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快车     
正"门当户对"的来历"门当"与"户对",是我国古代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所谓"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辟邪,故民间多将石鼓置于门前。"户对",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典型的有圆形短柱,短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由于它位于门户之上,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本人带着项目组去某县考察传统村落。当地的考察组向导、一文化干事指着一幢明朝建筑大门上方的门簪说,这是"户对":指着门下面的门墩说,这是"户对"。并说古代女方相亲,首先看男方家的"门当"和"户对"的数量,就能判断男方的门第高低和家境好坏。  相似文献   

3.
作者根据乾清宫旧藏石鼓文和相关的御制诗文,梳理出弘历传拓石鼓、考证鼓文和新编,重刻石鼓几件史事。说明他本人对石鼓怀有浓厚兴趣,奉之为"千秋法物",同时他也从石鼓得到启发,一再阐明"述古兴贤"、"述古传今"、"重道崇文"的文治思想,并提出了保护、重刻和异地放置石鼓的具体办法。由此也推动了乾嘉考证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商周时期大型院落式建筑可分为"堂庑一体式"、"堂厢分离式"和"二进式"三类。"堂庑一体式"是商代大型院落建筑的典型形制,"堂厢分离式"是周代流行的典型院落形制,二者在主体殿堂的形制、柱网结构、门与台阶的设置、堂外廊柱、围墙、回廊、门塾的位置、庭院空间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二进式"院落则介于以上两型之间,具有商代和周代大型院落建筑的双重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2006年2月,莫愁湖公园管理处在整修湖西儿童游乐场时,清理出一批石块、石柱、石鼓之类,有的已残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完整的,除了纹饰图案外,有一块石牌上刻有"赠太傅、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曾文正公遗爱之坊",据此,可以推定,这堆石块是清代曾国藩去世后的一座纪念建筑——"曾文正公遗爱之坊"的残留构件。  相似文献   

6.
四川崖墓石雕所反映的建筑艺术,一般表现在墓室造型结构之中,墓道、墓门、檐口、墓壁、壁龛、壁厨、藻井、地砖、中心柱、门楣、享堂、墓室、棺床、石棺、石函、排水道等建筑式样雕刻及造型中,集中体现了东汉建筑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袁玉生 《陕西史志》2004,(2):37-37,42
我国传世的石刻文字,以刻于秦石鼓的《石鼓文》为最早,为东周时期秦韵刻石。而宝鸡正是秦石鼓的故乡。秦石鼓为10个形似大鼓的刻石,石鼓呈馒头形,这是古代石刻中仅见的一例。其石质为花岗岩,颇为坚硬。秦石鼓的具体诞生时代,有好几种说法,但其是秦物已被多数学者所公认。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时当周平王元年(前770)。  相似文献   

8.
丁锐 《文史月刊》2010,(12):37-37
<正>明洪武4年安徽祁门人汪寄佛的"户帖",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距今已有600多年。"户帖制"是明初户籍管理制度。洪武3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对全国人口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着"钦奉圣旨",下面依次  相似文献   

9.
三杨庄聚落遗址发现的庭院内的房屋建筑,符合汉代一般民户建筑的"一堂二内"的记载,也与汉代"五口之家"的家庭规模相适应;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规定"一宅"的面积是"大方卅步",约相当于今天1700多平方米。三杨庄聚落遗址中庭院面积近2000平方米,基本符合《二年律令·户律》中普通民户"一宅"的面积。这表明汉代关于住宅大小的规定,可能是一项长期实行的比较稳定的制度。汉代人所抨击的"田宅逾制"问题,是说"田"、"宅"都不能"逾制",其中"宅"的面积大小的规定必定是长期存在的;三杨庄庭院遗址,可能就是《二年律令·户律》中"民宅园户籍"中"宅园"的真实再现,"民宅园户籍"应是记载民户家庭人口情况、住宅及其附属物"园"情况的综合簿籍。  相似文献   

10.
正清朝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一户人家到县衙门报案,说是晚上有几个蒙面人撬开了大门入室偷窃,当被主人发现后仓皇逃走。县官勘查现场后,大门没有明显破坏痕迹,而这户人家只少了一块银圆。那县官的师爷于心不忍,就在案件报告里把"由大门而入"加上一点,改为"由犬门而入",把案件情节改成了钻狗洞入室盗窃。后来那些案犯被抓获后,因此都保留了性命。那师爷积下了阴德,后来果然得到了好报。  相似文献   

11.
正《故宫匾上的『门』字为何不带勾》游客大概发现,故宫各殿匾额上"门"字多不带"勾"。为何?传说一:南宋都城临安的玉牒殿,一次遭了火灾,火势延烧,把殿门都烧毁了。在检讨起火原因时,当朝宰相提出玉牒殿门的"门"字,"有勾脚,带火笔",此后"门"字末笔都直下,而且自此形成一种习惯。传说二:明代洪武年间重修学府"集贤门",明太祖朱元璋命中书舍  相似文献   

12.
陈伟 《江汉考古》2012,(3):117-120,112
本文是研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系年》时,在释读方面的一些想法。如1号简"监观"应为一词;5~6号简中"王与伯盘"的"与"训为"亲"、"从",而不是连词;17号简"亡由"疑当读作"无胄";52号简的"莫"恐当训为"未"、"不",而不是"无人";91号简的"东母田"应读作"东海";101号简的""即"门",指攻打城门。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6,(7)
1974年12月,风台县粮食局建筑楼房,挖掘地基至1.2米深时,发现铜官印六颗。地基周围土色灰暗,并杂有碎瓷片、牛肋骨及宋"崇宁通宝"钱一枚。这六颗印是: 1."万户之印"一颗。长、宽各为7厘米,左侧刻"壬辰年四月日",右侧刻"万户之印",上侧刻"汤字号"(图一)。 2."汝阴县印"一颗。长、宽各为6厘米,左侧刻"汝阴县印",右侧刻"壬辰年三月日造"(图二)。 3."提控之印"一颗。长7.5、宽7.6厘  相似文献   

14.
陈建标 《南方文物》2010,(4):174-177
<正>牌坊建筑历史悠久,从春秋、汉代的"衡门",唐代的"乌头门",宋代的"里坊门",至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牌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①。早期牌坊的功能有限,只是起到指示性、引导性或标志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写史,贵在真实。魏收曾把郦道元置于"酷吏门",毕竟未捏造事实,比之一些置事实于不顾的所谓史学家来,还是好一些。稍有文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水经注》的作者叫郦道元。因为选自该书的名篇《三峡》,是初中生的必背篇目。可是,在大家背过了"郦道元,南北朝时北魏地理学家"的文学常识之后,可曾知道,他为国殉难,却身陷"酷吏门",蒙受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16.
1347年冬,富春江畔庙山坞,几间简易小木屋组成一所名为"小洞天"的世外别院,在重重山溪荆莽间、在竹篱笆围绕中渐渐成形。小院中,一道一僧"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又"或登眺,或凭栏",恍然已"不知身世在尘寰"。道士名叫黄公望,和尚是他的友人无用禅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石鼓文"秦文公年代说"的基础上,从石鼓颂诗高度文学艺术性的产生,秦人"若石-神(鬼)"崇拜及文公时的社会氛围、文化背景,石鼓最初所在地与文公作"陈宝祠"地址的一致性,文字形体及其书写风格等四个方面进行新的考证、分析,认为:石鼓是秦文公十九年(前747年)秦人崇拜"若石"(陨石)、祭奠鬼神天帝而作,制鼓与刻诗可能并非同一年代;石鼓文属春秋早期秦文字。  相似文献   

18.
现名为“强生”的上海出租汽车公司,它的前身是六七十年前称雄于上海滩的祥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其创始人周祥生那传奇式的经历和卓越的经营才能,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独身闯沪钟爱出租车业 1895年9月,周祥生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南门外周口店一户贫寒的农民家里。为了新生的儿子能有个美好幸福的未来,父亲周贵世用“锡杖撬开地狱门”的前两个字为他取名锡杖。意思是能够从此一改贫困,光大门楣。后来,一位外国友人给他取了一个英文名Johnson,当他正在筹备开张的车行也需要一个名号时,才根据Johnson的音译,给自己…  相似文献   

19.
"房""门"一向用来标识中国宗族内部的分支,明清以来山西省沁县族谱中的"门",则除了标识分支,还另有深意。"门"的中心概念是同辈兄弟而非异辈父子;同辈兄弟既可一人一"门",也可多人一"门";同辈诸"门"间可互为第一旁系至第四旁系。立"门"既与移民宗族在沁县的发展阶段有关,又反映了族人以整合兄弟关系来增强宗族内向性和凝聚力的要求,是"亲亲"传统的延续。"门"型系谱不影响各分支原有的继承制度,在包容性上与地缘相近的"房"间联宗相似,但拟制性大大降低。"门"及"门"型系谱,可以构成与"房"型系谱不同的另一种世系学实践类型。  相似文献   

20.
赏析南天门     
南天门在十八盘尽头,又名"三天门,城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上镶石匾额"南天门"三字,始建于元代中统五年(1264年),道士张志纯修建,此后历代均有重修,1997年局部大修、彩绘。其上有摩空阁三间,二柱五檩五架梁,重檐起架,黄琉璃瓦卷棚重檐歇山顶,造型生动、色彩浓郁,是泰山最主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南天门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它的修建者虽是位道士,但修建它的初衷似平并不全是为了宗教。这首先可从它门洞两旁的对联看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干嶂奇观",突出的是"胜迹"与"奇观";再就是南天门西侧的石棚内,镶有记述南天门创建的《天门铭》碑,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