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旗地是清代一种特殊的土地制度,是八旗制度的基础,分布于京畿和东北地区。它包括皇庄、王庄、官庄、八旗官兵的土地(即一般旗地)。一般旗地在旗地中的比重很大,具有代表性。搞清楚东北一般旗地所有制关系及其变化,对于研究清代入关前后的社会制度、八旗制度、八旗土地制度的性质及东北土地所有制关系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三十年来,中国东北作旗驻防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本文从东北地区八旗驻防研究的发展、清代东北地区驻防机构的建制与沿革、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编旗驻防、东北驻防旗人的生计与驻防旗地四个方面叙述了学界取得的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3.
近代东北地区地权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清末民初,封建旗地、官地转化成民地,土地官有化向着土地私有化进行转变;九一八事变前,经历了地权由集中到分散的演变;伪满时期,经历了地权由分散到高度集中、部分土地由私有被强行"国有"转成日农移民用地的演变。在转变过程当中,东北乡村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今人著发《清前期奉吉私有土地发展》一文,细心学习后,认为内容只写了奉、吉两地区民地私有土地的发展,未涉及奉、吉甚至黑龙江的旗地和蒙地的私有土地。据清代前期东北土地占有的实际情况,排除当时东北地区旗地、蒙地的私有土地,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故书此拙文阐述己见,不妥和错误之处,希作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清代东北土地所有制形式区分为:官地、旗地,民地、蒙地等类。  相似文献   

5.
八旗制度之运作与旗人认同之变迁,是清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的研究较少使用民间历史文献,也较少从普通旗人的角度"自下而上"地思考此类重大问题。本文以一份普通的驻防汉军家谱——《福州洋屿颍川赖氏家谱》和其他相关文献为主要资料,较完整地呈现了清代驻防汉军的生活与认同之变迁。赖氏家族自康熙间驻防福州以来,经历了雍正间分防三江口,乾隆间部分"奉命出旗",清末出现家族整体转型的历程,清晰地展现了汉军旗人从清初驻防地方,到清中叶面临"出旗"压力和生计困境,再到清末建构家族组织和实现地方化的转变。福州赖氏由"旗人"到"族人"的转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普通汉军乃至部分满洲旗人的共同经历。  相似文献   

6.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重要制度,然而,关于八旗中汉军的研究却较少。其实,汉军在有清一代有着蒙古和满洲旗人没有的特点,他们身为汉人却又隶属旗籍。江夏由树所著《旗产:清末奉天地方精英的崛起》便是一本关于清末奉天(今辽宁省)地方精英———汉军的个案研究。江夏由树是日本一桥大  相似文献   

7.
评《东北旗地研究》孟昭信吉林师范学院刁书仁教授著《东北旗地研究》一书,已于1994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收入《长白论丛·研究系列之二十二》出版发行。书前有中央民族大学王钟翰教授所作序言。全书分4编、11章、28节,共30万字。承蒙作者馈赠,读后深受教益,...  相似文献   

8.
清末宪政改革期间,满汉矛盾尤为时人所关注,化除满汉畛域的呼声愈来愈高。裁旗撤防更引发了如何解决八旗生计问题。清政府为筹划八旗生计,特设立变通旗制处。由于旗制本身的种种束缚,加上旗制处大臣的因循敷衍,筹办生计措施进展甚缓。与此同时,部分八旗志士组织八旗宪政团体,发表演说,希冀以此唤醒沉沦的旗人,自立生存。八旗宪政团体的出现说明满人绝非既有认知中的保守颟顸形象。  相似文献   

9.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以嫩江为界,将原布特哈八旗分为东、西两路,始有“西布特哈”之称。清末民初西布特哈地区的教育问题,实质上就是这一地区达斡尔、鄂温克族的民族教育问题。本文以地方官员对西布特哈教育的关注及西布特哈地区教育的民族因素等主要问题为门径,揭示清末民初东北边疆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规律,分析西布特哈地区文化发展的内涵及其社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清廷对东北长期实施封禁政策,禁止民人(主体是汉民)流入。实际情况是,尽管有制度和政策限制,仍有大批内地民人不断进入东北地区垦荒。他们在发展边疆经济的同时,对当地民族关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刑科题本等史料,以流民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就民人出关与清廷"封禁"、民人流动与旗民关系(主要是满汉关系)、民人流入与旗地流失、旗民杂居与"理事官"设置、商业发展与文化陶融等五个相关问题作一初步考察,以期就清代东北地区满汉关系变化,理出一条更为清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徐世昌于清末民初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要研究清末民初这段历史,就离不开对徐世昌的深入研究。自建国到改革开放期间对于徐世昌的研究甚少,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对于徐世昌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徐世昌的历史定位问题、徐世昌主政东北的东三省新政和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徐世昌的各时期的研究问题、徐世昌"文人品质"研究问题等各个方面。当然关于徐世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赵尔巽奉天新政是东北地区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学界有关赵尔巽主政东北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辛亥革命的破坏方面,即如李侃所说:"仿佛给人一种印象:赵尔巽不过是一个反动顽固的清末高级官僚,一个效忠清室的年迈遗老。其实此人并不如此简单。"(李侃:《赵尔巽与辛亥革命前后的东北政局》,《历史档案》1991年第3期)近年来,对于赵尔巽在东三省总督任内或其施政某些侧面的相关研究有所加强,但对赵尔巽清末奉天新政的专题研究较少,其中以高月《清末东北新政改革论——以赵尔巽主政东北时期的奉天财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清末新政为背景,主要从吉林旗务处档案入手,围绕清末吉林新式旗人学堂的开设、满文教育依然颇受重视的原因、以满文为主的课程设置、满文教育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四个方面,探讨清朝末年吉林新式旗人学堂及满文教育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清朝灭亡后,随着清室及八旗王公贵族政治权力的丧失,他们对土地的占有权也随之消亡。因此,民初大规模丈放东北的官荒旗地,使身份性地主迅速趋于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大小普通私人地主、官僚地主和商人地主。与此同时,东北的农村经济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租佃关系和雇工经营日益发展,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经营地主经济和富农经济在东北农村经济中已占有一定的比重。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期东北地区赫哲"新满洲"形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鹏 《史学集刊》2007,(6):85-90
入关后,特别是在康雍时期,为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的管理、填补东北防务空虚、巩固东北边疆,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徙民编旗"政策,将少数民族部众大规模迁入内地,以"新满洲"形式编入满洲八旗,极大缓解了八旗兵源不足的问题,也为满洲共同体输入了新鲜血液。赫哲"新满洲"入旗后,即调往东北各地驻防,与旧满洲共处而全面满化,最终融入满族共同体,完成了由赫哲而新满洲,由新满洲而满洲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东北救亡总会会旗的来历范丽红(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在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收藏有这样一件珍贵的文物──东北救亡总会会旗。此旗别具特色:它既是东北救亡总会的会旗,又是该会正式成立大会的签到布。在长128.2,宽94.5厘米的白布兰边,绘有辽、吉、黑、热...  相似文献   

17.
盛京内务府官庄,又名盛京皇庄,这是东北旗地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史学界比较重视,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但是,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雍正以前的官庄,对清朝后期官庄研究很少,有必要补充。另一方面,盛京内务府官庄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分布何处?面积多少?如何经营管理,内部剥削制度如何?以上这些问题尚未能很好解决。本文试提出一些看法,就正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8.
陈鹏 《满族研究》2012,(3):47-52
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的经济生活来源多样化,既包括体现差别待遇的俸饷、旗地与随缺地等收入,也包括采集与渔猎所得及楚勒罕等贸易收入.清政府对东北驻防八旗发放俸饷的同时,将旗地与随缺地等分配给“新满洲”,使其可依靠垦荒及出租旗地收入以贴补战时装备所需及赡养家眷.  相似文献   

19.
张杰 《清史研究》2001,(3):35-39
本文利用近年出版的最新史料 ,以东北蒙古旗人尚贤会试卷为主 ,论述了清代 30 0余年尚贤家族的社会生活。通过尚贤家族与汉族多次联姻 ,由游牧为主向农业生产转变 ,凭借积累财富培养子孙受教育等大量事实 ,对清代东北蒙古旗人社会生活及其变迁 ,从新的视角做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东北土地价格的升降变动趋势与东北经济开发和社会局势息息相关,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清代东北由于可开荒地颇多,加之田赋和地租率略低于北方省区,因此东北地亩典卖价格也较北方省区便宜。乾隆朝以后,旗地典卖价格极廉,后由于“地僻民众,野无旷土”,地价稍有升高,但仍低于关内北方省区。因而有清一代鲁冀等省区流民冲破封禁,纷纷到东北谋生。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有机会和能力成为自耕农或中小地主乃至大地主。鸦片战争后,东北逐渐开发,东北大地以伟大的胸怀哺育着来自祖国各省区的各族人民。人口的增加促使了地价的上涨。请见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