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收藏家》2005,(7)
作为一个国际化太都市发展进程的表征,豪宅,代表了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的最高水准,是城市经济与生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对于北京这个身系文化之都,经济之都,政治之都的国际都会而言,建景观豪宅容易,建人文豪宅容易,而建造一个集人文、最观、艺术之大成的藏品级豪宅,却非常力可达。从产品到精品、到藏品的历程凤图腾建于素有“都门胜地”之称的著名古典  相似文献   

2.
自十九世纪末(中)期,台湾茶就已纳入世界分工,在整个生产链中扮演原料的提供。经过近一百年,这种趋势在台湾的工业生产渐渐进入全球分互体系的同时,有了不一样的发展,茶产业反而在台湾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立基于以往茶产业所建立起的化特质,朝向具有在地化特色之观光产业的发展。在此脉络下,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既遥远又抽象的国与凰之上的过程,不仅影响到个别的国家与区域,同时也对一般个人产生不小的冲击;全球化不只创造出跨国的生产线,制造规格化的产品,也间接促使在地化的发展趋势,以在地化的特质作为化产业的利基。  相似文献   

3.
马沁  张艳灵 《旅游纵览》2022,(17):180-182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想要深入体验乡村生活,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享受传统优秀精神文化带来的不同感受,由此乡村旅游产业也逐渐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以此为基础,首先分析乡村旅游中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意义,其次阐述乡村旅游中文化创意产品的类型,再次提出乡村旅游中文化创意产品发展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仓、囷与“筒腹罐”之界说徐寿群一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地主庄园经济产生、小农经济发展的时期。迫至东汉、经过西汉未年的连年战争,豪强地主多采用田庄形式从事生产和生活,自耕农经济虽处境艰难,但也有所发展.在汉代的考古发现中,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中描绘的坞壁、...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三德"是在把公民的社会生活领域划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的基础上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具体化。明确区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公德、私德之差异是扫除社会道德建设之迷雾的关键。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德、私德在对象域、逻辑思路和关注点都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古代民族与桦木、桦树皮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桦木、桦树皮与黑龙江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先民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原材料,还是肃慎族及其以后的黑龙江古代民族与中原地区进行频繁交往的一种媒介,它促进了黑龙江地区与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黑龙江古代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孕育出了纯朴的桦木、桦树皮文化,也孕育出了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7.
古时候,南粤大地为闭塞荒凉之地,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生活环境艰苦。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岭南地区便成了历朝历代被贬官员的流放安置之地。这些被贬官员来此任职生活期间,带来了内地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经营技术,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更有甚者,有被贬官员,以其名望和才学在当地直接或间接地实施了许多便民和利民的举措,留下了千古美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呼唤“文化创新”,是专家与大众、官方与民间的共同诉求。人们都厌倦粗劣的文化复制品,期待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出现。然而,文艺创作、文化生产何以获得原创性源泉呢?我想,文化“草根性”的开掘及时代精神的弘扬,是值得关注的两个方面。先议“草根性”的开掘。这是文化创新的深厚土壤。广义文化指“自然的人化”,即所谓“人文化成”,一切文化创造都深深植根于“人文”之中,也即深植于人民生活的轨迹之中,文化创造需要直接、间接地汲纳人民生活提供的营养。这便是“草根性”的意蕴所在。比如说,早已成为经典,被供奉于庙堂之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从建国伊始,便积极从事对外,特别是与唐廷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其政治体制的成熟和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渤海国热心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因,最初是出于藩国本身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并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唐廷和日本文化的不同摄取方式,渤海国对盛唐文化全盘吸收,使用的是拷贝式的摄取方式,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则是同一文化圈内各子文化系统之间的借鉴式交流,文章还就渤海国在政治实体消亡后,灿烂辉煌的渤海文化几乎顷刻淹灭的文化发展史之迷,作了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10.
周麟 《岭南文史》2012,(2):3-I0001
<正>商业文化是商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商业物质、制度、精神等文化相统一的经济文化形态,具有一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于提高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格调,改进人们对生活的文化理解具有重要作用,积淀着人们长期从事商业活动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是现代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田晴 《旅游纵览》2013,(9):304-30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功能已愈来愈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本文从文化的定义出发,在辨析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基础上,通过旅游活动中的主体--旅游者及客体--旅游资源两个角度来探讨文化是旅游产业之魂。关于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1981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旅游与文化》中曾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林洪贷(1990)也指出,仅对旅游业作经  相似文献   

12.
对客家化与中原化的关系,强调的是二的渊源而非彼此的嬗变。对客家围屋的态度亦如此。本批评了单纯的从客家人生活的表面现象作出的关于客家围屋形成的原因的推断。指出客家人屡遭天灾战祸乱离之苦,因而选择避居山地,独有的地理态势促使了传统农耕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口的繁衍以至围屋风俗的出现。力图说明这样一个论点:客家化并非中原化的单线延续,其同样具有主动型化特质。  相似文献   

13.
一、回顾与思考 在我国,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长期以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指标,其经济内涵和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人所共知的。即使是经济之外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绝离不开它。离开经济增长,没有物质基础,就谈不上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常识。  相似文献   

14.
饶聚娟 《神州》2011,(4):13-14
周口市位于豫东,北、西、南与商丘、开封、许昌、漯河和驻马店五地市相连,东面与安徽省为界。这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地势平坦,四季分明。是古代人类理想的生产生活之地。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已是村落棋布,人口稠密,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誉。本文就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周口市裴李岗、仰韶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谈谈其分布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关西恋物志     
郭承萱  徐永明 《世界》2010,(1):30-43
恋物二字,早已被我们这个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以“生活美学玩家”自居的李小璐热爱旅行与各地美食,迷恋精致之物。关西之行中与无数美好事物的惊喜邂适,让她仿佛沉醉一场无法自拔的感官盛宴,更决心“做一名贪心、认真而快活的恋物狂”!像爱自己一样爱生活、爱世界。这,或许是恋物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主编侯建新同志在《写在前面的话》中的说法,经济一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全新的分支学科,她在西方也只是在20世纪下半叶才“蓬勃兴起”,到21世纪之初才在中国“应运而生”。“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是,从经济与社会的互动角度和民众生活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认知和诠释”。  相似文献   

17.
梳理文献与考古资料可知,钧窑之名来自钧州,钧州之名来自钧台,而钧窑之名的来历与钧台关系不大,更与"钧"字含义无关。春秋以来文献所记的"钧台"和清代以来所称"钧台"(实为新建"古钧台")是两个不同的遗迹。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钧州的建立,明万历三年(1575年)钧州避讳改禹州,清康熙十九年(1679年)禹州城内新建"古钧台"等时间节点直接影响着各时期人们对钧窑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刘宗迪 《民俗研究》2012,(1):F0002-F0002
宋代城市打破了唐代都城封闭的城市,废除了夜禁,城市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城市的经济与文化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说“赵氏之先与秦共祖”,有着同一祖先的赵秦两国在文化特征上确实具有一致性,原因是秦、赵共处法家文化圈,与东部的齐鲁文化和南方的楚文化有着根本不同的特征.大力吸收赵文化的秦不仅战胜了赵国,而且实现了统一全国的目的.秦国把赵地法家思想在治国中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两国都具有功利、务实的特点,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化,如果说有不同,那么只是存在表现程度上差异.赵秦文化以其独特的特质在中国古代社会诸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与其他区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本文对秦、赵文化的联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文化本身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它融通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和精神气象,从上层和下层、观念与生活的互动中,揭示社会和文化的特质,对历史悠久、积累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更具有本土特色和发展的优势。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不同国家、种族和地区的人们,都需要吃饱穿暖,而理解却有不同。中国人对"生活日用"的理解,看重的是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对物的感知,自古就有百姓日用之教。从生活日用中提升概念,是中国人思维的特征。传统中国为礼俗社会,礼与俗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俗一旦形成为礼,上升为典章制度,就具备了规范化的功能和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礼俗整合的后果,使得礼中有俗,俗中有礼,礼和俗相互依存,双向地增强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礼俗互动是中国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