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青年时代曾在北京从曾国藩问学,道光二十七年(1847)成进士.不久,太平天国起义,在南中国点燃起燎原大火,李鸿章以翰林院编修由京回乡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升至道员,后投曾国藩幕府.  相似文献   

2.
卢坡 《江淮文史》2016,(5):121-123
正吴汝纶,字挚甫,为晚清桐城派的末代宗师,生前有"海内大师"和"古文宗匠"之誉。吴汝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科考连捷,同治四年(1865年)会试,取进士第八名,"遂以内阁中书用"。吴汝纶以文章名世,"是时中外大疑大计,一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从其留下的文集、诗集与说经著作《易说》《尚书故》《夏小正私笺》等看,吴汝纶于中国传统之学术颇有研究,又兼举桐城派之大旗,上游于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名臣,下携范当世、李刚己、  相似文献   

3.
杨文金 《文史春秋》2012,(12):47-50
清末名臣黄桂望(1858-1903),原名桂清,字伯香,号养吾,贵州安顺人。清光绪八年(1883年)中举人,次年会试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出任云南省乡试主考官。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创建直隶民族工业夏青海天津机器局李鸿章(1823-1901年),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53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在晚清,李鸿章先后3次任直隶总督长达25年之久。19世纪60年代的直隶,由于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相似文献   

5.
术道之间     
曾国藩看重"道",李鸿章则重视"术",而术道之间亦非简单的黑与白。牛人往往是由牛人教出来的,李鸿章当年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时,曾国藩已位居两江总督,文章也是公认的一流。其实,李鸿章与曾国藩的缘分,在投帖之前就开始了。1843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从北京来函,让其入京,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利用这个机会,李文安带李鸿章拜见了曾  相似文献   

6.
正在晚清重臣曾国藩众多的后裔中,有一位曾经怀抱着教育救国梦想远渡重洋赴英国求学,归国后又发誓"终身不嫁",矢志投身教育救国的女教育家,她便是曾国藩的长重孙女——曾宝荪。曾宝荪,字浩如,号子芳,1893年2月29日出生于北京。祖父曾纪鸿,为曾国藩次子;父亲曾仲伯,为曾纪鸿长子。曾仲伯23岁中进士,入翰林,是当时翰林院中一位最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11年生,比胡林翼、左宗棠大一岁。曾、胡都出生在地主家庭,都是进士出身。1838年,曾国藩考中进士后,长期担任京官,致力于程朱理学,兼攻古文,得到权奸穆彰阿的青睐,差不多在10年中间,由翰林院庶吉士超擢至侍郎。1852年9月,因母丧回籍守制,清政府命他为湖团练大臣帮办,这是他从办理团练到组织湘军的开始。胡林翼,字贶生,又字润之,湖南益阳人,1826年考中进士,46年出任贵州知府,组织团练,残杀起事农民。曾国藩办理团练时,曾向胡林翼讨教,这是曾、胡建立政治关系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在清朝中晚期的朝中汉族重臣和封疆大吏当中,多为进士即所谓科举正路出身:陶澍,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林则徐,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曾国藩,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李鸿章,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沈葆桢,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可是,同样声名显赫的左宗棠,却始终没有通过科举取士进入上层社会,然而他的仕途却也辉煌,口碑似乎比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要好,这其中有许多机缘。  相似文献   

9.
魏羲之 《文史天地》2012,(11):38-41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1858年冬,人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从19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为清朝钦差大臣,先后负责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李鸿章的六弟昭庆曾带淮军继招的新勇协助曾国藩守安徽芜湖、无为、庐江,其军事才能初露头角,曾欲用之为统领,以备他日栋梁之选,李鸿章以禀商"家慈",代辞.但正在谋发展的李昭庆与其三哥鹤章成为李鸿章"平吴"的左右手.曾国藩奉令北上剿捻后,为了笼络淮军诸将,请李昭庆办理营务.曾国藩为了对付捻军的运动战术,于四省十三府州设四重镇驻兵,以静制动,并筹建游击之师一支,以李昭庆为游击之师统领.李昭庆带兵作战不力,请为曾国藩护卫.曾国藩辞掉钦差大臣后,清廷以李鸿章为钦差大臣督军剿捻,曾勉励其助兄完成"剿捻大业",李昭庆表示要大干一场,但不久又打了退堂鼓,要求"卸营务、统军两差".曾国藩想到昭庆"时前时却",不肯"苦战",又"于官阶、功名二者不甚歆慕",只好劝李鸿章另择统领,接替他.文章说明:曾国藩希望落空,李昭庆自毁仕途前程.  相似文献   

11.
“庶吉士”一辞,取《书·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其职称肇始于明朝洪武十八年。该年三月,廷试擢一甲进士丁显等为翰林院修撰,二甲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进士入翰林院任职即自此始。洪武年间,庶吉士分设于六科,练习办事。当时在翰林院、承敕监、中书署等衙门任职的进  相似文献   

12.
顾建娣 《安徽史学》2022,(4):129-136
同治二年,李鸿章拒派淮扬水师赴援临淮以助湘军平叛苗沛霖。李鸿章先以各种理由拖延,在曾国藩一再催促甚至威胁要劾奏的情况下,不惜正面对抗,直接上奏朝廷,陈明军情和拒赴临淮的原因。最终李鸿章以水陆师互相配合,攻克苏州。曾国藩得此消息,十分惊喜,不再计较李鸿章的不听命行为。李鸿章抗命成功,在于清廷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也希望尽早打败太平军,不愿借洋师“助剿”苏南等地的太平军,因而在处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分歧时,采取了灵活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李衡  甘政权 《江淮文史》2014,(3):152-156
正合肥古称庐州府。清代庐州府辖四县一州,即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巢县及无为州。晚清时期,位于合肥县东乡磨店的李鸿章家族,是个世代耕读之家。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高中戊戌科进士。随后10余年间,李文安的两个儿子李鸿章、李瀚章先后考中进士,李家遂成为"一门三进士"的"庐郡望族"。李鸿章及兄弟、子孙们发迹后,纷纷回报乡梓,尤其重视文化事业,重修包公祠、城隍庙、庐州府学、  相似文献   

14.
刘定過佚事     
刘定過佚事黄全安乾隆年代壮人刘定,字叙臣,号灵溪,武缘县葛圩(今葛阳)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28岁的刘定,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以才华出众,性情耿直,不趋炎附势,被和坤革职归乡。事情是这样的:过去翰林们见掌院都行棋手礼。和坤掌...  相似文献   

15.
赖晨 《湖南文史》2013,(10):26-26
1811年春,26岁的林则徐第三次参加会试,榜列第74名,复试第一等,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赐进士出身。不久,他请假回乡接家眷。直到1813年6月4日,他才带着妻子郑淑卿来到北京,并以庶吉土身份入翰林院庶常馆。从此,开始了连续7年多的学习和官宦生涯,直至1820年外放任职,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素以“知人善任”名世,其人才思想颇为完备,主要形成于十余年京宦期间,系统化并实践于创建湘军和与太平军的殊死较量时期。本文试就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作些简略的探讨。一曾国藩出生于湖南乡下的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书,热衷科名。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留京任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十多年里,曾氏由翰林七迁升至侍郎,官拜从二品。在京期间,他积极留心人事,认真探究定国安邦之策,尤其注重人才问题,并逐渐产生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见解。首先,他认为人才是转移世风的关键。在京十年,他目睹了“士大夫习于优…  相似文献   

17.
刘明 《安徽史学》2015,(2):136-141
曾国藩、李鸿章在对西洋武器的观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曾国藩被动消极、李鸿章则积极主动;曾国藩侧重于"人",李鸿章则侧重于"器"。此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人个性性格、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等三个方面的原因,这种差异折射了时代变迁的轨迹,而分析这种差异对于分析洋务运动之成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宁骏 《文史天地》2010,(10):23-25
谭延闿是个地道的“高干子弟”,但无纨绔之风。谭家世居湖南茶陵。谭延闿从小聪明好学,潜心读书。1897年,他就考中举人,后中会元(会试第一名)、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回到长沙后担任中路师范监督、湖南教育会会长、谘议局局长等职。谭延阎从外表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温和敦厚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9.
吴汝纶(1840—1903),安徽桐城人。字挚甫。同治进士。为著名的桐城派后期大师,深得曾国藩、李鸿章的青睐,故长期为其做幕僚。后任冀州、深州知州,为官清廉,政绩颇著。不久,弃官从教,立志改  相似文献   

20.
在自己的麾下将领中,曾国藩最欣赏的当属彭玉麟和李鸿章.曾国藩曾说过这样的话:“若论天下英雄,当属彭玉麟、李鸿章.” 但由于彭玉麟个性太过刚硬,和曾国藩、李鸿章交往中发生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