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史月刊》2011,(2):43-43
宋御史中丞包拯,为政清廉。他不仅自己不贪不沾,还立下家训,教育家属及子女:“如有贪赃枉法、行贿受贿的,死后不准葬进祖坟。有不依此训行事的,就不是包家子孙.开除祖籍。”  相似文献   

2.
家训之最     
<正>家训,又叫家规、家戒、家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南北朝以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家训,如《朱熹家训》(朱熹)、《告兄弟子侄》(范仲淹)、《曾文正公家训》(曾国藩)、《林则徐家训》(林则徐)等,其中,堪称家训之最的主要有:最早的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  相似文献   

3.
正孙中山曾经说过:"中国诗之美,逾越各国,如三百篇以逮唐宋名家,有一韵数句,可演为彼方数千百言而不尽者。"他还说:"或以格律为束缚,不知能者以是益见工巧。至于涂饰无意味,自非好诗。然如‘床前明月光’之绝唱,谓妙手偶得则可,惟决非寻常人能道也"。对于当时有人提出要废除诗词格律,孙先生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说"今倡为粗率浅俚之诗,不复求二千余年吾国之粹美,或者人人能诗,而中国已无诗矣。"孙中山一生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奔波,他并无意做诗人,他曾对日本朋友  相似文献   

4.
唐洪志 《文物》2013,(8):76-78
上博简《容成氏》第29简有一段文字,今用通行文字抄录如下:民有余食,无求不得,民乃赛,骄态始作,乃立皋陶以为李[1]。其中"赛"字的训释,学界有争议,就笔者所见主要有五种意见:第一,训争利竞胜[2];第二,训报神福  相似文献   

5.
<正>有一道公务员面试题:"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请你从领导班子建设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何谓"和",孔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阅读《资治通鉴》,我发现司马光也在倡导"最美"莫过于"不同",他在《资治通鉴》里记录了卫候与子思的一段对话: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  相似文献   

6.
诗、文、书、画,古已结下了不解之缘,然向来者多论书画同源、诗情画意者,而少有论及诗与书者。徐渭(1521—1593年),是明末嘉靖至万历间的艺坛才子,诗文、戏曲、书画都有相当的造诣,并自评:“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一件书法典型之作——《行书七律诗》正有助于我们认识诗、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徐传武 《文献》1998,(3):207-209
汉代人贾谊在<新书·春秋>中说:"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母亲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人刘义庆之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德行>载有人劝庾亮卖掉被认为是害人的"的卢马",庾曰:"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相似文献   

8.
一转眼,蹒跚学步的儿子上幼儿园了,我和妻子欣喜之余也不免有一丝担心,这是从未离开我们视线的儿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他能走得稳吗?上幼儿园的第二天,儿子小小的心里就背上了包袱,清早一睁开双眼,便奶声奶气地喋喋不休,不得到妈妈同意“休学”的许诺便赖床不起。但不久,儿子就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与近代法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与近代法国陈三井一、前言有谓孙中山出生于夏威夷,具有美国公民身份①,由于他自述革命的思想渊源,“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②加上其谋国远识之大,坚持理想与灵活运用之政治手腕,亦曾为外国学者推崇为世界的...  相似文献   

10.
呼喜平 《神州》2011,(6S):71-71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知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下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相似文献   

11.
正《国语·楚语上》记载了春秋初年卫武公要求国人对他进行劝诫:"……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韦昭注对"诵训"一词的解释是:"诵训,工师所诵之谏,书之于几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52页)《北堂书钞·服饰部二·几二十一》引贾逵注云:"言工师所作诵训之谏,书之于几,令诵习之也。"([唐]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临终前也对他的儿子说:“曾文正公的书,你要终生研究。近代史上,吾独服曾文正公。”曾国藩被国共两党的元首如此钦佩和推崇,可见他的人格魅力多么了得。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在别人眼里几近完美的人。人生却有一个终生的遗憾。  相似文献   

13.
大哉晏子     
晏子名婴,谥平仲,东莱人,曾为齐国三君(灵公、庄公、景公)之相。庄公时,开始晏子是很受重用的,后来晏子看透了庄公“强而无礼,好勇而恶贤,祸必及其身”。因而辞了职,退了封邑,他叹息“哀吾君不免于难”。后来庄公果然被崔杼所杀。晏子听了庄公凶讯后,立于崔杼之门。崔杼问他为什么不去死?晏子道:“祸始吾不在,吾何为死?”“遂枕尸而哭”。一般人都以为崔杼必杀他,崔杼却说道:“民之望也,舍之得民。”不过崔杼还是要人服从,不服从的就当场杀死。连续杀了七人之后,又威  相似文献   

14.
艾青老师走了,他走的是那么平和,那么安祥,那么静谧,他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他悲伤,哀悼、流泪、哭泣……还在他去世前几个月,我和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马琦、中央音乐学院一级演员前民去看望他,艾青非常高兴并幽默地对前民说:“你这个‘杨白劳’也老了!”前民曾是歌剧《白毛女》中扮演杨白劳的,给艾青留下深刻印象,他一直不忘,有时不呼名字直称“杨白劳”。我当时正在写《我和艾青》这篇文章,就以此作为对他的怀念吧!早在40年代初,我读高中时,便吟诵过艾青成名之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它完整的艺术构思,独特的艺术魅力,一下…  相似文献   

15.
家训是父祖对子孙晚辈的训诫。清代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经济背景下,家训蕴含的家庭理财观念有:消费观念趋向保守;治生观念传统和务实、积极并存。  相似文献   

16.
“灵”、“修”(“脩”同)二字,《楚辞》多见,而诸家训释或异。如同一“灵”字,《离骚》“字余曰灵均”,王逸注:“灵,神也。”朱骏声则谓当为“良”之假借。同一“脩”字,《离骚》“恐脩名之不立”,王逸注“脩”云“脩身建德”,而洪兴祖则以为“脩洁”之义。同一“灵脩”,或二字分训。如《离骚》“夫唯灵脩之故也”,王逸注:“灵,神也,脩,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喻君。”或不分训。如陆侃如等说:“灵脩与后来所谓‘神圣’大意相  相似文献   

17.
“走告政府,则曰:‘吾力不及’,走告军府,又曰:‘非吾之职’。朱君独谓:‘既共处此区域,忧患安乐,当与民同,奈何民来求我,忍而拂救。以民养兵,以兵卫民之谓何?’”这段记载是从《朱母潘太夫人荣哀录》寿文中抄摘的,说的是朱德同志戊午年(1918年)驻防泸州(当时为泸县)期间进行剿匪的事。 1918年川南地区,以泸县为中心,匪患猖莽,为害乡闾,匪众遍及十大乡。长江南岸,以李得村匪首为最。李原系北洋军连长,纠众一千人左右;北岸匪首以王伦为最,有匪众  相似文献   

18.
近读《全唐诗》,发现一条宝贵的医学史资料。唐中期著名诗人施肩吾曾写过一首《嘲崔嘏》诗,诗云“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唐朝举子中进士后,往往要遍访长安名花,并有探花宴之盛会。此处二十九人为何写成“五十七眼”呢?好在诗下有注云:“肩吾与嘏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  相似文献   

19.
易水 《文物》1979,(11)
西汉时期,善于諂媚的御史大夫陈万年病卧在床上,喋喋不休地教训他的儿子陈咸,一直唠叨到半夜,"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諂也。"一句话说得他父亲再也不得做声。这段记载,历史学家注意  相似文献   

20.
孔子葬狗     
孔子家的一条看门狗死了,孔子让他的学生子贡去帮他埋葬,并叮嘱道:“路马死则葬之以帷,狗则葬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也。”孔子曾做过鲁国大司寇,并一度代摄相事,虽赋闲多年,却一直保持着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