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渤海与黑水靺鞨遗迹的分布,从考古学视角提出实然的渤海北部疆界最北端为牡丹江入松花江口的今依兰县以南、向东则以穆棱河为界;此与文献所记应然的渤海北界抵今三江平原地区相比较,原因可能在于渤海在其全盛时期实行了仿中原汉唐的羁縻政策,此说将可能对今后黑龙江东部地区靺鞨—渤海历史、地理、考古研究有所裨益。同时,本文还对渤海北界的形成及牡丹江边墙年代做了一定程度的解析。  相似文献   

2.
大钦茂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其统治时期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并积极与唐王朝及周边国家和部族发展关系.本文试图对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与唐王朝及日本交往的史实进行分析,来探求渤海"朝唐聘日"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渤海上京城内寺庙较多,在上京龙泉府遗址各寺庙址附近发现数量较多的渤海佛像.尤其是石佛、金佛、铜佛、铁佛、泥佛等遗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渤海国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不同质地的佛像中泥佛像比其它的少一些,而且比较珍贵.70年代两件泥佛像发现于上京城内的寺庙遗址附近,现收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以往有关渤海国早期王城遗址的研究,因受当时渤海考古认识水平的局限,存在问题较多.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渤海“旧国”敦化敖东城说不断遭到质疑.《新唐书》的《渤海传》与《地理志》,对渤海王城道里方位的记载各有偏重,所用标准不同,将二者等同对待考证渤海“旧国”位置的思路值得商榷.而且田野考古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将渤海早期王城考证在吉林敦化一带,缺乏考古学证据的支持.近年的考古发现,有将渤海前期政治中心指向吉林和龙西古城一带的倾向,但仍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证实.只有在确立渤海考古分期编年标尺、明确渤海建国初期的文化特征后,再结合文献记载探讨渤海早期王城遗址及相关问题,才有助于问题的正确解决.  相似文献   

5.
2004-2008年,我们对位于蒙古国布尔干、中央等省境内的契丹时期(公元10-12世纪)的城址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古发掘从位于图拉河中游的一些城址中发现了渤海类型的遗物(图一).这种类型的遗物以往多发现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滨海边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的遗址中,而如今这类遗物在蒙古国中部地区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对蒙古国中部的杭盖山脉东麓地区发现的一些渤海风格遗存的地理位置、类型、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渤海墓葬类型演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墓葬从勿吉、靺鞨时期直至渤海亡国,经历了复杂的渐变过程.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新近发表材料,对靺鞨、渤海墓葬的类型分析做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并从各型墓葬的分布地域出发,结合文献史料、考古发现、靺鞨--渤海势力范围及族体的变迁等多方面证据,对靺鞨、渤海墓葬类型的动态演变历程做了详细论述;进而指出,靺鞨、渤海墓葬类型演变的外部动力,在于靺鞨--渤海在民族迁徙、势力范围变迁、政治文化中心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夫余、鲜卑、高句丽、沃沮等诸多邻族以及中原王朝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于朝鲜半岛的学者们来说,新罗与渤海两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渤海国是朝鲜国家,并千方百计从新罗国与渤海国的关系中找到所有一切能证明它们是同种国家的事实(注8,第9页;注7,第344页;注9,第29页;注4,第334页;注5,第42页).所以,他们把新罗国和渤海国存在的时期称作南北国时期(注7;注10,第66页;注8,第12页;注5,第39页;注6,第67页).然而,由于所有的事实全都说明新罗通常把渤海国视为敌国(注8,第31页),韩国学者开始强调高丽承认渤海国这一事实(注7).  相似文献   

8.
参与渤海建国的集团主要有白山靺鞨人、粟末靺鞨人、高句丽遗民.建国后经过大祚荣的开国时期、大武艺的对外扩张、大钦茂的文治和大仁秀的中兴,渤海成为多种族的国家.在渤海社会中起统治地位的种族是靺鞨族,被统治阶层也是以靺鞨族为主,靺鞨是渤海国的主体民族.在渤海国的历史发展中没有形成所谓的"渤海族",既然没有形成"渤海族",渤海国的主体民族不可能是"渤海族".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书”的价值是多重的,以往的研究多注重其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的价值。我们认为,研究“国书”中所显示的民族精神有其特殊的意义。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能自立于民族之林,都有其特殊的民族心理素质、情趣追求、审美理想,以及自己的伦理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正是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内容,显示着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仔细考察渤海的“国书”,其民族精神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到目前为止,在滨海边疆区地域内共发现了145处以上、时间在8~10世纪期间内的遗址,这个时间范围亦即是渤海国存在的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在属于渤海考古学遗存上进行了范围广泛的考古学考察.在1994年,国立远东大学的专家们与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学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们一起进行对渤海遗存的考察研究工作.韩国和日本的考古学家也参加了一些遗址的发掘.在滨海地区的南半部发掘了包括渤海时期在内的古城遗址、村落遗址、祭祀建筑等在内的遗迹,其中有克拉斯基诺、西涅里尼科沃、戈尔巴特卡、南乌苏里斯克、尼科拉耶夫卡、马里亚诺夫卡、阿乌罗夫卡古城遗址,康斯坦丁诺夫卡-1、阿布里科索沃村落遗址,以及科尔萨科夫卡、科佩京斯克和阿布里科索沃寺庙等祭祀遗址和克拉斯基诺、切尔尼亚京斯克古墓地.  相似文献   

11.
渤海政权堪称唐朝时期的"海东盛国",其佛教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组成,其中渤海上京城的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传播兴盛的杰出代表。渤海有许多著名寺庙,并且出土了大量的佛像,城内的二号佛寺址,所遗石灯幢一座,这是渤海佛教文化之中的精品,这些都说明了渤海上京城的佛教文化之盛。佛教之中主要宗派,例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八个宗派在渤海时期也有流行。  相似文献   

12.
渤海国是在唐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地方政权,由粟末靺鞨族所建立,被契丹国所灭,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渤海人凭着关于学习和创新的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开创了灿烂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渤海方化,开创了"海东盛国"的辉煌。本文分析了渤海国方化的特点,并对渤海国文化在几个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渤海政权堪称唐朝时期的"海东盛国",其佛教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组成,其中渤海上京城的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传播兴盛的杰出代表。渤海有许多著名寺庙,并且出土了大量的佛像,城内的二号佛寺址,所遗石灯幢一座,这是渤海佛教文化之中的精品,这些都说明了渤海上京城的佛教文化之盛。佛教之中主要宗派,例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八个宗派在渤海时期也有流行。  相似文献   

14.
渤海墓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墓葬是渤海遗迹的组成部分,要探讨渤海文化,墓葬是重要的资料。自一九四九年在敦化六顶山发现贞惠公主墓以来,经过吉、黑两省考古工作者三十多年的努力,调查和发掘了很多渤海时期的墓葬。截至目前,已报导的主要墓葬有:吉林省的敦化六顶山墓群、和龙县八家子北大墓群、龙头山墓群、龙海墓群、河南屯墓葬,黑龙江省的宁安县大朱屯、三灵屯墓葬,海  相似文献   

15.
渤海国从高王大祚荣起至末王大諲譔灭亡止,共传十五世,历时二百二十九年。高王大祚荣、武王大武艺统治时期,是渤海政权建立、巩固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文王大钦茂对渤海的统治则是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的渤海政权,更加巩固强大。大钦茂死后,渤海政局出现动荡,势力始衰。至十代王大仁秀统治时,渤海又出现一次大发展,势达极盛。宣王大仁秀的统治,及其以后几十年的繁  相似文献   

16.
在渤海存在的二百二十年历史中,从高王大祚荣至末王大諲譔,共经历了十五世。古籍中对这十五王的历史,记载的很简单,因此后人所知不多,要想进行深入的探讨颇有困难。现在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渤海王陵的发掘上,以便使渤海的世系较完整地奉献于读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17.
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政权,于其地置安东都护府。此后随着唐王朝的势微,辽东地区周边政权皆有意争夺此地,其中渤海势力较强,在唐安东都护府废置后,尤其是在唐末农民战争频发时期,唐廷无力控制辽东,于唐宣宗大中末年(859年),渤海占据此地。九世纪末契丹崛起,并于神册四年(919年)修葺辽阳故城,显示渤海在10世纪初丧失了对辽东的控制。籍此,渤海对辽东地区据有并控制了半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18.
佛教是渤海国时期信奉的大教,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渤海留下的佛教典籍,但在上京龙泉府遗址内各寺庙址附近发现数量较多的渤海佛像.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渤海国二十四块石遗迹,从本世纪50年代在吉林省敦化县最初发现以来,即引起中外有关学者们的关注,并已有若干文章发表,其内容被一些有影响的考古学、历史学及方志学专著所引用或编入。关于二十四块石的断代,学术界已基本取得认为是渤海时期的共识,但对其性质与用途仍是诸说并存,岐异纷呈。自敦化盆地4处二十四块石的发现迄今已逾30余载。随着有关国家和地区考古工作的开展,又先后在我国黑龙江省宁安县南部发现二十四块石2处;在延边地区图们市发现二十四块石2处。据报导,在朝鲜咸镜北道东海岸也已陆续发现3处。以上11处二十四块石分布在并不直接毗连的4个地域。遗迹实例的增多、  相似文献   

20.
渤海国时期形成过渤海民族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渤海史的学界,长期存在着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在渤海国的发展史中,曾形成了一个“渤海族”。早在本世纪30年代,我国渤海史研究的开创者金毓黻先生就曾用过“渤海民族”的术语。近年来,不少学者对金先生的这一观点,或持赞同意见,或加以发挥,因而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所谓“渤海族族源”的文章。然而对于这种几乎众口一词的说法,似乎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之处。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几个朝代中,毫无例外的都是多民族政权,并没有一个朝代在其统治年限中形成了一个以国号命名的新民族。例如:拓跋鲜卑建立的魏朝存在了170年,并没有形成一个魏族;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延续了219年,如包括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