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强 《文史月刊》2012,(4):29-30
在美国的旧金山与马林县之间,有一座非常出名的大桥——金门大桥,在它的一根桥梁上挂着一块启示牌:"旅行者,请停步并感谢美国皇帝和墨西哥保护者诺顿一世,他有先见之明,构想并下令在旧金山海湾建桥。"  相似文献   

2.
爸爸是疯子,但儿子不是。儿子和妈妈把爸爸送进精神病院。爸爸一直认为自己是皇帝,他们的家是后宫,儿子是太子,妈妈是皇后。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老话说:皇帝女儿不愁嫁。这大概是一般人的常识推断,但历史上的反证却不少。据说东汉皇帝看上了尚书杨乔,想让公主下嫁,杨乔却绝食以死抗婚;唐代皇家选士家子弟当驸马,常遭坚拒,许多公主成了真正的“单身贵族”;公主嫁了人,不美满的情况也颇多,有人甚至在宫廷争斗中丢了命。不幸的家庭各有各  相似文献   

4.
正宋神宗是一位"改革皇帝",他在位期间一直在推动着改革,前期有"熙宁变法",后期有"元丰改制",但人们提到他时往往只会想到"王安石变法"。这说明,他在那场改革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显然被低估了。一、帝国的财政困境宋神宗赵顼是宋英宗赵曙的儿子、宋仁宗赵祯的孙子,出生于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驾  相似文献   

5.
正看过老戏的人都知道,旧时犯人收监前,狱吏总要对其施以棒打,少则三五棒多则几十棒。狱吏们这样做,是想杀杀罪犯的威风,使之以后低眉垂眼。和尚兼乞丐朱元璋坐上金銮殿后,也学到了这一手,不过,朱皇帝的"杀威棒"打的不是弱势的犯人,而是前朝牛气兮兮的富家,用的也不是白花花的木棒,而是更具杀伤力的命令、冤案。遇了战乱,富人总是最先逃走的,富人坐得起高铁,搭得起豪华游轮,住得起星级  相似文献   

6.
正明朝十六位皇帝当中,自明孝宗之后,接连出现了数位"奇葩"皇帝,从只要玩乐的正德皇帝,长期不上朝专门炼丹修道的嘉靖皇帝,和在位六年恣意声色的隆庆皇帝,还有躲在深宫死活不见大臣二十八年的万历皇帝。此后竟更加离谱,刚当上皇帝就不上朝,在后宫围绕着数十位美女寻欢作乐,最终因一粒红丸  相似文献   

7.
"皇帝"这一政治名号,是中国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持续使用了两千多年。而在名号不变的背后,"皇帝"名号的含义却非一成不变。中古时期人们对"皇帝"名号以及皇帝形象的理解,并非秦汉之际"皇帝"号成立的初始含义,而是来源于后来学者和政治人物在谶纬思想和"三皇五帝"史统下对"皇帝"名号含义进行的重构,此外,也与汉代由旁支入奉大统的皇帝"尊父为皇"的历史事实有关。  相似文献   

8.
王鲁湘于《河(?)》第二集《命运》解说词中曾提及:“研究古文化的学者们提出过一种说法,黄帝的 ‘帝’字,可能是土地的‘地’字.‘黄帝’就是黄色的土地,也就是中国人常爱说的‘皇天后土’的‘后土’,意思是地母.”(载《文汇报》1988年6月28日)该段论述涉及几个问题,其一:“帝”是否即是“地”,是作者的臆测与附会,还是查有实据.其二:“黄帝”命名的含义为何,是否就是“黄土地”的代名词.另外还  相似文献   

9.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  相似文献   

10.
刘义志 《文史博览》2014,(11):53-54
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发布“罪己诏”,公开向天下检讨的皇帝是汉文帝刘恒。 刘恒即位后,连续几年天灾不断,收成很差。对此,他忧心如焚,写下检讨:“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欤?将百官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欤?何其民食之寡乏也!”这连续几年作物歉收、水害疾疫成灾是不是自己执政有失?又或者养官的俸禄太多?没用的事做得太多?  相似文献   

11.
焦晃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扮演康熙一角,把一个自信睿智、不怒自威的老皇帝演得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他又陆续在《乾隆王朝》和《汉武大帝》中成功扮演皇帝角色。有时候,现实生活中的焦晃,举手投足问也俨然一个活皇帝了。于是,我称他为我的“皇帝朋友”。  相似文献   

12.
正大家都知道,"陛下"一词是臣子对君主的称呼,自秦以后只用来称呼皇帝一人。其实,"陛下"中的"陛"即指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陛"有时是土筑,有时是木构,有时还有花哨的形式,如"飞陛"。又因为古代只有王或者诸侯有资格建造台榭作为自己的居所,久而久之,"陛"就特指君主宫殿的台阶。那么,为什么"陛下"一词由一个建筑构件,变成了一种尊称呢?因为在古代,这条通  相似文献   

13.
让了皇帝位,换来手足情。遗憾的是,这种富有人情味的事,在历朝历代的皇室中,实在是太少见了。  相似文献   

14.
禾青 《文史春秋》2009,(3):64-64
综观中国历代皇帝,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政治型,有治国能力,善于治国,对治国御民有兴趣,有极强的掌控权力的欲望,把君临天下当作是最大的乐趣和享受,像秦始皇赢政、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圣祖玄烨、清世宗胤祯,以及东汉中兴皇帝刘秀等等,他们的能力和成就不一,  相似文献   

15.
黄斌 《湖南文史》2012,(8):60-61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传统,就是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很多时候还是分开的,皇家的归皇家,国家的归国家。不过,因为天下是私家的天下,皇帝免不了常常要把手伸到国库中,把国库的钱财窃取到皇家的小金库中。  相似文献   

16.
17.
宋真宗君臣弄虚作假、粉饰太平,“官二代”马知节将军却经常揭穿他们的“伪装”,让朝廷上下尴尬不已。  相似文献   

18.
正说到朱瞻基,看客也许满脸惊讶,这是哪方神圣啊,报纸上没登过,电视里也没播过。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个皇帝,更进一步告诉你他就是明宣宗,你一定不会陌生。明代有所谓"仁宣之治",明仁宗在位不足一年就去世了,"仁宣之治"主要是明宣宗"治"的。从大体上看,朱瞻基确实应该算是个好皇帝。他在位期间,任用杨士奇、杨荣、夏原吉等贤臣,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施政比较理性。他招人垦荒,多次减免天下赋税;他大力控制公务员队伍,罢免"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年老体疾"的官员,客观上节省了国家财政资金。有个故事颇能说明朱瞻基的通情  相似文献   

19.
《湖南文史》2010,(2):37-37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代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 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句古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按理说,袁世凯龙飞九五,身登帝位,受益最大的是他的家人,最有荣耀感的是他的家人,也最应该得到家人的支持。然而,事实上,袁世凯称帝,却受到了他家中一些人的反对。一、次子袁克文痛写讽帝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多才多艺,是民国"四大公子"之一,他对乃父称帝持明确的反对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