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时期,“实录”一词藉由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而提出,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对“实录”思想的内涵做了最早的理论阐述,标志着“实录”思想的正式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史记》究竟是“实录”抑或“谤书”的争论屡次出现,由此引出“实录”与“任情”,“实录”与“避讳”两个重要的史学理论问题,而裴松之、刘勰等学者围绕两者的探讨则推动了“实录”思想的丰富。至唐代的刘知幾,在继承前人“实录”思想的基础上,既从理论上回答了“实录”与“任情”及“避讳”的关系问题,又在实践上按照历史书写的逻辑顺序,就史料、文体、撰述等历史书写问题提出具体方法,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了“实录”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2.
刘欣怡 《上海地方志》2023,(2):77-84+96
“民主共和”是唐绍仪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绍仪幼年赴美留学期间是其“民主共和”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第一次南北和谈期间,唐绍仪初步公开了他“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担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后,唐绍仪“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日益公开化,并具体化为对西方民主制度中内阁、国会、约法等要素的效仿和学习;此后,唐绍仪在辞任内阁总理及与袁世凯决裂等事件中,体现出对“民主共和”思想的维护和贯彻。袁世凯去世后,愈发紧张的“内忧外患”局势及此前“民主共和”实践中的受挫均使唐绍仪认识到,“和平”对国家和人民十分重要,动荡时期国会和约法不可持续,由此,在“民主共和”思想中加入了“和平”这一思想前提。这也体现出唐绍仪的“民主共和”思想与中国国情和时局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其“民主共和”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本年度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吴怀祺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多卷本陆续问世。这套丛书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 ,已经刊出宋辽金卷 (吴怀祺著 )、元代卷 (周少川著 )、明代卷 (向燕南著 )和清代卷 (王记录著 )。四卷著作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史学与社会 ,史学与时代 ,史学与学术的关系。如宋代卷中的“宋代社会、学术与文学思想” ,元代卷中“元代理学对史学思想的影响”、“元代史学思想的时代特征” ,明代卷中“明前期政治文化发展特点与史学思想” ,清代卷中“汉学、宋学与清代史学思想”等章节的设立都反映了作者的这种认识所在。本年度…  相似文献   

4.
在思想史研究领域,明末清初的思想界从来不曾寂寞。学者们为它贴上了“实学”、“经世”、“启蒙”等各种标签。吴震先生的新著《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9月)则为这一阶段的思想贴上了“劝善”的标签。全书除《导论》外,下分《明末清初劝善思想溯源》、《阳明心学与劝善运动》、《晚明心学与宗教趋向》、  相似文献   

5.
论通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中国 ,“通史”是一个常用且易解的词。中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史、世界史的书常题名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而英国人写关于世界史或英国史的书就叫“世界史”或“英国史” ,其中并无一个“通”字。西方语言里有好几个看来与“通史”相近的词 ,但其真实含义并非“通史”。西方的普世史传统来自古希腊 ,据柯林武德分析 ,这种传统与“实质主义”思想有关。中国的通史传统来自先秦诸子的富有历史倾向的思想 ,这种思想恰好是反实质主义的。中国的“通史”精神就在于通古今之变  相似文献   

6.
“民本”即以民为本,认为民众是立国安邦的根本。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本文主要论述三点;一、柳宗元以前的民本思想概述。二、柳宗元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三、柳宗元民本思想的渊源。兹按此论述如下。一、柳宗元以前的民本思想概述民本思想渊源于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的先王对“天”极为崇拜,认为“天”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而天所具有的道德就是“保民”,它代表的是“民”的愿望,正如《尚书》说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之上是王,王亦由…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与思想文化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思想化史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在运用唯物史观之理论上的公式化与教条化,另一则是沿袭唯心史观的“从思想到思想”的诠释模式。实际上,唯物史观的思想观念源于“现实生活过程”的原理,为我们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我们应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研究,即从广大民众、统治阶级或日益崛起的新兴阶级与思想家本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出发,去分析相应的思想化形态、思想流派、思想家的主张。惟有如此方能正确地阐明各种思想化现象的本质,进而揭示出其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8.
薛庆超 《百年潮》2003,(8):36-37
为了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于7月8日举行专题座谈会。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谷安林、张启华,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龚育之,常务副会长李传华、陈威,副会长石仲泉、张静如及党史界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李传华主持会议,龚育之作会议小结。与会同志围绕着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由治党及至治国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  相似文献   

9.
将人力所不及的“命”与经过艰苦的精神探索和卓绝的人生实践可以挺立起的“义”明确地加以划分,并进而为“知识分子”找寻到努力的方向,是孔孟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因素,而“知识分子”切中要害的社会批判和挺立自我则是孔孟“义命分立”的核心内容,但“义”与“命”分立的不彻底也是孔孟思想的重要局限。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的孝母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对这个古今中外有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他的思想的探讨,评价、众说纷纭。然对孔子的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仁”,“礼”,无多非议。“仁”是孔子思想中一切德行的根本。“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是“仁”的表现形式,达到“仁”之境界的根本准则。那么“仁”之本又为何呢?有子(孔子弟子) 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如此,“孝悌”乃仁之根本了。而在孝悌之间,能孝自然能悌,故孝亦可视为仁之本乃至一  相似文献   

11.
《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在中国画论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他将中国道家思想作为“他者”,以此从外部解构西方哲学,并企图用迂回的方式为欧洲思想发展开辟新方向。出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立场,朱利安使用欧洲哲学史的大量核心词汇去解读中国道家思想。与西方“在场”与“缺席”二元对立截然不同,中国道家思想消抹了画中的一切指涉关系,消解了在与不在的对立。因此,文章从“在场”与“缺席”这对形而上学的关键概念出发,结合书中内容解读朱利安对于中国画论中“在场”与“缺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高校统战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校统战文化的灵魂与核心,高校统战文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统战工作,才能促进高校统战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变革阶段,伴随着新兴地主级阶的崛起,在文化学术与政治思想领域诱发了进步与保守的激烈论争,出现了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诸子对殷周以来的“天”、“神”、“德”、“礼”、“孝”等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中,或多或少地引证了当时的民俗事象,或隐或现地阐发了各自的民俗见解,并注意到民俗在敬神祭鬼及人事、政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岩涛 《神州》2013,(5):1-2,4
在中国的政滗思想史上,“家”、“国”与“天下”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命题。自先秦时期起至今,这个命题依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观今日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便是一个缺乏责任的问题。文章以“家”、“国”与“天下”为切入口。并对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乱世中的思想进行重新的价值审视。进一步阐明“天赋己任”、“天下为公”以及“天民合一”对建设富强国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静 《沧桑》2012,(6):63-64,81
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他以市民社会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国家理论。葛兰西的国家理论体现了西方传统政治思想中二元政治的思想。一方面,他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关系建构了国家的概念,另一方面,他的文化领导权的思想体现了“天”与“人”的“二元”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夏同龢为贵州历史上两个状元之一,其《状元策论答卷》与光绪帝当时维新变法的思想相近,从“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个方面阐述了执政及变法之要,通篇洋溢着爱国、务实、变革、维新的思想,有较深刻的政治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必然要想到胡适,想到胡适,就想到了44年前三联书店出版的八大本的《胡适思想批判》。当胡适自美国回国,与陈独秀等在新文化运动中高扬“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而成为五四时期的思想领袖时,其以后被人“褒”的荣耀和“贬”的阴影,就同时笼罩其身了。饶有趣味的是,胡适身前身后得到的“褒”与“贬”,均是同一个思想造成的,即杜威的实验主义。胡适在美国留学时,师从杜威。因此,在新文化新思潮涌动的五四前后,胡适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以“实验主义”为标志的治学、修身乃至治国的新的思想理论和…  相似文献   

18.
与父亲陆定一多年接触,对他提出“双百”方针中的一些思想,有一些理解。 父亲是1956年4月27日,在中央讨论《十大关系》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长篇专题发言中提出“双百”这一思想的。在当时较“左”的大政治环境下,父亲提出,要允许学术性的、艺术性的、技术性的问题自由讨论,要与政治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唯信称义”思想的革命意义,在于将中世纪天主教为灵魂救赎设计的烦琐路线化解为单一路径,在“信仰”与“恩典”之间建立起直接与必然的联系,从而将基督徒从沉重的罪恶感之中解放出来。“唯信称义”思想对灵魂救赎单一路径的探索,引发了基督教神学的一场革命,并且奠定了基督新教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唯信称义”置于基督教神学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加以考察,探寻路德思想的发展轨迹与心路历程,借以澄清“唯信称义”思想的确切含义以及与天主教传统教义之间的分歧和继承关系,进而揭示16世纪宗教改革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真实集体”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区分“真实的集体”与“虚幻的集体”、个人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了“真实集体”的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最初来源和依据。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分裂为相互对立的阶级,“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往往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上各种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阶级利益集团是“虚幻的集体”,一则是因为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