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馆是旧时中国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最早的会馆是在京城产生的,是京城的官吏为家乡来京考试的举子和在京侯任官员而设的馆舍。后来又出现了行业会馆。会馆既是谋求公益的组织又是同乡集会议事、宴客娱乐的场所。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全国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品市场繁荣的城镇也建起同乡或行业会馆。早期会馆戏楼是和神庙结合在一起,用作同乡人在一起敬神祈福的场所,后来又发展成了酒楼、茶园、戏院式戏楼建筑。襄樊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28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为  相似文献   

2.
耿承山 《旅游》2003,(4):46-47
会馆起源汉代.当时仅为进京朝觐的外地官员临时居宿。明清会馆的兴起源于科举会考。每到大比之年赴京赶考的士子很多,客店趁机提高房价.狠宰各地举子.即使伴随举子来京贩卖文具的商人.也付不起昂贵房租。各地举子商人希望初次来京就能找到住处,并得到同乡的照顾.于是各省、府甚至大一点的县纷纷在京集资建会馆。由于清朝不许汉人住内城的规定.所以会馆大都在  相似文献   

3.
正"会馆"是同乡人在异乡、同业者在异乡或本地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一种有专门馆所依托的民间组织。地缘和业缘是该组织存在的社会基础。会馆可方便同乡人在异乡之间进行交往、交流,在面对困难和利益时,大家可以同心协力,合舟共济,共享利益,共谋发展。北京作为古都,历史上与地方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联系,因此也是会馆密集之地。一部72万字的《北京会馆基础信息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北京会馆历史资料。按照大数据的标准,本书提供的基本"字段"包括:会馆名称、会馆名称变更、会馆性质、建立年代、1960年代登记地址、现地址、存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会馆,是研究中国史特别是近代史的一个好题目。元明清三代都建都北京,各种同乡、工商会馆便逐步蓬勃发展起来,最多时达到四百多所。不仅各省在京有同乡会馆,一些府、州甚至大县也有,主要作为同乡进京赶考、官员候补的寓所及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  相似文献   

5.
读了杨祖恺先生发在《贵州文史天地》上的《北京贵州会馆始末谈一文后,获益不少。现就我所知,略作补充。会馆之建,盛于明、清二朝。贵州自明永乐年才置省,随着明末清初及清中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读书风气也日盛。贵州的读书人在科举制度的吸引下,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的赶赴京师应试。赴京举子与黔籍京官及商家等人员共同捐款,筹措资金,购置土地和房产,建立会馆,以供黔籍赴京人员居宿之用,先后在京共建有会馆8所,且都是冠以省名,没有用府、县命名的。这8所是:贵州老馆建造甚为宏大,大门顶上的门匾是曾任…  相似文献   

6.
明清会馆分为业缘性的工商行会与地缘性的同乡组织两类。明清会馆的起源,需要从传说与史实两个层面加以考察。就传说而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甚至先秦时代。就史实而论,其远的源头是后汉时期的“郡邸”,近的源头则是元末以来的“文会”与“文会馆”,以及讲学会馆、善会馆、试馆等。作为地缘与业缘组织的会馆,真正出现的时间是明代永乐年间,至嘉靖、隆庆以后趋于大盛。明清会馆功能的演变,则呈现出三大趋势,即从文会馆、讲学会馆向同乡会馆的转化,从同乡会馆向同业会馆的转化,以及会馆名称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会馆始设于明代前期,最初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设于北京,主要作为在京仕宦、缙绅、士子等同乡的居停之所,与工商业关系较少。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和商业都市的逐渐发展,具有工商业性质的会馆大量出现,并开始从单纯的同乡组织向工商业组织转变。会馆兴盛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相似文献   

8.
会馆出现在明末清初。清朝是会馆兴盛昌隆的时候,民国时期也曾经设立过一些会馆。北京目前保存完好的会馆也大多是清代和民国留存下来的。会馆的兴盛和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每逢京师举行会试"春闱",数以千计的举子涌  相似文献   

9.
戴逸 《北京文史》2002,(1):43-45
有清一代,北京前门外宣武区、崇区,会馆林立。会馆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业会馆,由工商业集资建造,作为聚会、议事、祀神、酬酢的场所;另一类是同乡会馆,由同省或同县人建立,作为同乡人联络情谊、借宿、集会、观剧、娱乐的地方。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0.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以地缘同乡为纽带而组建的社团,名目繁多,有的称之为同乡会,供同乡会办事、聚会及同乡住宿,称之为会馆。同乡会馆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出现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就旅京温州同乡会馆建立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作用,略陈管见,旨在抛砖引玉,以便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关于会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解释大致相同:会馆,是同籍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两季,福建省各府县在北京纷纷建立科举会馆,总称为北京闽中会馆。民国31年,李景铭编著的《闽中会馆志》则较全面地介绍了闽中在京23所会馆的概况,是研究福建地方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本文以《闽中会馆志》为基本材料,结合多方文献,拟对福建会馆即省馆的沿革、职能等状况作一粗浅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繁荣、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的发展和迁移、商业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分工的加快,在沿海一些工商城市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横向交流,会馆组织正是在这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最初的会馆是明永乐年间的芜湖人在北京设置的芜湖会馆,属于为同乡官宦聚会和仕子赶考寓居目的而建的。商人会馆直到万历年间才在苏州出现,继而进入京师,再向全国各地扩散。在北京、上海、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代,会馆的出现、发展与兴盛映衬着明清社会历史演进的轨迹,并随着明清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不断变更着自己的社会功能。于是,对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会馆的研究便不无意义。 一、会馆制度的界定 以往研究会馆的学者,或把会馆看作是商工业者的行会,或把会馆看作是一种同乡组织。后者几乎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如“会馆是一种地方性的同乡组织”;“会馆是明清时期异乡人在客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  相似文献   

15.
戴勤锋 《文史天地》2012,(11):59-61
四明公所是由旅沪宁波籍人士在1797年建成的、带有慈善性质的同乡会馆。其规模之大,势力之强,不仅是当时上海各同乡会馆中的翘楚,而且还是近代宁波帮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扩张,并取得最后胜利的纪念地。如今,重温这段悲壮的历史,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相似文献   

16.
耿承山  遥山 《旅游》2003,(5):45-47
行业会馆是以商务活动为中心的行业机构,类似于今天的协会或联合会。清末民初时,北京行业会馆有30多处,其中宣武区14处,崇文区14处,如颜料会馆(崇文芦草圆)长春会馆(玉器行、琉璃厂附近)、梨园会馆(戏曲界、崇文精忠街)等。  相似文献   

17.
郭鹏 《陕西史志》2000,(2):61-61
会馆,是古代某同一行业或同一籍贯的人,在京城或一些城市中自行组织的机构,建有场所房舍,供同行业或同乡人士聚会、寄寓之用,旅外同乡有困难,会馆往往提供帮助;在外同乡到京城,往往前往会馆食宿或会友。这种形式创于明代,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中载:“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如嘉(靖)隆(庆)间……用建会馆,士绅是主。凡出入都门,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助也。”  相似文献   

18.
同乡组织是移居异地的同乡籍人士,以乡土地缘为纽带而自发设立的一种民间互助自治性团体,有会馆和同乡会两种形式。昆明同乡组织兴起自清中晚期,到民国时期发展已达上百个之多。本文就近代昆明同乡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在城市生活中的职能与地位作略要概述,简析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静洲 《江淮文史》2002,(3):162-166
会馆起源很早,汉代称为“邸会”、明朝称为“会馆”,是旅居外地客商、游人聚集的地方,所以又称之为“同乡会馆”。旧时由于科举制度与求学经商的需要,全国各州县在北京建立会馆很多。  相似文献   

20.
会馆,旧时亦称“公所”,作为一种联络同乡、同行,并为之服务的封建团体或机构,“会馆”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早在汉代,京师已出现外地同郡人的邸舍。南宋时,杭州已有外郡人为同乡谋公益的组织团体,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会馆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就河南境内的会馆建筑而论,现存的尚有十余处,大多数为清代中叶前后所建造。外省和本省在射也建的会馆计有“开封山陕甘会馆”、”南阳社旗山陕会馆”、”洛阳潞泽会馆”、”洛阳山陕会馆“、“南阳唐河陕西会馆”、“舞阳山陕会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