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这个"反党分子""忠"得令人哭笑不得 我对父亲黄克诚的了解,来得很迟很迟,可以说 是始于1972年5月间头一次"探视"见到父亲。当 时他被"监护"已是第六个年头了。 我怜悯父亲,为他的际遇感到酸楚。骤然见到他 衰老的面孔和不整洁的旧军衣,我脑海里闪过了电影 中那些狼狈的国民党俘虏的形象。一刹那间,在走马 灯般的历史舞台上,人的角色、位置和作用都仿佛是 可以任意转换的了。但是我错了。我的那种感情可能 更多地出自"黑帮"子弟的一种自怜。父亲并不要求 同情,也不去过多忧虑"历史的裁判"。  相似文献   

2.
正我父亲周楞伽与刘群相识在1935年的春天,当时,他还没有用刘群这个名字,朋友们都唤他"萍华"。那时候,《文艺电影》的编辑石凌鹤刚被撤去了职务,由国民党上海市党务整理委员、电影演员姜克尼任主编。姜克尼原来是我们家在上海南市江阴路的房客,他无意之中在光华书店遇见了我父亲,知道我父亲眼下正  相似文献   

3.
我的前半生 1976年,我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小山村.我的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我8岁时,父亲所在煤矿大爆炸,他有幸躲过了一劫,煤矿关停后被安置去了湖北沙市,我们全家也从农村搬到了城市.由于母亲没有城市户口,在城里我们被称作"半边户",所以我是生在农村,长在城市.我的母亲是一个文盲,没想到若干年后,...  相似文献   

4.
人物名片:毛志红,江夏区政协常委、区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区文联主席. 在北京,我跟随军人父亲在部队大院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父亲博学多闻,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经常站在他身边一边研墨,一边欣赏.我10岁那年,父亲转业回到家乡江夏(当时的武昌县),进入宣传部,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那是改革开发初期,我们回到这个"君子...  相似文献   

5.
父亲在世的时候,很少谈个人的事情.我知道的一些事情,都是父亲过世后母亲告诉我的.这几年,我看了一些他的回忆录,还有他在“反右”期间写下的两份检查,对他的了解又多了一些.  相似文献   

6.
石定 《文史天地》2021,(2):34-37
1991年11月18日上午,我在地区文联接到正安县政协的电话,得知父亲病危,即与妻儿和二弟一家赶往正安.当晚我守在父亲身边,他什么话也不说.第二天早上,父亲平静地"走了". 父亲的灵柩安葬在上坝,多年后来迁至遵义南山公墓,与我母亲的墓相邻. 民国时期,父亲曾在军政两界任职,任过正安、赫章、大定(今大方县)、普安等县县长...  相似文献   

7.
正据斯诺所著《西行漫记》记载,毛泽东在回忆自己经历时告诉斯诺:"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他要我学珠算。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账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后来,毛泽东曾说自己"受  相似文献   

8.
人一老了就爱唠叨,三天两头地在房里嚷嚷,让人不得安宁。我爸就是一个爱唠叨的父亲,妈妈都嫌他,说他比妇女都能说!所以他就特别令我厌烦,闭不上的是他那张爱唠叨的嘴。听!他又在房里嚷嚷开了!每日三"醒"五声父亲爱唠叨已是常有之事,每天总要挑我妈和我的"刺儿",嘴里老爱挂着这样一句话:"不提醒你的话,你就不长记性!"每次看到我做错了事,他就张开了那大喇叭,放着洪亮的声音,左邻右里都能听得见。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不由得回想起父亲黄标。父亲当"汉奸",那是武汉会战后的事。那时我不到10岁,虽说年纪小,但也知道汉奸可耻,在同学面前我自觉无颜,更打心底里瞧不起他,从来不喊他一声"父亲"。直至日寇投降,他所在的伪军部队却未归顺国民党,反而奔向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引得国民党沔阳县县长肖钻何气恼不已,电请通缉:"抓捕共匪黄标赏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父亲原名良瓒,字璃璋。关于他后来为何改名为"力展",大哥曾告诉我,那是父亲有一次去见阎锡山,阎对他说:"不要叫璃璋了,就叫力展吧,把力量展开嘛!"按照五台方言,璃璋与力展谐音,从此父亲就改名为智力展了。为什么父亲与阎锡山会有如此交往呢?这还要从他的学生时代说起。  相似文献   

11.
"八一三"淞沪抗战已经70周年了,那时我还年幼,但因当时父亲身处淞沪战场,所以对许多事还有很深的印象。我父亲彭戢光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当时我已知道父亲在上海参加对日抗战,报纸上不断传来他  相似文献   

12.
正2005年,我搬到了护国路127号居住,那是为安置修都司东路的部分拆迁户和解决我局职工住房而修建"护国路商住楼",侧面就是"王伯群故居"。而我祖父家民国时就住那里了,是那时的82号。父亲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大学毕业后还在那里结的婚。我也在那儿躺在母亲怀里度过了哺乳期。所以我搬来没几天,年迈的父亲就闹着要我扶他来看看,其实他要看的主要是护国路。在南门口吃了湖南面后,我扶着他一路上来。"那时叫顺城街,我们家就在对面这一  相似文献   

13.
人们很少知道,我国医学界的领军人物钟南山院士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钟南山曾多次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钟世藩。""我所取得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诲和影响密切相关。"本文回顾了钟世藩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他如何影响和成就了今日的钟南山。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2月,我意外地收到台湾二姑丈的来信,并得知他近期来武汉会亲的消息,我顿时有了说不出的喜悦.我父亲是台湾台南县人,1943年他22岁时离家赴日本谋生.1953年他和我母亲带着我们4个儿女,从日本回到了祖国大陆,定居武汉.听父亲讲,我祖父36岁时就因病去世,祖母身体很好.父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离开台湾时,他的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都已结婚.1974年父亲在武汉病逝.  相似文献   

15.
孙正平有一个叫得更响的名头儿:孙开闭。由他来解说开幕式或闭幕式几乎成了一种定式在中央电视台,孙正平的辈分是"哥",三四十岁的叫他孙哥,二三十岁的也称他孙哥。"体育新闻部有个小伙子,他父亲年轻时和我一起在山西插队,我们是以哥们儿相称,可他儿子见了我,也叫我孙哥。"  相似文献   

16.
段存华 《百年潮》2015,(1):69-71
像很多老革命家一样,我的父亲也有很多老战友、老同志,他们都令我敬重、爱戴。其中几位我更是像对父亲一样亲近,"老革命叔叔"乔明甫叔叔("文化大革命"前担任过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后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任轻工部副部长)就是其中一位,他虽然早已故去,但只要一想起他,我心中就充满了温暖。在战争年代,我的父亲很少顾及我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吴薇 《环球人物》2012,(30):18-22
他的父亲是蒋经国,祖父是蒋介石,因为是非婚生,他和孪生兄弟驻足在蒋家门外达半个世纪之久,光"敲门"就花了46年……这个人,就是蒋孝严。"虽然我进门的时候,门里面已经空无一人。蒋家的人已经故世了,我爷爷、  相似文献   

18.
1978年7月28日,是我人生中应该记下来的一天.在那一天,我和大姑姑、大姑爹一起,从长沙动身去看望软禁在安徽大别山中的父亲——李锐. 那一天,距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已经整整11年又两个多月了,我对他已经非常、非常陌生.确切地说,其实我从来也不曾非常地亲近过他.小时候打有了记忆起,父亲很少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对于我,他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人.我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头5年半都是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在那些周末,他很少在家.  相似文献   

19.
父亲生前写给我的信本来就不多,有的还在十年动乱中散失了,然而有两封信却一直被我珍藏着。这两封信都是他老人家在"文化大革命"身处逆境时写给我的——一封于1970年寄自南昌,另一封于1973寄自北京。和父亲相隔两地  相似文献   

20.
在“四人帮”被粉碎后,为了给父亲能早日昭雪,我开始走访父亲的老战友和许多老前辈,这一部分我是凭记忆按走访的前后记叙下来,可能会感到乱,但这是历史事实。我走访的第一位老前辈是陆定一同志。当时陆老刚被解放住医院,我去探视他,我问他:为什么我父亲被诬陷为叛徒?他对我讲了下述情况:大约1964年,他当宣传部长时,毛主席问他要我父亲写的《多余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