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石玉殿,河南省林县(今为林州市)东岗镇东冶村人,1894年生,1967年因病去世,享年73岁。他是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在植树造林和嫁接果树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从1952年夏至1954年8月,因工作关系,我和他接触较多。后来,  相似文献   

2.
我是1951年参加工作的。建国之初,识字的人很少,我因有点儿文化,又会打算盘,便被当时的合涧区政府招去搞水利。不久,安阳市水利局的同志来林县(今为林州市)搞淇河渠和英雄渠的测量工作,我自始至终陪同。时间一长,我便学会了测量技术。1959年秋冬,对引漳人林工程进行测量时,我的这一技术就派上了用场。  相似文献   

3.
我于1952年到林县(今为林州市)城关供销社工作,1957年调到县供销社。由于当时单位的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所以我这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人就算是个“秀才”了。于是,领导先是安排我到人事科当巡回教员,后来又让我到办公室写材料。  相似文献   

4.
1966年5月21日至25日,国务院参事室办公室主任刘岱、秘书秦萍(女),带领由金汉鼎、谌小岑、章友江、谭惕吾、徐仲航、张可曾、王卓然、陈修和、郭秉毅、张知行、贾潜、陈钧、李一平、杜超杰、陈汉章、管易文、陈达邦、张可曾等30位参事组成的参观团,在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安阳专员公署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林县(今为林州市)参观。至今虽已过去了38年,但当时他们在林县参观的情景我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5.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二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了包括红旗渠精神在内的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而在构成红旗渠精神的众多英模人物中,有一个闪光的名字--吴祖太。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人们对吴祖太这个名字已经十分陌生。不过,在电视连续剧《艰难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和《红旗渠》中,担纲红旗渠设计的刘技术员刘光泰、吴技术员吴念祖的光辉形象,还是深深感染了观众。这两个人物的原型正是红旗渠蓝图的绘制者吴祖太。片中特别突出了吴祖太学以报国、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以极大的热情科学严谨地搞勘测设计,不辱使命,用二十七岁的年轻生命引流了一条人工天河的事迹。  相似文献   

6.
束星北(1907—198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入。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  相似文献   

7.
王艮仲 《纵横》2013,(7):10-14
为抗日积极奔走 1919年,我16岁,在上海浦东中学求学。当时适逢五四运动,开始受到科学与民主启蒙教育。其时,军阀混战,外国侵略,民不聊生,我初步立下爱国、救国之志。  相似文献   

8.
父亲范若愚是1985年6月20日去世的。他原名范纯智,字若愚,生于1912年,老家在山西省西北部的五寨县三岔堡,范姓是当地的大户。父亲从小喜好读书,年轻时就到大山外求学,先到太原,后去北平,并在北平参加了革命活动,1933年成为中共党员。后来组织被破坏,他侥幸逃脱,回到家乡,一边办学育人,一边宣传革命思想。1937年,他与从陕北进入山西的东进红军取得联络,才恢复了组织关系。1948年他被选送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先在西柏坡后到北京,师从杨献珍、艾思奇等著名学者,从此确定了他一生宣传马列主义理论的方向。1958年我出生时,他正作为秘书陪同周总理在…  相似文献   

9.
1936年,我出生在林县(今林州市)姚村镇李家岗村。林县是个严重缺水的山区穷县,土薄石厚,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 记得我六七岁时,父亲在山西当铁匠,母亲整天在地里辛勤劳作。有一次,母亲给人家纺了八天棉花,挣了半升谷子。她说:“千万别吃,留着当谷种吧。”谁知不久国民党军队就抢走了这半升谷子,还把母亲打得遍体鳞伤、卧床不起。  相似文献   

10.
我家原籍河南周家15,仅有草房数间。祖父兄弟5人,全靠曾祖父的工资生活。后来,家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曾祖父已照顾不了,只好分家。当时,祖父在安徽蚌埠一家煤矿谋职。我随祖母、父母和2个姑姑到了蚌埠后,租倪家房屋3间居住。祖父是前清举人、书法家。祖母精通阿拉伯文,此时应聘到南京回族女学任教。大姑母随祖母去南京,我们则留在蚌埠照顾祖父。  相似文献   

11.
岁月如流水,逝者如斯。转眼间,父亲吕公威已经离开我们20年了。20个春秋,父亲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眼前浮现,他对我们的教诲也时常在我耳边响起。父亲做事认真是出了名的,他常对我们说,不管多么平凡的工作,都要认真做好;无论贫与富,待人做事都要真诚守信。我受父亲影响最大,在精神上、心灵上也是受惠得益最多的。年轻时,我对这一点感觉并不强烈,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生阅历的积淀,我的这种感受愈发分明、愈加深刻。  相似文献   

12.
我是1971年1月从林县(今为林州市)人民银行调到石板岩供销社任副主任的。当时,我虽然知道石板岩地处深山区,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我觉得自己是共产党员,哪里艰苦就应该到哪里去,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我妻子有点儿意见,说:“那里离县城有40里地,来回途中都得翻一架山……”我笑着给她解释道:“山里空气好,能长寿。”  相似文献   

13.
爸爸的名字——粟裕,同我军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半个多世纪的战斗历程联系在一起。他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留下了不朽的勋业,倾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14.
正我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至今已有34年。每当我回顾自己走过的从事文献研究工作的历程时,方铭同志那慈祥的面容,那一桩桩、一件件她关心年轻同志政治思想进步、编研业务成长,以及在生活上对我们体贴照顾的情景,就会立刻呈现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在我的眼前。这里,我谈谈在她领导下工作,给我留下的终生难忘、一直鞭策我努力搞好文献编研工作的两件事。教导我严谨精细对待珍贵历史文献1981年3月,从中央党校第二期理  相似文献   

15.
一 我的祖籍在西华县城西关。我父亲早年毕业于冯玉祥部学员队,后来当了团长。由于我出生的那天他所在的部队打了胜仗,所以在我们姐弟四人中,他只记得我的生日——1928年农历正月初五①。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80年代,我在偏僻的苏北小城,曾彦修同志在首都北京,本没有一点儿交集。把我们联系起来、并最终成为忘年交的是张闻天。1976年,淮阴师专以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的名义复校,我在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并承担了创办学报的重任。我了解到张闻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颇有作为但鲜为人知,加之他在我家乡去世,我深为同情,遂确定把"张闻天早年文学活动"作为我的研究课题。我心存一种期望,做好这个别人没有做过的题目后,  相似文献   

17.
1999年7月我的初中同学程渝从美国回来探亲。我们几个当年同窗在舒立家聚会欢迎程渝。同学汤嘉绮为大家照了一张合影。相片的背景是舒立家墙上挂的一幅她画的写意画——葡萄,画的左边有舒立的母亲胡絜青老先生题的“紫玉香  相似文献   

18.
我从延安到北京 ,见到周恩来同志的次数很多 ,听他的讲话和报告也不少。但与他单独接触只有二三次 ,虽然都是具体工作上的小事 ,却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1 943年初 ,周副主席 (在延安时大家对他的称呼 )邀请重庆各家抗战报社的记者来延安参观访问 ,他们组成了一个记者代表团。周副主席要举行一次秧歌剧会演来招待他们。他对这次会演非常重视 ,事先开了一个动员会 ,有鲁迅文学院、边区群众剧团、八路军贸收兵团、中央党校、保安处、延安直属分区、西北党校和枣园文工团等九个单位参加。周副主席对大家说 :这次演出不比平常 ,这次是给重庆来的…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仙桃市通海口镇柳李村的小学是1950年开办的,辐射周边四、五个村。最初办在杨家祠堂,1953年搬到我家草屋后的涂家祠堂。我在涂家祠堂念到小学三年级,1970年,学校搬到大队部金家剅附近,我在那儿读到小学毕业。1975年,小学办起了附设初中班,又叫戴帽子初中,学校更名为柳李学校。村支书武大圣看过电影新闻纪录片,韶山村的学校就叫韶山学校,他说:办到大学,我们村的学校也不用再更名。  相似文献   

20.
习远平 《百年潮》2013,(11):16-21
父亲走了11年了。今年10月15日,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