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汝贵,字达三,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将领,积功至甘肃宁夏镇总兵。甲午战前,率盛军驻守天津附近的青县,作为畿辅游击策应之师,共有步队12营6000余人,马队5营1000余人,合共约8000人。该军除拥有较为精良的哈乞开斯枪外,还配备克虏伯大炮近40尊,是当时淮军乃至全国军队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的一支。卫汝贵因此也深受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赏识器重,光绪十七年曾奏称“实系最为得力之将。”  相似文献   

2.
清初,广东诗人陈恭尹(1631~1700)有《读秦纪》诗云:“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以圯上老人授张良《太公兵法》故事,讥刺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百密一疏,终于使得张良能够在农民大起义中辅助刘邦,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群雄合力推翻了秦皇朝。此诗颇为当代选家所青睐,允称佳构。然亦有严加诃诋者。  相似文献   

3.
苏五 《文史精华》2008,(11):44-52
100年前--1908年11月14日,光绪争帝死于北京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第二天,慈禧太后在北京故宫仪鸾殿病逝.正当壮年的38岁的皇帝与风烛残年74岁的太后竞在20小时之内相继死去,这巧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4.
5.
一、从发迹到身亡 袁祖铭是民国时期贵州军阀之一。贵州安龙县人。青年时与兴义人王文华(字电轮)交好,同时从军。王系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的外甥。后来王在黔军中任团长,袁在王团任营长。护国战争中,王由团长升师长、黔军总司令;袁也由营长、团长而升纵队司令。  相似文献   

6.
民国大案孙传芳被刺之事,历来备受世人猜度。长期以来,誓报父仇而十年砺剑以刺孙的烈女施剑翘,被民间神话般渲染,加以蒋介石、冯玉祥、李烈钧亦身影闪现,以至该事件迷雾重重,众议纷纷。《孙传芳被杀真相》一文作者,通过对当事者后人采访,并查阅、梳理有关文献记载,终于揭开该案谜底。欲知详情,敬请惠阅该文。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认为我父亲韩复榘是山东人,这是错误的.父亲出生在河北省,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汉子.他身高一米八零左右,略瘦,却很健壮;皮肤白皙,当年在湖南沅江中游泳,袍泽戏呼他是“浪里白条”;李宗仁对他的第一眼印象不是预料中的赳赳武夫,而是“白面书生”. 他或坐或立,永远是挺胸收腹,军姿挺拔;剃光头,几十年如一日;两眼细长,又总是眯缝着,往往在不经意中流露出一丝轻蔑:鼻梁高且直,下边是一道乌黑的短须,简约而醒目;嘴唇总是闭得紧紧的,嘴角微微下垂,显得冷竣、坚忍.父亲从来就不是戏说中的那种昨咋呼呼、张牙舞爪的军人,相反,他表情刻板,不苟言笑,几乎没有任何肢体语言.他说话一急,便有些口吃,因此,他说话很慢,很简短,但语气却很坚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他与人谈话,从不夸夸其谈,大多时间是在默默地听,很少插嘴,但两眼逼视对方,脸上却毫无表情.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过良好教育,说话几乎不带粗口,即使发脾气骂人,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文史月刊》2012,(6):61-65
一、亲痛仇快 袁文才、王佐被杀后,昔Et人气兴旺、喜气洋洋的井冈山根据地,一夜之间变得乌云密布、凄凄凉凉、哀鸿遍野。而其造成的严重危害,更是昭然可睹。  相似文献   

9.
《神州民俗》2008,(4):12-13
1922年3月21日,南国广州春意盎然。 在热闹的广九火车站,旅客潮涌,人声嘈杂。一列从九龙开来的火车刚靠站不久,人群中挤出一位身着广东革命军将军服的将军。他停步整理了—下被挤皱的衣服,端正了帽子,随后迈开阔步向站外走去。就在将军整理着装时,两双贼亮的眼睛盯上了他,那是两个在口袋里揣着手枪的歹徒。  相似文献   

10.
傅筱庵,浙江镇海人。北伐战争前夕,傅已是上海滩上集官僚、买办、金融巨子、商号老板于一身的显赫人物。当北洋军阀孙传芳和国民革命军  相似文献   

11.
郭坚被杀罪名考郭润宇1921年,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的郭坚,被冯玉祥以“土匪”罪名杀害。郭坚原名振军,字方刚(辛亥革命时改名为“坚”喻志),1887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平路庙乡郭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在小学读书,即接触了孙中山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思...  相似文献   

12.
唐顺宗被杀之说由来已久,它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有三条:1.《辛公平上仙》;2.《武陵书怀五十韵》;3.当时宫廷斗争残酷及李氏父子关系不融洽。经考辨,《辛公平上仙》非王叔文集团的李谅所撰,其主旨也不是影射,而是箴戒;《武陵书怀五十韵》所引项籍杀义帝之史实,不是影射顺宗被杀,而是隐喻宪宗杀害王叔文;当时宫廷斗争主要在太子集团与王叔文集团之间进行,且顺宗始终是站在太子一边,应天顺人,宪宗对顺宗也是爱敬双奉、忠孝两全的。由此可见,唐顺宗被杀说的三条证据是站不住脚的,此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3.
卢焘将军牺牲于临解放的黎明前。将军牺牲12小时后,贵阳就解放了。我们相信,将军一定听到了贵阳人民庆祝解放的锣鼓声。  相似文献   

14.
马骏杰 《文史天地》2004,(12):34-40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留下过许许多多的奇异案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案件已经真相大白;有些案件却成了难解的历史之迷。“方伯谦案”原本是一桩普通的历史遗案,但由于方氏后裔、史学界人士、海军界人士的介入,变成一桩涉及多个方面的历史大案。通过这个聚讼长达一百年的案件,我们看到了一场真实与虚假、理智与情感的大搏杀。  相似文献   

15.
<正>朱温本是砀山县一无赖农民,后参加黄巢起义军,因功擢升为同州防御使。中和二年(882年),朱温投降唐朝,因战功赫赫被封为梁王。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梁,史称后梁。发妻张氏死后,朱温逐渐暴露出其淫乱的本性。有一次,朱温住进了河南府尹张全义之  相似文献   

16.
吴伯 《文史天地》2007,(4):26-30
身居首辅之位,却贪得无厌,最后不仅自己走上了不归路,连累全家被杀,还辱及先人。元载经历的教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1998,(5)
这是在前苏联西部城市斯摩棱斯克(现白俄罗斯境内)附近约90公里处的原始森林。一条铺满青草和落叶的小路,蜿蜒地伸向密林深处的一块空地。亭亭玉立的白桦树陪伴着的那座孤独的石碑,默默地诉说着一个沉重的故事,一个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却仍然沉重得使人透不过气来的,浸透着血与泪的故事。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别出兵瓜分波兰  相似文献   

18.
“杀杨儆宋”:杨杏佛被刺问题中的一个误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大伟 《安徽史学》2004,(5):106-109
蒋介石为何暗杀杨杏佛,"杀杨儆宋"说曾长期流行,照此杨成了过渡的工具,成了用以警示并可替代的牺牲品.其实"杀杨"是必然的,此举并非针对宋庆龄,主要目的是要扼杀民权保障同盟,一举扫除专制道路上的障碍.况且动机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个人原因也很重要,即具体暗杀对象与被选个人的情况有关.在蒋介石眼里,杨是一大祸害,他曾不顾禁令如实报道苏区,现又为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到处营救政治犯,做了许多共产党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有如此"前因""后果"的考虑,民权保障同盟中最能干最起作用的杨杏佛自然便成了被暗杀的首选.杨杏佛被杀的动机和原因究竟如何,关系对他的评价能否如实到位.  相似文献   

19.
孟东 《文史精华》2007,(9):24-26
1965年2月的一天,周恩来到毛泽东处汇报工作,其中谈到对经济指标党内有不同意见。毛泽东说,理无常是,今日是之,后或非之;今日非之,后或是之。这句话是毛泽东30年前,即江西苏区时期,在宁都会议上说的。在那次会议上,博古、张闻天、顾作霖、项英等人,对毛泽东进行了批判,并剥  相似文献   

20.
万贞儿于宣德三年(1428)出生于霸州。其父万贵本是山东诸城人,在县城里当一名县衙掾吏,后因亲属犯法受到株连.丢官之后,举家被发配到霸州(河北霸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