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除了亚历山大东征外,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有三个繁荣阶段:两汉与罗马帝国时期、隋唐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时期以及蒙古帝国时期.因此研究中古时代的中西关系,必须重视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脱胎于4世纪上半叶的罗马帝国,于5世纪末6世纪初走向强盛.此时的隋唐帝国是中国的一大辉煌期,这为双方的频繁交流提供了条件.随着7世纪中叶阿拉伯的兴起,拜占庭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被切断,因此,双方的交流以六七世纪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2.
<正>讲述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统治下崛起与兴盛的辉煌历史2017年4月/48.80元(平装)ISBN 9787520101370《蒙古帝国中亚征服史》(2010)是国际蒙古学界系统探讨蒙古的又一部新作。作者详细地回溯了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们统治下的崛起与兴盛。该书的研究重点是察合台汗国(1227~15在中亚三百五十多年的统治、与周边政权印度、中原(当时元、明朝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是"帝国崩溃的世纪",国内外学者们对帝国学和帝国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本文将立足于帝国学的角度,分析帝国的类型,并考察苏联的前身——俄罗斯帝国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指出俄国斯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的非殖民帝国,在自身社会发展过程中结合了东方专制制度和欧洲专制主义的特性,是各民族团结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王亚平 《历史研究》2015,(2):101-112,191
15世纪以后的西欧、英国和法国相继实现了议会君主制,为民族国家的最终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但在德意志帝国,自14世纪以来逐渐确立的邦国制度以及帝国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削弱了王(皇)权的集权,形成了多头政治的局面,致使英、法以及罗马教会等外部势力乘机染指德意志事务。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德意志迈向民族国家的进程。15世纪末期,德意志皇帝力图通过征收统一赋税、设立帝国法庭等帝国改革措施强化帝国的最高权力。帝国改革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但却是德意志向近代民族国家迈进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5.
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以千户制巩固了统治,国土横跨欧亚。至忽必烈在中原大地建立了蒙元王朝。1368年元朝灭亡后,众多蒙古人返回蒙古本土,与当地统治者发生权力斗争。蒙古本土也因无法为骤然增多的人口提供给养而导致经济崩溃。蒙古人不断侵扰明朝边境,迫使永乐皇帝率兵亲征,更加剧了蒙古困难局面。重建蒙古强力政权的努力一再破产。直至达延可汗,蒙古再现生机。  相似文献   

6.
谢田 《世界遗产》2014,(12):60-67
14世纪的征服者帖木儿(1336-1405年)建立的帖木儿帝国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在其全盛时期,疆域从格鲁吉亚一直到达印度北部。帝国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帖木儿的远征虽然对其他地方破坏严重,但虏回的工匠却把帝国的腹地装饰得富丽堂皇。几百年过去了,强盛的帝国烟消云散,工匠们建设的奇迹却有很多还留在世上,被列为世界遗产,继续向人们讲述当年的荣光。  相似文献   

7.
公元13-14世纪,蒙古铁骑的狂风暴雨打过之后,亚欧大陆就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之间的交往从未有如这般紧密。  相似文献   

8.
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大清帝国的历史上,外部环境的因素十分重要。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时代所带来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世界性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虽然尚不能影响大清帝国的建立。不能阻止康雍乾盛世的到来,但已从外部大势上决定了帝国历史的此后性质。这一强大的外势终于决定了帝国的衰亡。大清帝国的命运也从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同轨走向分途。大清帝国灭亡了,中华民族却仍生机无限。  相似文献   

9.
<正>在20世纪之前的数千年间,国际关系的演化主要体现在几十个帝国的兴衰。基辛格所推崇的"构成世界秩序基础"的威斯特伐利亚国家要么是帝国的继承者,要么是帝国裂变而来。国际关系学一直处于贾斯汀·罗森伯格所说的"政治学囚笼"之中,根源在于国际关系学是建立在主权国家这样的"类似单位"基础之上,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失去了紧密的联系。城邦、帝国和主权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自16世纪拜占庭学产生之日起,学们就开始了对帝国衰亡原因的研究,以期能从这个大帝国的衰亡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拜占庭学研究是从19世纪开始的。而中国学对拜占庭帝国衰亡原因这一问题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中叶,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基本与国际拜占庭学研究接轨,尤其是近20年内中国学们广泛地吸纳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拜占庭学研究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令国际拜占庭学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1.
汪海林 《新疆钱币》2004,(3):191-214
自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并于公元1218—1221年征服中亚以后,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成吉思汗向西扩张虽带来了战争和破坏,但在东西方经济、化交流上有深远的影响。他将这些地方分封给他的三个儿子分别统治。长子术赤分有南俄钦差草原和西伯利亚南部,同时还包括花刺子模一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俄罗斯史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帝国热”倾向。这一热潮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学科发展趋势,其中也包含通过政治学、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性别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的综合研究。在此背景下,史学研究的帝国化视角可以理解为脱离先前单一的民族国家桎梏,转向突出帝国的后殖民时代背景。新时期的俄罗斯帝国研究以“帝国范式”为主要分析工具,突破了原有的不适用于帝国研究的民族国家研究范式,帝国的“古老”叙事也在本质上突破了旧有的对历史上某一个时间节点、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碎片化理解,进而以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将帝国史研究置于多学科视角下。  相似文献   

13.
七世纪初,希拉克略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控制了几乎整个地中海东岸地区,其中,犹太人是帝国境内重要的非基督教徒群体。就帝国内部而言,犹太教在东部行省仍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是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化过程中亟待肃清的"异教"势力;从区域外交的角度看,在拜占庭与波斯、阿拉伯的军事角逐与政治博弈过程中,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群体相继为后两者提供支持,加剧了帝国在东部边疆的统治危机。基于此,希拉克略使用了驱逐、强迫改宗等暴力方式对犹太教加以限制与迫害,以践行帝国宗教一体化的根本宗旨,同时也具有归化犹太人以消除政治威胁的现实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施华辉 《世界历史》2022,(1):11-27+152
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的英帝国问题讨论中,基于古典历史诠释的古今比较介入其中,为论证英帝国统治合理性及构想英帝国发展方向提供新的依据。其中,罗马帝国与古希腊殖民化的历史被用来支持两种帝国观念。约翰·西利和爱德华·弗里曼分别是两种帝国观念的代表:前者通过使用“罗马类比”,证明了英属印度存在的合理性,并认为未来的英帝国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国家;后者基于类比古希腊殖民化的历史,强调英帝国应当发展成松散的联盟体系。历史观念的差异,尤其是对古今关系的不同认识是两位历史学家在思考英帝国问题时运用不同历史类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庞国庆 《历史研究》2023,(1):124-145+222-223
7—8世纪是晚期罗马帝国向中古拜占庭帝国转型的最后阶段。法律编纂呈现了帝国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反映了转型过程。《民法大全》在适用中面临法学传承、语言等难题,是转型前“罗马困境”的缩影。7—8世纪的法律编纂,弱化罗马法的部分原则,吸纳希腊法和不成文法,同时实现全面基督教化,基督教信仰成为立法精神、法律渊源和法条内容等。该时期拜占庭统治者在坚守罗马帝国名号和威权的前提下,放弃或淡化了传统理念中的拉丁区域和文化,寻求政治理念与帝国疆域的统一,以契合帝国鲜明的东地中海特征。由此,传统的“普世罗马帝国”转型为“东方基督教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16.
迪斯雷利是英国保守党政治谋略家。面对自由主义在19世纪的英国已经扎下根的政治现实,迪斯雷利及时对保守党的策略做出重大调整,最终完成了对保守党的改造,是"新托利主义"的创立者。集中体现迪斯雷利帝国立场的1872年水晶宫演讲,并没有反映历史的真实,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保守党和自由党之间党争的产物。自由党和保守党的帝国政策自然存在差异与分歧,但决不是像迪斯雷利所强调的那样泾渭分明。所谓的自由党和保守党帝国政策之争,实际上并不真正存在,它只是迪斯雷利出于和自由党争权夺利的需要而刻意挑选的一个突破口。政治家们为击败政敌而做出的各种姿态,不能作为历史评判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公元7世纪到9世纪是东亚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的区域内的东西方向几乎同时兴起了两个超级大国——唐帝国与吐蕃帝国。两大帝国在前期有过一段有好的往来。但是,随着国家利益的冲突,唐蕃摩擦逐渐增多,最终演变为全面对抗。双方战争持续了170余年,对东亚地区的历史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贵霜帝国是丝绸之路上与同时代的中国 汉朝、西亚安息帕提亚帝国、欧洲罗马帝国并称的“四大 帝国”之一,有广泛的历史影响。由于该帝国文字史料匮 乏,其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钱币就成为研究它最为全面 的实物资料。本文综合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详尽 地对贵霜帝国历代钱币的规格、特征和铸造背景进行了 全面的述评。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以来,特别是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美国政界和学界关于美国是否是"帝国"的争论再起。参与争论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流派,他们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广泛争论:"美利坚帝国"的界定、"美利坚帝国"存在的基础、"美利坚帝国"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毫无疑问,从军事和经济势力上看,美国是个无与伦比的"帝国"。然而,当今的"美利坚帝国"与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殖民帝国相比,拥有完全不同的物质基础、文化观念和思想体系。在研究"美利坚帝国"这一课题时,除了要关注美国硬实力、软实力方面的优势,更有必要研究和构建一个与"美利坚帝国"影响力微观基础相关的理论框架,通过多种案例的比较研究,来考察"美利坚帝国"在不同环境与条件下产生的具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的具体路径是学界在中外交流领域长期关注的焦点.张骞凿空之时,正是帕提亚帝国疆域大扩张时期,从两河流域到中亚的道路基本在其控制之下.从西到东,帕提亚帝国的领土可分为三大区域:亚述一巴比伦尼亚地区、伊朗高原上的波斯腹地以及赫卡尼亚以东的不稳定控制地域.自亚历山大东征至四大帝国并立时的1-2世纪,帕提亚帝国境内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