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时代精神与历史研究"这一主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什么是时代精神?二、为什么说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和认识不可能脱离时代精神的制约?三、既然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和认识不可能脱离时代精神的制约,他还能不能认识历史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辉格解释》是巴特菲尔德史学立场两面性的集中体现,作者对辉格派的历史学家做了诸多批判。巴氏认为辉格的历史解释的背后,实际是一种"为了当下而研究过去"的主张,巴特菲尔德虽然一直强调遵循历史事实,但是仍然难以完全否认历史学家主体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作者的骑墙态度是他的求真精神未贯彻到底,从而几乎使他落入虚无主义陷阱的批评者。但是同时也说明历史学本事的复杂性,因此在反应历史事实时,历史学家必须有所抉择。  相似文献   

3.
马歇尔·霍奇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世界历史学家和伊斯兰学专家,美国世界历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指出,历史学家要努力摆脱各种已有思想观念导致的"预设"束缚,而让新的世界历史学科在史学学术中处于应有的核心地位。其尝试发展与世界历史学科相适应的方法论,从"跨区域图景"的视野出发看待世界历史和伊斯兰文明,得出了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分期,也重新解释了欧美的现代性。如何评介他的世界历史思想,并据此说明其在美国世界历史学科发展中所做贡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4.
正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选择"书写情感的历史"作为大会的主题会议,在很多方面值得关注。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一新的历史研究方法获得了日趋广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对其研究重点、研究方法论、研究目标及它与历史学家的相关性的强烈兴趣。这一选择必将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情感历史研究的吸引力。一、情感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家创作历史时的亲历或个人经历向来为人们看重,但社会历史内容的复杂性,与历史学家个人经历的有限性永远是矛盾的:历史学家不可能亲身经历、亲眼目睹历史进程的方方面面,于是,历史学家"非在场"的事后追述便构成了历史叙事的主流,考量历史叙事的意义无疑应以追述为切入点。历史学家创作历史的过程是一个追述的过程,历史学家完成的叙事著作则是这一过程的结果。研讨历史学家著作的价值意义,作为"非在场"叙事的追述不可回避。  相似文献   

6.
李良玉 《安徽史学》2006,1(6):113-117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孔子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有关实践活动及其历史教育思想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汪文庆 《百年潮》2006,(1):72-73
近年来,口述历史忽然火了,冠以口述历史的出版物纷纷问世,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张学良口述传奇>、<口述历史>丛书.同时,中央电视台开设了"大家"、"讲述"、"口述历史"栏目,各地电视台、广播电台也开办了类似的节目.一时间,口述历史成了备受人们青睐、似乎人人都可以谈上一谈的热门话题.这种情况带来了口述历史的普及和推广,但同时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历史学家,对口述历史仍然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柯林武德试图将历史学建立在一种新的客观性概念的基础上。他指出:历史中的客观性是在绵延不断的"历程"中得到体现的,在这一历程中,历史当事人的思想与后来的历史学家对它的反思不是"两个"思想而是"一个"思想,历史体系是历史与历史学家的统一。在历史体系中,历史学家即使不受纯粹历史"事实"的制约,也必然受整体"历程"的制约。柯林武德的这些观点使得一种新的史学"客观性"观念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实证主义历史学家曾经非常自负地宣称要把“历史学从历史学家那里独立出来”,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他们相信历史学家观察他的研究对象也能做到就像生物学家“观察昆虫蜕变那样”。的确,生物学家可以站在昆虫之外研究昆虫,植物学家可以站在花草之外研究花草,甚至,同样研究人体的解剖学家也可以站在“生命”之外研究五脏六腑……总之,站在对象之外研究对象,是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家的共同特征。然而,历史学家可以站在“历史”之外研究历史吗?答案当然是完全否定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口述历史的热潮,口述历史的书刊、电视片受到广泛关注。口述历史在存史、开掘史料、拓展史域等方面具有珍贵的价值,已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历史研究领域。为使口述历史更加普及和规范,当代中国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Donald A.Ritchie)的《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Doing Oral History)一书的最新版本。唐纳德·里奇博士现任美国参议院历史室特约历史学家,他曾经担任美国口述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