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甘宁边区,粮食生产环境不算优越,但为了渡过抗战最艰难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在增加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供应上做了巨大的努力。一是做最广泛的农民动员和组织劳动力,通过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粮食总量;二是规范和调整粮食管理与供给制度,最大程度的节约用粮,以保障粮食供给;三是制定限制粮食出境和用粮食酿酒,以减少粮食消耗。上述三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边区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其次,通过调整政治与经济政策,建立比较合理的粮食制度,以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了与民争食的问题。粮食问题的成功解决,成为边区渡过抗战最困难时段的首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讨论边区自给问题时,粮食生产因素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2.
民元至抗战前夕粮食进口问题简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元至抗战前夕粮食进口问题简议徐畅我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然而自19世纪中晚期,尤其是民元以来,每年大量进口粮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从民元到抗战前夕粮食进口的概况、特点、原因及影响。一我国粮食进口主要包括大米、小麦和面粉3...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广西,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尚处于较落后的地位,但其粮食流通却是层次分明,颇为顺畅,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广西构建了相对完备的粮食流通网络,尤其是形成了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粮食流通市场.在抗战中,广西虽为贫瘠之区,但却很好地发挥了后方的保障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究其原因,粮食流通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时期,为了保障军粮民食的供应,国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统制,其措施主要是田赋征实、军公民粮定量供应和限制粮价等。国民政府实行的粮食统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1985年我国发生了粮食大减产。该年粮食总产量37911万吨,较上年减产2819.7万吨,降幅达-6.9%。这是自1959—1961年"大跃进"后,又一次粮食大减产。这一次粮食大减产,使人均粮食产量从390公斤跌回到358公斤(按当时的收入水平和营养水平,粮食供需平衡的标准是人均原粮385公斤),打破了粮食问题已经过  相似文献   

6.
正团结出版社2015年6月版,26.6万字,36元粮食攸关民生,平时极为重要,战时尤为迫切。八年抗战之所以能够获得最后胜利,与国民政府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粮食问题,使军粮、民食不致过分缺乏有关。本书运用国民政府档案、行政院档案及农林部档案等大量原始资料,配合相关论著、报刊,及近年出版的《事略稿本》《蒋介石日记》,深入探讨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粮食的具体供求情况及国民政府解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伪的掠夺和破坏,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及灾民的涌入,使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一度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减轻公粮负担;安置移民,组织垦荒;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开展节约互助运动;"精兵简政";加强粮食斗争;完善粮食制度建设等。这一系列举措的推行和实施不仅有效化解了根据地的粮食危机,而且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四川是大后方的粮源基地,担负着前方战场军粮和后方民食供应重任,因此保证四川粮食运输的通畅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为此,国民政府和四川地方政府一方面设立了粮食管理机构以加强粮食运输管理;另一方面颁布了大量粮食运输法规以指导粮食运输,增强粮食运输力量,保证粮食运输安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后方军需民食的供给,对后方粮价的飞涨发挥了一定抑制作用,但由于国民政府粮政的腐败以及粮运价格过低、运输手续繁杂等原因,粮食运输政策又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第一条 为适应抗战需要,调剂粮食之供求,并防止资敌起见,各战区得设立战时粮食管理处处理之.第二条 战时粮食管理处直隶于战区司令长官部,其组织规程由经济部、内政部、军政部商询后方勤务部意见,会同拟具呈由行政院转送军事委员会核定.  相似文献   

10.
自1941年10月至抗战胜利后,湖北省国统区实施计口授粮的政策,其首要目的在维系省政府的统治,另外的目的还在于,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通过规定大致平均的定量粮食消费,使后方国统区民众大体维系基本的生存,从而支持持久抗战.  相似文献   

11.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高度重视粮食这一重要的战备物资,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同时对大粮户的存粮情况展开调查.这一调查是为了方便政府控制粮食来源,将大粮户拉入战时国家动员体系.国民政府成立粮食部后,先后在1942年和1943年开展大户存粮调查及大粮户调查.全面抗战期间大粮户对战时的军粮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过度动员和粮食征收力度的不断加大,为战后国民党政权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蔡小军 《安徽钱币》2005,(4):40-41,51
1938年底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采取“以战养战”的新战略,即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同中国作战。国民党政府也对原有的经济体制作出相应调整,实行对敌全面经济封锁。粮食是保证战时军需民食的最基本品。旧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技术十分薄弱,粮食尚不能完全自给,平均每年输入洋米1500余万担、小麦900余万担。抗战爆发不久,华北、华东和华中的产粮地区大都沦陷,全国军粮民食之供给,只能依赖后方各省,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3.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我国执行了三四十年的一项基本国策。1953年国家在农村全面贯彻实施粮食统购统销,但执行之初出现过不少矛盾和问题,造成了农村关系紧张的局面。为了改进和完善统购统销,1955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讨论了农村问题和统购统销问题,并起草了《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示》,  相似文献   

14.
王慧英 《世界历史》2006,6(2):12-20
内容自20世纪20年代起,农产品过剩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二战后初期,这一问题危及美国的农业安全。为处理剩余粮食,美国制定了《1954年农产品贸易开发与援助法》,即480公法,以无偿与有偿援助等方式对外提供粮食,从而开启了制度化的对外粮食援助计划。50年代末,美国将该计划命名为“以粮食换和平”计划,以突出利用粮食援助拉拢第三世界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功能。处理剩余农产品和为冷战遏制战略服务,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外粮食援助政策的两大目标。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江西省是后方三大产粮省之一(另为四川、湖南),为支持东南战场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考察江西粮食征集供输情况,有助于了解抗战时期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及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到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粮食库券制度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避免因征购粮食所付货币太多引起通货膨胀而发,是和征购征借制度相配套的产物。它由财政部与粮食部联合发行,一般是三成法币,七成粮食库券,征借则全部支付粮食库券,以每年田赋征实的实物作抵押,两年或五年后开始返还,分五年平均偿还。粮食库券的发行,使政府把握了大量粮源,对于供应军糈民食,控制粮食市场,稳定法币价值,挹注财政,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在粮食库券返还问题上的违规操作,又将其推向了人民的反面,可谓自掘坟墓。  相似文献   

17.
徐振伟 《世界历史》2020,(1):88-107,I0005
二战后,日本经济凋零,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国民生计惨淡,社会矛盾丛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占领当局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开展粮食援助和粮食强征。这一系列政策在实现美国自身的经济需求与政治目的的同时,也确实对日本的农业与社会步入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之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战后初期的粮食政策连同日本经济复苏后美国长期实施的粮食倾销,共同构成了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主要内容。美国的粮食战略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严重的粮食危机,部分解决了美国国内的粮食过剩问题,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挤压了该国粮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影响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政治、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进程,也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18.
艾馨 《民国档案》2007,(2):46-49
光复后,台湾作为重要产粮区,与大陆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联系与流通日益紧密。在1948年4月召开的国民大会上,首次参会的台省国大代表就该省粮食生产、流通等问题提出一系列议案和调整意见,粮食部则及时作出回应,以期改进。  相似文献   

19.
《山茶》2014,(5):60-60
粮食像水和空气一样,是生命所不可或缺的。从本月开始到今年年末,我们将集中审视粮食问题。以及将于2050年到来的养育全球90亿人口的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治理水害、坚持抗战,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党和边区政府制定农田水利建设条例和暂行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使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边区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积累了水利建设的丰富经验,对建国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