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天地》2014,(11):94-94
正婴儿期,古人称为"孩提",比如在《孟子·尽心上》有记载:"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年岁稍长,可以被称作"黄口",有古话云"黄口小儿,不足信焉",就是说,三到五岁孩子的话多是信口而发,没什么逻辑和事实根据。八岁以前稍懂事的孩子处在"垂髫之年",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可以不束发,任由头发下垂。过了八岁,儿童的头发束成一髻,因此,这时期又被称作"束发"。  相似文献   

2.
本源站     
古代年龄段的别称婴儿期,古人称为"孩提",比如在《孟子·尽心上》有记载: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年岁稍长,可以称作"黄口",有古话云"黄口小儿,不足信焉",就是说,三到五岁孩子的话多是信口而发,没什么逻辑和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对头发向来注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是轻易动不得的。长久以来,国人"束发"为俗,需要不时梳理,故很早便有"理发"的行当。有学者考证,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专业理发师。而说到"剃头",那就是较为晚近的事了。满清入关前,没有"剃头"一说,或许只有蓬头稚子才偶尔修剪一番。满洲入主  相似文献   

4.
正古代人们用来绾定发髻的长针被称为"笄",发笄的形式多种多样。自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开始就已经有了陶笄、骨笄,表明这个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束发固冠的头饰。春秋战国时期束发固冠之物已称为"簪",《韩非子》言,"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到了汉代,制簪材料出现了很大变化,大多采用玉石制作,并在簪上镶缀一些珠宝花饰。约在西汉晚期出现了发钗。发钗和发簪都用于插发,  相似文献   

5.
孩子到了3岁便可以上幼儿园了,对于上学,宝宝们都很兴奋,但是幼儿园里的环境与家中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幼儿园,孩子需要与大家一起学习、活动。大多数3岁小孩的社交技巧都不是很理想,而且其情绪亦不够稳定,他们需要时间好好学习与别人的相处之道。不过,如果孩子具备以下八种特质,便有机会在幼儿园里"鹤立鸡群"。  相似文献   

6.
新近出版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公布有一枚编号为959的残简,其中提到"……八户罚估不注役",引起我们的注意。"不注役",也就是免除徭役。书中公布的大批户籍资料中,有"复"亦即免役的记载;也有未注明"复",但实际上仍要免役的内容。我们借此可以了解孙吴时期的赋役,尤其是其免役  相似文献   

7.
《文物》1957,(12)
关于安庆市棋盘山元墓中银饰的各称和用途问题"文物参考资料"第五期54页图19"银饰",是安庆市元代陈氏女墓中发现的,白冠西同志说:"枕前有椭圆形金饰一件,底面有大方洞,两头有穿眼,全身雕以缠枝花(图18),此饰件疑是束发用的金冠",这个设法是很正确的。他又说:"在金饰附近有仰月形银饰一件,两边有链,链末有银质横  相似文献   

8.
《论<碛砂藏>》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文物》1984年第8期杨绳信同志《论<碛砂藏>》一文,获益不少,唯觉文中尚有若干可以商榷之处,谨提出如下。一、关于吴氏八娘。杨文所引端平元年(1234年)吴氏八娘愿文中说"自身本命壬寅五十三岁",似不可能如文中所云"尚未出阁"。"壬寅"是淳熙九年(1182年),到端平元年,吴氏八娘虚龄五十三岁,再到淳祐五年时,她已六十四岁,垂垂老矣,作者问她"是才出阁还是再适",显然很不相  相似文献   

9.
《文史天地》2011,(9):93
公元762年,也就是唐代宗李豫即位那年的6月,在西域重要的中西陆路交通枢纽高昌城,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高昌城市民史拂八岁的儿子金儿和曹没冒八岁的女儿想子在商人张游鹤的店铺前玩耍时,被一辆拉土坯的牛车撞伤,两个孩子腰部以下全部骨折,生命危在旦夕。肇事人是"行客"靳嗔奴的"年工",30岁的年轻男子康失芬。"行客"就是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受应试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办学等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受到了一定冲击,“小学化”“特色班”等现象普遍,给幼儿的健康发展和快乐成长造成一定伤害,尤其是家长受社会一些观念的影响,为孩子报名参加特色班、辅导班、珠心算等,过早地开发儿童智力,给孩子增加了知识学习的压力,也给孩子身心带来了消极影响。有些幼儿园为缓解生源和发展的压力,实施“小学化”教学,同样也让儿童失去了孩提时期的快乐。这种情况引起了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021年7月,  相似文献   

11.
正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我知道我要去临听孩子的这一百种语言。但是如何去倾听孩子的这一百种语言呢?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才明白,师幼之间的对话互动中,老师的"倾听"方式有着很多的技巧,但关键是在"以儿童为中心,以关系为基础",引导孩子去看待、认识世界,鼓励孩子去探索,帮助孩子建构学习与生活,只有这样的"用心"聆听,才不会遗漏孩子的这一百种语言。  相似文献   

12.
吕妍 《南京史志》2011,(18):34-35
好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然而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3.
孩子很小就有"自己来"的愿望,从蹒跚学步开始,尽管跌跌撞撞,也不肯让大人牵拽。到二岁时,孩子更是不愿别人横加干涉,时常执拗地说:"我要自己来。"到了幼儿期,通过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便成为儿童的一大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4.
李恩 《文史精华》2013,(9):65-67
关于历史,中国有句富含哲理的老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有一句"鉴往知来",更是至理名言。去年我将对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回忆,写了一篇亲历性的文章,记载我在那饥荒年代吃的几样东西(不能说是"食物",只能说是"东西")。我的两个孩子看后根本不相信,瞪着眼睛说"哪有这事",好像是我编的天方夜谭。  相似文献   

15.
古人的妆饰世界里,有奇巧,有华美,有礼俗,也有难以承受之重。并不是物色尽斑斓。我们可以发饰为例。今人对发饰的重视,似乎远不及古人。仅看对头发的管理,就有天壤之别。比如留发还是剃发,束发抑或散发,今日皆可。而在古时,尤其是中原政权管辖之地,剃发,不可;散发,反常。李白有诗曰“明朝散发弄扁舟”,今天读来以为是一种豪放,其实背后写着“人生在世不称意”的不快与无奈。  相似文献   

16.
根据实验研究表现:2-3岁是孩子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4-5岁是儿童通过朗诵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4岁以内是儿童形成观感知觉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以情绪和感性为主,以后才是以知识为主。因此父母对孩子应以进行感知训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观念的培养为主,不要过分强调文化知识教育,更忌急躁。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讲究科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然而,对孩子的启发,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带领孩子上公园、进大自然游玩时,可运用自然景物及人文景观中丰富有趣的知识,如昆虫、植物、名胜古迹等,采用边游…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书写的统一要求是"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落实写字教学,为孩子开启一扇"妙笔生花"的书法之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课堂落实写字环节在课堂上教会孩子观察,抓住典型字例,引导孩子总结规律,注重细节,还要教会孩子议字。以此使孩子的"第二张脸"笑得更加灿烂。都说一个人的字就是人的"第二张脸",古人也云:"人生聪明写字始",写好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也是终  相似文献   

18.
正"元旦",即每年阳历的1月1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新年的第一天。然而,在我国古代,"元旦"一词却有着另外的含义,与今天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正月初一,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不同朝代有不同朝代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两汉时期则称为"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作  相似文献   

19.
正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从小家里贫寒,"以荻画地",买不起笔墨纸砚,母亲拿着芦苇在地上写字,教他文化知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不负母望,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状元,时年23岁,历任馆阁校勘、右正言、知制诰等职。  相似文献   

20.
孩子到了3岁左右,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锻炼孩子的手指灵巧程度,开发孩子的智力。撕纸拿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并可以根据撕出的形状想像地称为面条、饼干、头发等等。折手帕、纸巾手帕、纸巾都是柔软的,可以随便折成各种图形,教给孩子怎样折出角、边,折成纸船、纸鹤、花朵、扇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