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代晚期铜器六祀切其卣(下文简称六祀卣)铭文中有一"(圭)"字(Y10.5414①),这个字收录于<金文编>附录下009,未释.此器为商王帝辛时代的标准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器盖同铭四行二十九字,器铭少一字.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6,(12)
正羊子山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20公里处的安居镇。自1975年以来,这里先后发现过三座西周墓葬,出土有多件"噩侯"铭文铜器。1975年,安居羊子山出土鼎、簋、尊、爵4件西周早期铜器,其中单鋬尊铸有铭文"噩侯弟■季"~([1]);1980年,这里的一座墓葬出土鼎、簋、卣、尊、爵等18件西周早期铜器~([2]);2007年,羊子山M4又出土27件西周早期铜器,其中有8件"噩侯"器和2件"噩仲"器~([3]),M4的墓主应为一  相似文献   

3.
商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少量有铭铜器,但铭文一般都很简略,多为一个字或两三个字,内容为族名、作器者名、作器对象名(即为谁作器。商代铭文中作器对象和祭祀对象通常是相同的,所以有的著作直接称之为“受祭者名”。但有的作器对象不一定是受祭祀者,所以综观整个铭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考古学的传入与发展,特别是50年代以后,科学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商代有铭铜器,其中绝大部分出于河南,尤以安阳为最,其次陕西、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亦有大宗出土(参拙文《全国出土商代有铭铜器概述》,《殷都学刊》2009年第3期)。这些有铭铜器出土情况明确,器物组合清楚,学术价值较高,为进一步拓展商代铜器铭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湖北黄陂鲁台山西周墓M30出土的铜器内.有一组“公大史乍姬?宝(阝尊)彝”的铭文。对于这一铭文的考释,目前是有着如下三种看法: 陈贤一同志云:鲁台山西周墓“M30出土有四件鼎,器铭为‘公大□□姬?乍器’、‘公大史乍姬?宝(阝尊)彝’、‘公大史□姬宝□□’,这四件方鼎,是公大史为其夫人作器”。  相似文献   

6.
皇”。1987年在广丰征集1件卣①9,器底部有“公作宗宝尊彝”2行6字。四川出土的带铭青铜礼器有3件。广汉1960年彭县竹瓦街出土一批铜器,其中有2件觯②1,1件器内有“牧正父己”4字;另1件器内底有“覃父癸”3字。在长江下游出土的西周铜器中,较...  相似文献   

7.
张长寿  闻广 《文物》2012,(4):46-49
毛公鼎传清道光末年陕西岐山出土,鼎内有铭文497字[1],为铜器长铭之冠,国之重宝。鼎于咸丰二年(1852年)由估人苏亿年载之入都,陈介祺以重资购藏,秘不示人[2]。此后,鼎先后为端方(1910年)、叶恭绰(1930年)、陈咏仁(1941年)收藏。1946年,陈氏献诸政府,器归中央博物院[3]。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8.
《文物》2015,(1)
2010年11月,陕西省子洲县裴家湾镇关王岔村出土了6件商代铜器,包括鼎、卣、觚、尊、瓿、盘各1件。种种迹象表明,这批铜器的埋藏性质很有可能是墓葬。从形制和纹饰上来看,这批铜器具有鲜明的商代晚期特征。此次出土的铜器,均为典型的殷墟式铜礼器,应来自于商文化核心分布区。子洲关王岔出土的商代铜器,是近年来陕北地区出土的为数不多的商代铜器群之一,为研究商代晚期陕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任伟 《华夏考古》2002,(3):57-59
198 2年 1 1月 ,河南平顶山市郊区阳岭上出土了一批西周铜器① ,其中 4件铜器上铸有铭文 ,铭文中均有“应史”二字 ,现介绍如下 :《应史鼎》铭曰 :“应史作旅鼎”。此器口微敛 ,卷沿 ,沿上有双立耳 ,斜垂腹 ,三柱足 ,口沿下饰以细云雷纹为地的回首夔龙纹。铭文以竖行铸在器壁内。 (图一 ,1 )《应史簋》铭曰 :“应史作旅簋”。此簋带盖 ,盖上有喇叭形握手 ,子母口 ,斜颈 ,鼓腹 ,圈足 ,盖和颈部饰条带状变形夔纹 ,圈足上有一周弦纹、两周细云雷纹。器内、盖内所铸铭文相同。 (图一 ,2 )《应史爵》铭曰 :“应史作父乙宝”。此器侈口 ,长流 ,…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21,(2)
毛卣所记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与何尊及周甲戌方鼎皆吻合无间,应系同时所作;卣铭虽较简单,但可印证和补充何尊的记载,有重要史料价值;尊、卣、鼎及德方鼎铭文皆可互相印证和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史料链。据器形、纹饰、铭文及同时期有关铜器,何尊为成王时器,可为定谳;毛卣、周甲戌方鼎及德方鼎等亦皆为成王五年所作。"京室""京宗"应系一地,指成周内的宗庙,"京"系"都"义,指成周;"王"指成王;毛、丽及何等皆系"宗小子"之一,是成王训诰和赏赐的对象;"公""薛公"分别系毛与何的父辈,即尊铭的"公氏"之一,皆系周王族人,政治地位非同寻常;"薛公"的"薛"或系谥称,或系特定称谓或氏称。  相似文献   

11.
《何尊》的出土,是我国文物史上的一大收获。北宋以来的八百余年,截至解放前夕,传世的西周铜器(包括铭存器佚的)铭有王号者,不过《天亡毁》·《周公方鼎》等十一器,而且多数没有纪时;铭有年、月、周、日可供推算其年代的,仅只《小盂鼎》和《趞曹鼎》二器。解放后新近出土而铭有王号的,已经公布了更远远地高过一般的彝铭。学术界对它特别关注和热烈讨论,并非偶然的。  相似文献   

12.
哀成叔鼎铭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六年五月,我们在洛阳玻璃厂发掘清理的M439号春秋墓中,出土有哀成叔鼎、豆、(钅和)三件有铭铜器。其中,哀成叔鼎的腹内有阴识铭文八行,五十四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样的长篇铭文在春秋战国时期颇为少见,故此鼎出土后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不少同志都著文进行考释,使鼎铭的内容大体上得以通读。但是,对这件鼎铭的释文、人物和鼎的年代诸问题,各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现将我1973年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宝鸡戴家湾墓地出土的两件同铭器用征尊、用征卣的铭文"用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作为西周早期器,较短的铭文与当时的征伐类铭文不符,应作为"用于远行"之意,因此,此二器是最早有征行铭辞的青铜器,而出土此二器的墓葬应属于以鲁侯熙墓为主墓的第三代墓葬群,时间为西周早期后段。  相似文献   

14.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15.
眉县出土的27件窖藏有铭铜器中,逨盘、逨鼎尤为重要。逨盘铭文清楚地指出,逨的父亲供奉厉王,而逨受时王册封,任职虞林。逨鼎铭文记述逨任职虞林,因治理林泽及伐戎有功而被擢升。可知先盘后鼎之顺序。学者结合器形纹饰确认逨盘、逨鼎是宣王器。两组纪时逨鼎铭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史或”这个人名,此史官见于寰盘。可知寰盘与逨盘、逨鼎都属宣王。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西周晚期推步历法的基本情况及月相纪日的用法和作用,考察了《史记》的宣王纪年和厉王、宣王的纪年铜器。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七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及殉葬品不少。其中铭文较多的主要有鼎、壶各一,为过去战国器所未曾有。审其铭刻皆先铸器而后凿款,其书体与传世古玺文字十同六七,其不可识之字居十之二。出土后释其铭文者多,易释之字各家略同,不可识之字间有强解者。今不再释文,  相似文献   

17.
学者间对(弋卩)其卣三器之真伪问题每多聚讼。李棪斋先生《晚殷(弋卩)其卣三器考释》一文论之最详。而于三器之定名,李学勤及孙稚雏两先生均注意及六祀(弋卩)其卣之作器者为作册“”,故以为宜改称“隻子卣”,所论至为恰当。然一般学者已习惯(弋卩)其三卣之称谓。今后对三器之称名,不妨自我调整。 二祀及四祀(弋卩)其卣两器,除盖、器有“亚獏,父丁”对铭外,二祀卣外底另有铭文37字。四祀卣外底则有铭42字。铭文出现在器外底虽非绝无仅有,然确属鲜见。且两器亦经修补,故引起不少有关三器真伪之讨论。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4,(1)
卣作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本文主要从器型、纹饰及铭文三个方面对寜作父乙卣进行论述,对其断代分析并对该器物圈足的夔纹作以辨析,对器铭独特性作以研究讨论,最终表现其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32年3月,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山发掘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青铜器。经初步整修去锈,发现三件器上铸有铭文。其中一件鼎盖内有铭文五行,共四十四字;肩部与盖同铭,环绕二周。根据铭文可知铜器系徐国制造。徐器在浙江境内出土,实属罕见,这为研究春秋时期浙江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商戉鬲     
解放后,在考古发掘中清理出了一些商代早期的铜器。如河南郑州白家庄、杨庄,辉县琉璃阁和湖北黄陂县盘土城等地出土的商代铜斝、铜爵、铜觚、铜尊、铜鼎、铜鬲等,它们大都具有下列几个特征:器形比较原始,近似陶器,质地单薄粗糙,花纹简陋草率。如斝、爵等器多呈平底尖足。无论在形制和花纹上,都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器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1958年购得一商代早期的铜鬲,花纹极简单朴素,器身仅有弧纹数道,三个袋形锐足中空,上部双耳甚小,兜向里方,唇沿有一象形"戉"字(即岁字)铭文,直内曲刃,形颇原始,疑是氏族徽号。这个鬲的形状、铜质、花纹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