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名人的笔误     
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最初发表在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中有一处写小孙女六斤打破一只碗,第二天六斤的父亲七斤把这只碗拿到城里去锔时,由于缺口太大,被锔了十六个铜钉,但到了小说的结尾处却写成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  相似文献   

2.
十八、镇一回,震一回“文革”到了1975年,有了一些悄然的变化。一向批判“封资修”的气氛突然松了一点,传出了“江青同志要求文艺工作者读读六本外国小说”。列出的清单十分具体,有《约翰·克利斯朵夫》、《红字》、《红与黑》等。凭良心说,那时候我们想读外国小说已经到了“渴卤”的地步,有这传言就算有点根据,管它是真是假,读了再说!于是迫不及待地去借,开会时盖在批判文章下边或《红旗》杂志下边偷着读,读了偷着乐。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瞿秋白是亲密的战友。早在1923年10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初版刚三个月,瞿秋白就在他写的《荒漠里》对鲁迅表示极其仰慕,并推崇说:“好个荒凉的沙漠,无边无际的!鲁迅先生虽然独自“呐喊”着,只有空阔里的回音。”后来他又提到《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等。1931年,溜秋白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排斥于党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来到上海养病。他在读了鲁迅送给他的刚出版的译作《毁灭》之后。就写了一封《论翻译》的信给鲁迅。开头以“敬爱的同志’叶B称,并说:“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第二次购买古钱币之后,他在癸丑(1913年,三十三岁)日记中写道:"八月十八日昙,午后睨.往留黎厂广文斋买古泉二十一品,银二圆六角.又赴直隶官书局买《古今泉略》一部十六册,十二圆".时隔百年,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鲁迅手稿全集》佚文①—鲁迅泉志手稿(国家一级文物)辑成的《鲁迅泉志稿图释》一书,由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一 2001年4月,我们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该部现已改名古籍馆名家手稿文库),见到这册鲁迅钱币手稿.全文1963字,共13大张26页(其中3页空白).手稿以《古今钱略》为底本,记录了唐至明末各个朝代的钱币.  相似文献   

5.
小引许广平同志在《研究鲁迅文学遗产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过,鲁迅先生“辑录中国唐以前小说逸文的《古小说钩沉》,原意似乎在每一卷之前(共三十六卷)有一序文,来说明这一卷小说是从哪里搜辑来的,别的书上有没有类似的记载,原著者的略历,和鲁迅先生自己考证所得的意见等,体裁略似《会稽郡故书杂集》。但是因为屡次想付印都没有成功,同时因别方面的写作也抽不出时间来整理,所以至今印在全集的仅只是小说的逸文部分,这是很值得惋惜的”。看鲁迅先生的手稿,每卷之前都留空白纸数页,是为写小序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铸剑》是作者自认为“写得较为认真”而非“油滑之作”的作品。小说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眉间尺、黑衣人和王,这三个形象分开来看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但若合为一体的话,便把人性中犹豫、贪婪以及执著这三个不同层面完整地展现了出来。而鲁迅的“复仇”思想母题在这篇小说中也得到延伸和发展,以充满荒诞的结尾对“复仇”进行了消解,由此也可窥出创作当时作者矛盾而复杂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金庸先生“很不喜欢”编剧们改动他的小说,个中主要原因是他的小说情节大多写了11个“版本”而最后只采用其中一个“版本”。一次,有位女记在采访金庸先生时,他正在修改《越女剑》的书稿,该记看到每一页上都密密麻麻写满了修改的字,十分惊叹金庸先生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鹤西先生心爱的文学领域,由于是一个“门外行者”(文集封面印章),免疫于各种功利的左右和干扰。只写“别无用意,只出自一个善良灵魂的同情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野花集》、《野菜集》、《初冬的朝颜》和《鲁拜集》译文这样纯净隽永的作品,必将“在中国文坛上是可以垂之永久的”。他比数量众多的少年时成果累累、后半生沦为鲁迅称为“空头文学家”的同辈人,幸运多多了。  相似文献   

9.
陈瑾瑜 《神州》2020,(1):7-7
从婉约爱情到苍凉人生,电影的展述很有一番深沉的味道。张爱玲小说创作于世道曲折之时,对苍凉人生的体味是不言而喻的。原著《十八春》的结局有一道光明的“尾巴”,写男女主人公走过十八年曲折的情路之后,虽然各有家庭,但还是一同去参加国家刚解放时东北的建设,化哀怨为淡泊。许鞍华导演的《半生缘》则一刀切断了它,让这个哀怨的故事彻底以宿命的结局完成“苍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先生》.文中着重回忆了他在日本学医的一段生活经历。作者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自己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感人的师德,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这位日本老师的崇敬、感激与深沉的怀念。该文发表在1926年12月10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上。  相似文献   

11.
1934年初,有个叫易君左的人写了一本题为《闲话扬州》的小册子,激起了扬州人的公愤,最后由法院出面来解决。鲁迅先生曾为此事著《答(戏)周刊编者信》一文予以评论。  相似文献   

12.
他本身就是个摇笔杆子的人,写总结、写新闻、写小说,还给别人写讲话稿,“一把刷子两边用”,我实在不知如何写他才好,考虑了许久,仍是迟迟没有动笔。可是在我即将编辑出版的《朋友》一书中,写了那么多的文化人,又怎能没有他呀?加之我们是货真价实的朋友,而且“友龄”也有20年了啊!  相似文献   

13.
新力 《丝绸之路》2003,(2):40-41
《学报》的朱金晨先生邀我写一篇收藏为主题的散。这可把我难坏了。我这个人从小就不知道去收藏什么:比方说外婆家曾有好大一橱明清朝代的红花碗蓝花碗什么的,可那些红花碗蓝花碗终于在我今儿一个明儿一个乒乒乓乓的响声中全没有了;  相似文献   

14.
正鲁迅先生的《药》发表于1919年,收入《呐喊》;《祝福》发表于1924年,收入《彷徨》。这两篇小说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一、题目:言简意赅,作用各异《药》这一标题,具体作用是:1.概括情节,小说围绕着"药",从"买药——吃药——谈药——药效"分别展开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连接线索,小说以"人血馒头"这一药物作为连接华、夏两家故事的明暗两条  相似文献   

15.
李安纲先生在1995年第3期《山西大学学报》发表文章,说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不是胡适考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提到的那个吴承恩。他著作的《西游记》并非百回本小说,而很可能是游记文章。根据是《淮安府志》中的《淮贤文目》。周振鹤先生1997年3月26日在《中华读书报》发表《吴老先生的荣幸》一文,也说胡适考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提到的吴承恩写的《西游记》非小说,而是一部地理性质的游记,根据是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有他的大作的名字。因此,李、周两先生都坚定不移地否定了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是…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逝世。鲁迅的同乡兼学生,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左联”常委兼秘书长徐懋庸闻此噩耗,当即写了一副发自真情的挽联: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徐懋庸与鲁迅原有师生之谊,因“大众文学”与“国防文学”两个口号之争,意见分歧,产生误会,互相论战。鲁迅逝世,徐懋庸的挽联实在不好写。这副挽联是通过连续发问的形式,更多地表达了自己深感愧疚、引以自责、欲说还休的复杂心情,体现了磊落的胸怀与真挚的感情。下联中的“知我罪我”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是故孔子日: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相似文献   

17.
华西 《湖南文史》2012,(12):23-23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逝世。鲁迅的同乡兼学生,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左联”常委兼秘书长徐懋庸闻此噩耗,当即写了一副发自真情的挽联: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徐懋庸与鲁迅原有师生之谊,因“大众文学”与“国防文学”两个口号之争,意见分歧,产生误会,互相论战。鲁迅逝世,徐懋庸的挽联实在不好写。这副挽联是通过连续发问的形式,更多地表达了自己深感愧疚、引以自责、欲说还休的复杂心情,体现了磊落的胸怀与真挚的感情。下联中的“知我罪我”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是故孔子日: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相似文献   

18.
王福和 《古今谈》2006,(1):14-18
1834年的俄罗斯和1918年的中国文坛,分别诞生了两部名字相同、文体相同、人物相同、风格相同的伟大作品——《狂人日记》。由于是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前,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借鉴与被借鉴的学术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两部同名、同文体、同人物、同风格的“狂人”小说,就此成为中外文学交流中“直接影响”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正面歌颂劳动人民的作品。它描述一位知识分子乘坐人力车子,见行路的老妇被车把刮倒,车夫主动搀扶,并陪她到巡警分驻所。知识分子却认为是多事,“自讨苦吃”。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洁无私的好品德,讽刺了知识分子的渺小。此文结尾原写“一九二0年七月”。故不少书籍杂志在引用此文时,根据“一九二0年七月”的日期,判断此文是在西城八道湾11号书写的。因为1919年11月21日鲁迅从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迁住八道湾,一直住到1923年8月。  相似文献   

20.
颜坤琰 《名人传记》2022,(10):14-19
萧红被文学界和广大读者誉为“民国才女”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洛神”。她才华横溢,在人才济济的作家群中出类拔萃。但是,倘若没有鲁迅的教海和扶持,她很难得到一个广阔的文学舞台,也很难创作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等传世佳作,更不可能成为20世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