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画"是我国古代绘画中"士大夫画"的一个支脉。就"文人画"的创作倾向看,唐以前大都出于陶情、自娱。到了北宋晚期,随着它的逐渐成熟,文人画家不仅自觉地提倡"士人画",要求体现本阶层的思想、感情,而且通过"寄至味于淡泊"以发抒积愫、恚愤,这种倾向至元代达到极致。明清之际,特别是清初,发故国之思成为它表现的主要内容。到了清代中叶,文人画开始从追求表现画家自身的感情、思想扩大到表现社会,增入了同情人民疾苦、鞭挞社会现实的思想内容,正是这种特色,构成了清代中期文人画的时代特征。"扬州八怪"便可以作为它的集中代表。  相似文献   

2.
罗宗强先生《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和奠基之作。该书取得的多方面的成功盖当归功于其独具魅力的研究方法。其中,把"文学创作倾向"与"士人心态"纳入研究领域可谓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二者兼具"桥梁"和"新研究领域"的双重作用,二者衍生出来的方法与其他传统方法互为经纬构筑了罗先生治学方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在明清之际"戾气"的时代氛围下,士人的心理因"残"而"爆发",因"畸"而"灭亡"。明清士人普遍滋生的这种"残"与"畸"的心理疾患,最终塑造了士人"苛"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巴晓津 《沧桑》2013,(4):27-29
汉晋之际,士人知识分子的心态逐渐发生转变,特别是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士人之士风从原本的绝对效忠于皇权逐渐转向高自标置,从尊经术、贵德行、重功业逐渐向追求任性率真和崇尚个体之自由方面转化。学风也随之呈现出清简通达之风。然而无论是两汉士风的注重"兼济天下",还是魏晋士风更侧重"独善其身",实际均不出儒家所倡导的士人以道自任的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方正》的取材与传统方正观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前人已屡有提及,但大多只是着眼于某一具体事例。本文在此基础上指出《方正》中"方正"的背景已经朝廷政事拓展到了私人交往的环境,《方正》的重心在于强调士人维护其个人和家族尊严的心态,并分析了这种心态产生的历史原因。进而通过对《方正》总体上的考察,阐述了《方正》中"方正"寓意的特质。同时,对《世说新语》研究中门类与具体事例的关系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文史博览》2008,(2):34-35
在英国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盛行一种叫做"斗牛"或"斗熊"的运动,人们把牛或熊拴在一个木桩上,观看它们与群狗搏斗,以此取乐。牛在攻击对手时往往都是往前冲,用角抵住对方,把对手抛高。而熊则相反,熊掌向下,  相似文献   

7.
北宋士人多集学者、文士、官僚身份于一体,他们在北宋文官制度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核。北宋以"台谏合流"为新特征的台谏制度,在其选任要求、职能规范等方面都对士人的意识、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其构建下,他们品性秉直、开启了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而兼具自我正义化心理,形成了复杂的品性心态。  相似文献   

8.
明朝崛起于经济落后且屡经战乱的淮河流域,政权最初相应呈现出浓厚的粗鄙特征。出身贫寒的朱元璋秉持"小农政治意识",将之与蒙元"家产制"政治思想相结合,从而建立了空前专制的皇权制度。在标榜"恢复华夏"的同时,朱元璋强力压制延续南宋以来儒学传统的士人,尤其是儒学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的士人。但伴随开国征伐阶段的结束,明朝逐渐步入常态治理,文官相应逐渐成为明政权的主体力量。永乐以后,以"江浙士人"为主的士人群体,在控制政府各个部门的同时,又借助翰林院这一元代江浙士人的主阵地,分化出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政治机构。而另一方面,明朝皇帝开始借助宦官,维持与江浙士人的政治地理平衡。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提出"撰述"与"记注"的分别,后人多以此论上承刘知几"当时简/后来笔"之分。其实两人的分类项目并不对等,态度上也各有轻重。刘说倾向于"历史写作有两步骤",而章学诚欲强调"有两种人,兹有两种历史写作"。此说为近世所重,背景是"新史学"运动带来的"史料"观念革新,与章学诚发论时的情境已大异其趣。近代史学对"撰述/记注"的解读,基于"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下差异,与章学诚担忧"书繁重而易失"的心态几乎相反。对这个过程加以考察,能呈现一个史学论点在不同学术史语境下的含义变迁。  相似文献   

10.
史建刚 《沧桑》2012,(2):20-23
西汉中期以后,社会危机日趋严重,政治体制岌岌可危,在士人中间产生了一股质疑和否定汉祚合理性的厌汉舆论。而这种厌汉舆论又深深地影响到儒士阶层关于天命观的选择,使其在"忠君"与"天命"天平上摇摆。然在厌汉舆论的造作下,畏天命的意识最终占了上风,并在士人群体的支持和鼓励下,王莽代汉自立。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士商关系发生了变动,但这种变动并非基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商人与士人都未对商业实践进行价值重赋,商人所自信的是对士人之道的践行而非商业实践;士人对于商人的肯定以及所谓“新四民论”,底层逻辑是士人阶层对本身的反思与批判。因此,士人才是明清士商关系中的自变量。商人的自信实质上是对士人的质疑,这一方面基于商人自身对士人之道的实践,另一方面源于士人在财富下的异化。这种异化被正统士人批判为“士风日下”,士人也开始被质疑是否言行一致。这些批判与质疑则揭示出,士人之道已在实践与观念上破产。  相似文献   

12.
"小说界革命"与晚清士人的边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伟 《史学集刊》2002,1(2):47-51
晚清“小说界革命”,是由新派士人中作为倡导的精英士人和作为小说家的下层士人合作完成的,以。开启民智”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社会结构日益分化的维新时代,为新派士人,尤其是下层士人提供了上升途径,暗合了新派士人以边缘挑战中心的社会心态。但是,由于小说的内在特质,士人与一般民众的思想分离,“小说界革命”未实现预设的启蒙目的。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和传统士人有着紧密的联系,折射着古代文人的某些情怀,影响着文人的心态观念。宋代文人尤其偏好茶,他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追求清雅脱俗、淡泊悠远的精神世界,形成了深沉内敛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幅人物故事画,统属于同一主题"文姬归汉"图或"胡笳十八拍"图一部分。明代人也有把它简称作"胡笳"图的,如天水冰山录文氏记严嵩家书画目所截。原稿多出于宋人,后来不断临仿,并有所补充,是根据后汉蔡琰故事和她的自叙诗画成的。蔡琰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邕因参预董卓政权,被王充下狱,请修后汉史不得,终于死去。蔡琰在兴平中也被侵入长安洛阳的羌胡骑兵掳去,经过了十多年后,在胡中已嫁了人,生育子女数人,到曹操当权时,因和蔡邕旧好,知道这件事情,特别派人携带金帛前往胡中把蔡琰赎回。蔡琰归来后,嫁给小官董祀。著有七言悲愤诗一首,又有作五言的,诗中必有一首出于后人附会。后人论断不一,近人分析论评较全面的有余冠英先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历史化研究中,对“宣南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宣南”是地理概念,指北京宣武门外以南地区。据北京史专家叶祖孚讲,明代今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以南,东至潘家河沿,西至教子胡同一带叫“宣南坊”;到清代时逐渐把宣武门以南地区都叫成“宣南”,人唱酬歌咏,也习惯在自己作后面提名时署上“宣南”两字。“化”是指清代在宣南这一地区形成的各种化现象,特别是士人化现象。清代和民国时期,已经有“宣南士乡”之名称。  相似文献   

16.
正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在形容悠闲的生活或者自在的生活时,常会用到这句成语"悠哉悠哉"。然而殊不知,这句"悠哉悠哉"却是"优哉游哉"的误用。"优哉游哉"此句成语出自于《诗经·小雅·采菽》,原句是"优哉游哉,亦是戾矣",其意思是说处事从容不迫和生活悠闲自得。而"悠哉悠哉"此句成语也是出于《诗经》。在《诗经·周南·关雎》中有这么一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其意思是说小伙子十分想念自己的心上人,想得连晚上睡觉时都迟迟不能入睡。由此可见,"悠哉悠哉"的  相似文献   

17.
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受伤12年后,桑兰对美国组委会的一纸迟到的起诉书,将她重新推入公众视野。桑兰决定作一场胜机渺茫的诉讼,出于两大原因。  相似文献   

18.
"命定论"和"变命论"是明代士人持有的两种命运观:"命定论"强调安于现状、否定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动改变命运,这一命运观的产生与士子求仕不得、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下的优胜劣汰等在积极进取后无所得的现实无奈际遇有关;"变命论"强调人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来改变命运,行善则善报、行恶则恶报,这一命运观的产生与佛教的"因果报应"、道教的个人修炼和阳明心学的追求"本心"等思想的流行有关。而"命定论"和"变命论"正是明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日渐加强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两相矛盾及自相矛盾的思想外化表现。  相似文献   

19.
"诗人"走向边缘,政客成为主角(第一天)晚上,来自内地大学的G君邀我一起去市区餐馆与两位台湾文学界朋友会面。这对台湾夫妇当年也是左派知识分子,可算是民进党中的前辈,出于为台湾民主奋斗的理想,与陈水扁等一起反对国民党威权统治,现在不满陈水扁而退出了民进  相似文献   

20.
布什政府与一个"曲线球"合谋,引爆了伊拉克战争!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历时两年调查的结果。"曲线球",是美国中央情报局赋予一名伊拉克证人的代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美国俚语中,"曲线球"有"欺骗、让对方产生错觉"之意——这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借口,何其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