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第一期 观点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马自树 呼唤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王建新 聚焦 东方古城堡魅力—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探秘黄汉民 永定客家土楼胡大新 南峭土楼切于华幸 华安土楼林艺谋 宜山立水-二宜楼曹五丢 福建土楼的巾逝之路郑国珍 古建筑 康百万庄园赵海王张毅海 人物 为历史寻根为文化遗产保护坚守 —记文物保护专家郑孝燮丈丹 第二期 第三期 观点 文化底蕴与城市魅力的弘扬张志 观点 提升研究水准.更好保护文化遗产陈俘 保护整体性是大遗址保护的权本徐断民 聚焦 .天鹅“展翅 —天津博物馆建筑剖析 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2.
张磊 《文博》2011,(6):67-70
福建土楼以其别具一格的造型、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聚居方式,在古民建筑中独树一帜,对中国生土建筑艺术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于2008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密度增加所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带来的旅游热潮,土楼与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众多现实和潜在的破坏威胁,亟待保护。如何在新的背景下,既能保护土楼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又能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处理好保护与更新、利用与发展的关系,提出适宜的保护与更新规划措施,已成为土楼保护的当之急。  相似文献   

3.
《福建史志》2008,(4):56-58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京市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获表决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遗”名录的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包括永定县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大地土楼群。为庆祝福建土楼早遗成功,本期特刊出永定、南靖、华安土楼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事件为期九天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10日在加拿大魁北克闭幕。作为文化遗产申报的福建土楼和作为自然遗产申报的中国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相继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已增加到37个。  相似文献   

5.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共同奋斗、不断追求和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本文阐述永定客家土楼的文化,分析永定客家土楼现阶段的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发现土楼文旅资源存在旅游内容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与科创能力不足等问题;结合客家文化的保护,提出相应的建议:利用新业态促旅提效、发挥文化独到之处以及坚持科技赋能等。  相似文献   

6.
福建土楼,萌芽于中国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的生土夯筑建筑,是伴随着唐宋时期大量中原士民的辗转南迁,与福建地方文化交流融合,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大型民居建筑,明清以来渐趋普遍。在福建的九个设区市所辖范围内皆有发现,尤以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最为集中。1999年12月,福建省境内的武夷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给八闽大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热流与诸多的启迪,尤其是带来了大量来自国际社会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理念。这也引起了久居土楼的人们的高度关注。一个将“福建土楼”作为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的方案,几经酝酿日趋成熟。为此,福建省加大了土楼的保护力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土楼内外环境的整治,对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土楼进行了维修,抢救保护了一批濒临危险的土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文化的传承发展蕴含着深刻意义.本文基于对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与平和县绳武楼传承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利用多方合作,增强保护力量;拓宽发展渠道,转变管理模式;融合科技与当地元素,实现土楼创新发展;拓宽宣传范围,发展多元化宣传模式四项对策,以期推动田螺坑土楼群和绳武楼的传承发展,为整个福建土楼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8.
池新琴 《沧桑》2014,(2):185-187
三明市是福建土堡的中心,三明土堡系列是集防御与聚族而居为一体的历史建筑,其特殊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独有。三明土堡这种特殊年代和地理环境所造就的建筑,有其特有的价值。它是一种集防御与聚族而居为一体的综合性历史建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客家文化的传承提供依据,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如今大部分土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急需我们对其重新重视和保护。本文借鉴土楼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经验,集合土堡的实际情况,对土堡的保护、开发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客家土楼在2008年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南靖的土楼景区也成了国家AAAAA级景区,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前往。节假日车队往往要排出十几公里远。我们这一次有意避开了节假日,车行景区一路畅通。古时战乱,中原人南下,在中国的南部定居,形成了独特的客家人群。江西的南部、福建的西部、广东的东北部,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南靖就在这一片区域内。为了防盗防抢,迁居到南方的客家人受唐朝驻兵营地建筑形式的启发,发明了土楼这种便于同姓群居的建筑形式,是福建南部地区自唐以来  相似文献   

10.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现在已拥有45处世界遗产。然而,与世界遗产数量急剧增加不相称的是,中国在世界遗产立法方面存在明显滞后现象,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本文拟在概要评述和检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基础上,以北京故宫法律保护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为样本,分析和探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1.
闽西永定数以万计的土楼群.是中原汉族南迁的客家民系所独创的属于中国南方住宅的一种非常宏伟的建筑体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居民住宅。客家土楼,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每一座土楼的建造,都体现出客家人开拓创业、发展奋进、勤劳俭朴、好学崇文、和睦敦厚、孝悌传家等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2.
杭州拥有三项不同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复杂的城市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让杭州必须整体考虑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的发挥和利用。文化生态理论将杭州的文化发展视为一个有机的生态场域,需要全面考虑三项世界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遗产地社区间的关联,主张构建一个从整体上关照三项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环境,使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对伦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总结分析,杭州可以从整体统筹文化和遗产资源、在地方遗产保护法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赋予不同类型世界文化遗产不同的价值定位、设计好城市景观线路等四个方面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土楼是福建西南部以永定为中心的客家人的民居。这种民居非常特殊,有方形、园形。多为四层,中间为庭院。居民多属同族、同宗、同姓。它是北方因战乱而南迁的移民带来的。在东汉以后。北方战乱,大姓士绅多聚居建成坞壁,作为保护自己。客家人南迁到福建西南,在少数民族与荒野之中,也采取这种形式建筑以适应防守需要。永居的土楼在当地环境亦有发展,特别是园形土楼,形成独特形式。由于客家人聚族迁移此地,土楼既适应其特殊环境,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客家人以耕读为中心的强大内聚力的文化的发展。因此,土楼既是客家文化的一种外在景观,又是其文化内涵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是《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提出的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举措。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后,在保护管理规划方面做了持续的探索,结合中国文物保护体系要求,形成一套既顺应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又符合中国文物保护法规体系的规划模式和工作方法。但是,随着世界遗产申报和管理的理念、策略和规程的转变,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也需要顺应潮流,总结已取得的经验教训,完善规划体系和制度,更多地关注遗产价值的保护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更主动地谋划世界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闽南山城——漳州市华安县土楼群,由土楼之王二宜楼、南阳楼和东阳楼组成的大地土楼群,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表决,正式将“华安的大地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的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6.
目前,“西北师大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世界遗产是世界级“名牌”,它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指标体系、运行机制、监测系统及申报程序。目前已有162个国家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已有700多项遗产受到全国各地政府的重视,但在全国性的申报热潮中,理论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导致申报工作盲目无序,鉴于此,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心”将本着“立足西北、面向西部”的精神,系统地研究世界遗产的国际规则,研究世界遗产在申报、保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及改变世界遗产理论相对匮乏的状况;积极参与国内各省区尤其是西部的世界遗产调查、申报及保护工作。对西北尤其是甘肃的潜在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发掘和评估,对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根据起成熟程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申报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西北师大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  相似文献   

17.
目前,漳州地区尚存有各种类型的土楼2000多座,分布在除东山县以外的各县(市、区)。其中,平和县保存较完好的有474座,仅次于南靖县。遗憾的是,在上世纪末的福建土楼“申遗”中,平和土楼未能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一福建土楼之列。然而,单从数量这一方面来看,如此众多土楼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作为先人遗留的文化财产的指称,本是西方人首先使用的术语.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于文件并在1972年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而为世界各国接受。国人普遍使用这一术语,则始于我国参加《世界遗产公约》而成为公约缔约国之一的1985年。我国从此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和加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1985年,中国正式加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短短的20多年里,中国世界遗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我国世界遗产增加到41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项,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8项,数量稳居世界第三位,并保持了世界文化遗产连续9年申报成功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国世界遗产的类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芹 《四川文物》2006,(1):86-90
中国现在拥有32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五个类别。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占绝大多数。如石窟寺、皇陵等。我们可以将已有的世界遗产进行详细的分类分析,总结出一套如何更有效的申报世界遗产和保护世界遗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