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口矿业遗址位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河沿岸。2010~2015年,北京科技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河口遗址周边进行了数次调查,发现了10处古代开采绿松石的洞穴遗址。这批洞穴规模较大,采集到的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石器和陶片。遗址中采集的石锤为一种古代的采矿工具,洞穴内发现的蓝色矿石经过定性分析,确认为绿松石,因此判断这批洞穴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矿业遗址。从发现的陶片、开采工具的年代以及碳十四测年等资料判断,其开采年代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延续到春秋时期。唐宋时期仍有使用,但不能确定是否与矿石开采有关。河口古代绿松石矿业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早期绿松石的开采、使用、流通及来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西周倗国墓地绿松石珠微痕的数码显微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揭示史前和历史时代早期出土玉器的加工痕迹,了解古代机械加工的起源和演变过程,选择西周倗国墓地出土的一枚穿孔绿松石珠,在带有景深扩展技术和三维图像重建功能VHX-500K型数码显微镜下进行微痕分析。发现其表面的打磨痕迹和孔壁上钻孔形成的多圈平行螺旋纹皆十分清晰。结合现代绿松石打磨的模拟实验和前人的工作,认为该枚绿松石珠表面打磨的工具应为一种机械转动磨盘,其具备粗磨和细磨两个功能。有关磨料的颗粒甚粗,其尺寸远大于现代细磨盘的磨料颗粒度。至于珠上的穿孔为对钻贯通,推测为空心管钻配合解玉砂高速旋转而成。这是国内首次将数码显微镜的景深扩展和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微痕分析,其研究成果可为古玉的科学鉴定,从加工工艺角度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由于缺乏宝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通常用软玉替代宝石作为装饰。唐代又将缅甸翡翠引入中国。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宝石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蒙元帝国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黄金时代。随着中东、中亚穆斯林大举东迁黄河、长江流域,西方宝石及阿拉伯宝石学开始在中国流行。据史书记载,元代流行中国的西域宝石计有:红色宝石四种(红尖晶石、石榴石、锡兰石、杂色石榴石),绿色宝石三种(祖把碧、祖母绿、浅绿色祖母绿),各类刚玉七种(红宝石、优质金刚石、深蓝宝石、海蓝宝石、浅蓝刚玉、黄刚玉、白刚玉),猫眼石两种(金绿宝石、亚历山大变色石),绿松石两种(尼沙普尔绿松石、克尔曼绿松石)。明代朝贡贸易将中外文化交流推向又一巅峰。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金银珠宝,不仅有世界四大名宝(金绿宝石、祖母绿、蓝宝石、红宝石),而且包括波斯出产的尼沙普尔绿松石。据我们研究,这些宝石实乃郑和下西洋在锡兰、印度、波斯采买的"诸番宝货",当即朱瞻垍出生、封王或大婚时永乐帝赏赐之物。  相似文献   

4.
青海的青铜斧和青铜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的青铜斧和青铜钺刘宝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上对青铜斧的解释是:在农业和手工业中经常使用的砍伐工具,在西周时代又称为。有圆刃和平刃两种。对钺的解释是:古代兵器。青铜制,圆刃或平刃,安装木柄,持以砍斫。盛行于商及西周(见《辞海》历史分册,...  相似文献   

5.
青铜蟠螭纹盖鼎(春秋),在河南省淅川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鼎修复前鼎盖残为4块,鼎盖下部及鼎身口沿处均有缺失。为使该器物恢复原貌并得以稳定保存,对其进行了修复前胶料的清理、断碴面内锈的清除、除锈、焊接、填缝、随型打磨、纹饰衔接、着色做锈等一系列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6.
龙岗寺遗址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出土绿松石器最多的遗址,对这些绿松石器的研究不仅能够反映此期绿松石的工艺制作、佩戴使用及生产流通的情况,还是了解仰韶文化时期汉水流域、关中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地域间交流关系的重要窗口。本文以龙岗寺绿松石矿源分析结果为线索,并结合绿松石的形制、出土背景及工艺观察进行综合研究,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龙岗寺先民对不同种类绿松石的选择使用和佩戴习俗,进而反映史前鄂豫陕跨域间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7.
贾湖遗址绿松石产地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索河南省贾湖遗址中绿松石的产地问题,通过对伴生岩石的岩相、物相分析以及对绿松石矿物的化学组成分析,对比研究了贾湖遗址与湖北、陕西、安徽等现代主要绿松石矿区的绿松石。结果表明,贾湖遗址的绿松石与上述现代绿松石矿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今后应重点研究河南省淅川县所产的绿松石。  相似文献   

8.
利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光照相等分析手段对长安区唐墓新出土两件罕见的彩绘鎏金青铜佛教造像的本体表面成分、内部结构及颜料成分进行了科学分析。两尊造像经过铸造、打磨、鎏金、彩绘等制作工序。分析检测显示两尊造像均以铅锡青铜一次性浇铸而成,经打磨修整后以金汞齐在外表通体鎏镀金层,表面彩绘蓝色颜料为蓝铜矿,红色颜料含朱砂和铅丹。  相似文献   

9.
夏时代最具艺术价值的当数玉材质与青铜材质相结合所创制的"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考古界目前命名为"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它不仅在艺术构思上、创制技术上以及艺术表现母题上承继了传统,更重要的是,它还揭开了夏时代新材料所生产的生产生活器具的序幕,以及开辟了青铜时代的到来。据目前考古研究表明,我们所发掘发现的"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存世量仅16件左右,中国有7件,国外有9件。这些"铜胎绿松石玉饰兽面形牌"遗存的艺术特征明显,艺术心理学特征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最早,公元前四千纪前后,西亚两河流域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中国西部地区已铸造了大量青铜工具及小件青铜生活用具[一];公元前一八○年前后,中原地区的夏代二里头先民已铸造了容器、乐器、兵器、工具等青铜器,标志着中国步入青铜时代。此后商周先民铸造、使用大批精  相似文献   

11.
南京六合县程桥东周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把青铜剑,其剑身满饰菱形纹饰、剑首为同心圆、剑格部铸夔龙纹并镶嵌绿松石,出土时分为六截,锈蚀严重。为了保护修复此剑,并观察剑上菱形纹的形成工艺,故将保护分为:剑纹饰、锈层的分析,残块的粘结与修补和表面仿旧三个步骤。通过此剑的保护更加证明了金属膏剂涂层工艺就是东周吴越青铜兵器表面菱形纹饰的形成方法,同时又发现了在剑首的背面有一圈麦束形的纹饰,该纹饰的成形工艺将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赵世纲 《华夏考古》2002,13(4):65-71
曾侯乙钟磬与中原钟磬之比较@赵世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郑州市450000编钟;;编磬;;音律;;曾侯乙钟磬;;中原钟磬~~  相似文献   

13.
山东新泰出土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东周青铜复合剑的制作技术,采用X光探伤、CT、XRF、金相分析等方法,对出土于山东新泰周家庄战国早期齐国墓的2把青铜复合剑进行了内部结构、制作工艺、合金技术、金相组织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2把青铜复合剑均采用低锡合金和高锡合金两种材料复合而成.在检测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新泰出土的2把青铜复合剑与吴越特色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上的差异:在结构上,低锡区设置在剑脊的两侧,其截面结构呈现多种形式,与高锡区铸接,浑然一体;在成分上,低锡区含锡量仅为4%,具有锡青铜最佳的延伸率.结合青铜复合剑剑柄的特色,认为虽然新泰出土复合剑的内部结构与已研究的吴越特色青铜复合剑有明显差异,但制作理念应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4.
Recent archaeological field surveys and excavations at Qiaojiayuan, a platform 40 km west of the Yun County in present-day northwestern 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revealed four tombs (M3, M4, M5 and M6) dating back to around 6th to 5th century BC. The grave's layout, artifact assemblages and burial practice indicate that the owners of these four graves were aristocrats of the Chu state. Five turquoise-inlaid bronze artifacts (two swords and three dagger-axes) were excavated. The sword from M4, imbedded with pieces of well-cut and finely-polished turquoise on its handle, was in a very bad state of preservation and underwent conservation treatment. Some sticky, whitish pastes were exposed when the inlaid turquoises dropped off. The pastes were supposed to be residues of unknown binding agents. Samples of the pastes were collected for FTIR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XRD (X-Ray Diffraction) analyses to determine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astes were composed of almost pure beeswax. This indicated that beeswax was used as binding agent in turquoise-inlaid bronzes as early as the 6th to 5th century BC in China. Review of recent technical studies suggested that beeswax was used in early China in several different regions (mostly southern part of China) for at least two different purposes (binding agent and lightening).  相似文献   

15.
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周时期,吴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青铜复合剑,剑的中脊和两刃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铸接而成。为充分了解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4把青铜复合剑残剑进行了分析,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分析残剑的剑刃和剑脊的成分,金相显微镜分析剑刃和剑脊的组织,发现中国古代工匠采用低锡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高锡青铜制作强度和硬度高的剑从,通过榫卯结构以铸接法将剑脊与剑从结合成一体,得到刚柔兼具的青铜复合剑。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先以陶范铸造法铸造出两侧带榫头的青铜剑脊,剑脊的成分采用88%铜、10%锡、2%铅的低锡青铜;然后将青铜剑脊置入铸造剑从的陶范内,两侧的榫头伸入陶范型腔中,剑从的成分采用78%铜、20%锡、2%铅的高锡青铜,当剑从凝固时产生的收缩使剑脊和剑从牢固地结合成整体,再分1次或多次以铸接法铸上剑格、剑茎、剑箍和剑首,成功地复制了青铜复合剑,再现了东周时期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6.
黄成木 《江汉考古》2003,(2):82-84,F003
武汉市文物商店集藏着大量的古代青铜镜,其中有日本铜镜十数枚,形制有圆形和圆形带柄,也有异形镜。装饰题材以松、鹤、竹、梅吉祥纹为主体。均有铭文。日本铜镜带有我国宋代铜镜遗风,其铸镜艺术起步较晚,我国铜镜艺术开始衰落时,日本铜镜艺术则渐趋成熟与发展。但昙花一现,很快衰落。通过文中介绍的铜镜,本文初步勾勒了日本铸镜概貌及日本铜镜传入中国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7.
安徽南陵出土部分青铜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徽省南陵县是长江下游地区最早而且规模最大的冶炼中心之一,其古代矿冶遗址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本研究对南陵出土的不同年代和类别的青铜器样品进行了金相检测及合金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容器存在铜铅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是热锻淬火的容器却不含铅,含锡量恰好位于适合该工艺操作并具有良好性能的区间。兵器、工具、车马饰均为铜锡二元合金,说明当时的工匠对于合金成分配比与性能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越式鼎腹部样品具有热锻淬火马氏体组织,同样的金属结构还见于汉代铜锣等乐器、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青铜剑、江都大桥镇南朝青铜器窖藏出土的多件青铜容器,而镇江地区出土吴国青铜戈则具有铸造淬火组织,工艺稍有差别。这些器物中发现高锡青铜淬火组织不是偶然的,高锡青铜热锻淬火技术至少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用以改善高锡青铜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the tin‐bronze artisans’ tools found at Machu Picchu appear to have been cast to their final shape, examination of their microstructures shows that they were forged and annealed. As found, the tools were broken or cracked due to poor ductility of the bronze. Rolling and annealing of samples of bronze formulated with sulphur and iron additions to replicate the metal used at Machu Picchu show that the minimum amount of deformation needed to induce the observed recrystallization is a 12% reduction in thickness. The sulphur and iron impurities retard nucleation of new grains during annealing, but do not inhibit subsequent grain growth. Tensile tests show that while up to 10% porosity in cast bronze has no effect on hardness or initial strain‐hardening rate, it reduces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ductility enough to embrittle the metal. Hardness is an inadequate indicator of the strength properties of cast bronze intended for use in tools or weap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metalsmiths at Machu Picchu started making bronze tools for use by stone and woodworkers, they had not mastered the art of making metal with adequate strength properties for this service. The forging and annealing procedure they used did not enhanc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ir tools, and may reflect an inherited metallurgical tradition.  相似文献   

19.
湖北秭归何家坪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家坪遗址位于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楚王井村11组。1996~200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三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三次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至明代墓葬5座、灰坑3个、窑址1处,出土了陶、石、瓷、银、铜、铁等不同质料的文化遗物百余件。该遗址年代跨度长,遗存特征比较典型,是三峡地区一处比较重要的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的是五件现存国外的镶嵌铜牌饰的分期与年代。根据作者的观点,这些铜牌饰应属二里头文化时期,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土并流散国外的,到20世纪90年代重新为中国学术界所知,但仅限于文字描述。2002年,作者在访英期间留意收集了这五件铜牌饰的图片和线图资料,这是对这些牌饰的再发现,也是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珍贵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