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与酒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处于盛唐时期的李白,以雄视百代,气吞宇宙的豪迈气概,以非凡超人,日月为奔的恢宏气度,用一支生花妙笔,饱蘸满腔激情,谱写出人生的瑰丽篇章,在文学史上划下一个大大的叹号。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李白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不仅以诗仙闪烁于文坛,也以酒圣耀眼后世。他醉中和蕃书,戏权贵,他兴酣草篇章,笔锋缥缈,横飞霹雳。是奔腾激越、慷慨悲壮的诗令其生命璀璨夺目,是酒神精神使其诗篇更气度不凡。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诗中酒,酒中诗,如果说诗是他的生命乐章的主旋,酒…  相似文献   

2.
一李白作为我国人民所爱戴的伟大诗人,他的创作成就,在整个古典诗歌连绵不断的群山中,矗立起一座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在创作中,李白差不多运用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所有表现手法。而表现自我,表现主观,在诗歌中塑造自己鲜明的抒情个性形象,则更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我们不妨以李白与杜甫作个简单的比较。杜甫和李白的诗同样具有灼人肺腑的感情,都有诗人自我的形象。但杜甫往往是寓情于事,寓“我”于物,表现得沉着蕴藉,  相似文献   

3.
<正>李白虽有入仕之心,但他的本质却只是个纯粹的诗人。于是,他在求官路上的坎坷也就不可避免了。"诗仙"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称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晚唐诗人杜荀鹤在《经谢公青山吊李翰林》给予了李白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千古一诗人"。他与杜甫齐名,有千余首作品流传于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  相似文献   

4.
寒山子在唐代虽算不上第一流诗人,更比不上李白、杜甫的诗歌那样为人们所传诵,然而,由于寒山诗包含禅机,近仙杂儒,隐含着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以及一  相似文献   

5.
丘晖华 《神州》2020,(4):20-20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题记李白和杜甫是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郭沫若先生将他们称作“天上的双子星”,闻一多先生将他们视作“诗中的两矅”,而他们的友情,也不得不让人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与李白相比,杜甫年轻十余岁,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二人同游梁宋、齐鲁之地,寻仙访道,谈论诗文,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6.
正《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通常印象,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在《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这得先从"斗"说起。古时量酒用的斗,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这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相似文献   

7.
论李杜之交     
李白(701—762),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城附近),杜甫(712-770)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唐玄宗天宝三载(744)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唐东都(今洛阳)初次见面。这时李白刚从翰林供奉的高位上离开,东游到此。杜甫则为安葬他的继祖母范阳太君.在此逗留了两年。当时,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高适.也刚好在此,三人一见如故.建立了友情。  相似文献   

8.
胡可先 《古籍研究》2002,(2):124-125
中国古代学家的研究,以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最为热门。李白作为最伟大的学家之一,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20世纪对于李白的学术研究,盛况空前。就大的方面说,一方面表现在李白诗的整理与注释,硕果累累,佳作迭出;再一方面表现在李白思想的研究,思路开阔,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个中的复杂性;第三方面表现在诗歌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唐诗香飘海外。德国大诗人歌德曾把《梅妃诗》译成德文。据统计,日本有近五百多万人把吟诵唐诗看作是高雅的艺术享受。近年来,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唐诗研究会,并举办了李白专题学术讨论会,出版了李白、杜甫、王昌龄、白居易、柳宗元、岑参等人的著作,十分热销。在苏联,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已被编写成名为《四川悲歌》的  相似文献   

10.
唐朝人汪伦,因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赠汪伦》而传名后世。但这个汪伦究竟是何等人物。一直以来却有多种说法。 我国近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郭沫若在其《李白与杜甫》一文中称,汪伦是个农民。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上.出蜀的有吟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仙李白,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而入蜀的就有刘禹锡、杜甫和陆游等,其中杜甫是从陆路入蜀.陆游是从水路入蜀.  相似文献   

12.
正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漫漫长卷,我们把坐标点定在一个叫做东晋的朝代,在这样一个军阀混乱,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个叫陶潜的人在思想上搅动了后代几千年,直到今日仍未停息。回望我泱泱大国几千年历史,不难发现,在诗作上,他没有李白那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奇,没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酸,也没有苏轼那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在人生经历上,他也没有像李白那样"力士脱靴、贵妃研磨"又赐金放  相似文献   

13.
《南京史志》2011,(21):9-16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也是一堂语文课》。也许你们会对这个题目感到疑惑,因为它没有主语——但是,这恰恰是我所想讲的。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语文?"是鲁迅,是苏轼,是李白、杜甫,还是要追溯到上古时代语言和文字的发明?若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圈点最多的诗,作者既非李白,也非杜甫,而是一生怀才不遇、满腹牢骚的晚唐诗人罗隐,共圈点过90多首。  相似文献   

15.
詹福瑞 《古籍研究》2000,(2):124-128
在中国学史上,李白和杜甫虽以伟大的诗人并称,但在本世纪前,对李白诗注释的成就,远远不能与“千家注杜”的盛况相比。只有到了20世纪,李白研究才能与杜甫研究比肩,成为唐诗研究的两大热点。20世纪的李白研究,是最富有创造性成果的时期,这一时期李白研究成就,不仅体  相似文献   

16.
峰峦叠翠的湖北省当阳县的西北部山区,有一条长2.7公里的山沟,因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此居住过,后人便称其为杜甫沟。1899年10月的一天,杜甫沟一王姓家庭生子添丁,这家男主人王作相曾读过几年私塾,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左思右想,便给儿子取名为王培灵,希望借诗圣的灵气培养出一个有  相似文献   

17.
李白《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郭老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以为这首诗描写的是唐代炼铁工人的劳动情景。其实它写的是道家之流于月夜下烧炼丹药的事。 唐朝统治者推崇道教。李白生活的开元、天宝年间,道教盛极一时,道士炼丹药者颇多。知识分子中也不乏其人。李白在诗中说:“仆卧香炉顶,餐霞嗽瑶泉。”他给自己的歌  相似文献   

18.
杜甫在秦州,所结交往来的人物很多,但从他的诗里看,却大多是男性,如那位给杜甫送过几把小蒜(薤)的阮隐居,如住在西枝村破土窑里的赞公和尚,再如东柯谷的侄儿杜佐等等。即使其所思忆之人,也是李白、郑十八司郑虔、张十二山人张彪以及“舍弟”等。在他的诗里,唯一直接进行描述的女性,只有一个,就是那位无名无姓的“佳人”。这有他的《佳人》一诗为证: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中的佳人肯定是美貌非凡,不然,杜甫不会直接以“佳人”为题,更不会在第一句里于“佳人”之前,再缀以“绝代”二字,让赞叹不绝之意劈空而出。杜甫也肯定是在空谷里采药的时候,偶然与佳人相遇相识的。秦州城外,可以住人的山谷很多,我们现在不能肯定佳人住过的到底是哪一个,但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它起个名字,我想可以叫做落凤谷,而佳人的名字,我们也可以叫她为金凤。杜甫与佳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杜甫的秦州之行,是一只诗歌的...  相似文献   

19.
诗家夫子王昌龄历阳客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繁荣鼎盛时期。群星璀灿的诗坛,不仅产生了日丽中天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有独创性的杰出诗人,王昌龄就是其中一颗耀眼闪烁的明星。《唐才子传》称其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历代均誉其为李、杜之亚的第...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杜甫的佛教信仰问题,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中认为:“他(指杜甫——笔者注)虽然没有落发为僧,看他的情绪似乎比所谓‘僧宝’还要虔诚.‘不复知天大,空馀见佛尊’的老诗人.与其称为‘诗圣’,倒宁可称之为‘诗佛’;难道不要更妥当吗?与郭沫若观点相反,萧涤非先生在《杜甫研究》中指出:在他(指杜甫——笔者注)的头脑中,佛教思想只如‘昙花一现’似的瞬息即逝.”企图用“人道主义”来涵盖杜诗中显露出的佛家气味.郭、萧两人的不同见解在学术界颇具权威性,但都难辞偏执之咎.郭氏有意夸大杜诗中的“佛”味,只见树木,不风森林,用“诗佛”代替“诗圣”,已早为学术界所非.萧氏的“人道主义”是否就可以荡杜诗中的“佛光”呢?从他的《杜甫研究》看,很难令人信服.笔者无意细绎他们的观点,只是想指山,作为一个生长在中世纪的伟大诗人,在外来文化,尤其是释家教义盛行大唐帝国的文化氛围中,其思想受之感染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回避或作夸大.从他的“筑场怜穴蚁”(《暂住白帝复还东屯》)以及“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凤凰台》)等诗句看,很难抹去杜诗中“佛”的成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