐州泰山神通寺,即南燕主慕  相似文献   

16.
壹寺史奉国寺在辽宁义县城内东北隅,南向,寺初名咸熙,后改称奉国,因为大殿内塑有七尊大佛,所以一般都叫它大佛寺。平面布置前狭后宽,寺前是一片空场。山门一间,门外左右列石狮二座。门内设木牌坊三间,再进为无量殿五间,都是普通清式建筑。殿后有甬路直达月台,其后为大雄殿九间,矗立在一个高耸的台基上,壮丽宏大,冠于全寺。殿后为空场,殿西为僧舍禅堂,旧称"西宫",殿东复  相似文献   

17.
赵生泉 《文物春秋》2003,(4):57-62,78
欧阳斐《集古录目》卷四《正解寺碑》日:“隋昌刘鼎卿撰,不著书人名氏。寺本后魏宣武帝以七庙所立,谓之七帝寺。至周被废。隋文帝时,复兴佛法,定州赞治崔子石舍以为寺,赐名正解。”郑樵《金石略》卷中录作《正解寺造像碑》,谓撰者刘升卿,余同欧  相似文献   

18.
蔚县故城寺位于河北蔚县宋家庄镇大固城村东,现存释迦殿及三间禅房,其释迦殿内存有总面积约110平方米的水陆壁画,多数学者根据壁画题材、风格、人物造型及释迦殿脊檩上的木匾题记,认为壁画的绘制年代与释迦殿的建筑年代一致,为明正德二年(1507)。作者根据对供养人年代的考证,推断此水陆壁画的绘制年代应为清道光前期。  相似文献   

19.
<正>封面有已故灵谷寺住持真慈大和尚墨书:"灵谷寺珍藏/真慈记"三藏塔遗址在雨花路向东拐丁字路(今正学路)南侧的三藏殿东【现殿尚存,即"禅堂正殿"与"三藏塻  相似文献   

20.
会善寺,与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此寺位于嵩山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左倚龙山,右傍虎山。该寺原为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一所离宫。北魏灭亡后,离宫成为名僧澄觉禅师的精合,始为佛教场所。隋文帝开皇年间赐名“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嵩山时,曾至此寺拜道安禅师,并称之为老安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刚佛像于寺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