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12月7日,一位串乡修理雨伞的工人带来一块铜质饼块,询问我这是何物?我即反问此物从何而来?他言道:是在乡下给一农户修伞,该户在屋后山坡植树挖坑时所得,修好伞后以此铜块作价抵我修理费用。是何物?我也不知也就没有  相似文献   

2.
我认识蒋其祥先生已有20多年了,他为我总主编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写了五篇很有分量的专论。上一两个月,我给他写信,一直没有接到回复。我打电话查问他的夫人,才晓得他患了不治之症住院开刀.手术还顺利。以后陆续打了几次电话,都说病情稳定,稍放下了心。不料,突然传来他病逝的噩耗,十分震惊,十分悲痛。我更为失去一位忠减、严肃、勤奋、好学的钱币学家而悲叹!  相似文献   

3.
我认识蒋其祥先生已有20多年了。他为我总主编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写了五篇很有分量的专论。上一两个月,我给他写信,一直没有接到回复。我打电话查问他的夫人,才晓得他患了不治之症住院开刀,手术还顺利。以后陆续打了几次电话,都说病情稳定,稍放下了心,不料,突然传来他病逝的噩耗,十分震惊、十分悲痛。我更为失去一位忠诚、严谨、勤奋、好学的钱币学家而悲叹!  相似文献   

4.
戴建兵先生已经是教授,仍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去年考入了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在同他的接触中感到,他是一位好学不倦的年轻人,涉猎近代货币史、钱币学的著作非常广泛,收集的资料极为丰富。果然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个把反通货膨胀作为终生使命的人,一直战斗在反通胀的前沿阵地上。1949年前,他曾追随马寅初揭穿国民党当局利用通货膨胀等手段大发国难财而成为著名的反通胀专家。1949年后,他作为南汉宸的秘书,积极参与治理国民党当局遗留下来的金融货币一片混乱的烂摊子,使人民币币值很快得以稳定。他最早破除社会主义国家没有通货膨胀的迷信,一直强调要警惕通货膨胀。为揭露国民党当局的通货膨胀而呐喊  相似文献   

6.
"我是不赞成放松货币政策的,但应该是货币总量紧,而不是一笔笔贷款去管"1983年1月,年过半百的吴敬琏启程前往美国进行客座研究。在后来的回忆中,他谈到那段日子,"我像刚入大学的学生一样,从经济学原理学起。"  相似文献   

7.
研究古钱币在中国已经有一千数百年的历史,但是把钱币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宣传来研究则是近二十年的事。近二十年来,钱币学研究借鉴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甚至应用了化学、物理学等科学分析的手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钱币学的学科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外,还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钱币学也是这样。版别研究的方法是钱币学独有的方法,但是在版别繁杂的宋钱和清钱的研究方面,对于版别所代表的确凿含意、版别划分的标准仍然缺乏深刻的认识。德国学者布威纳先生毕生研究清代钱币,他整理了大量的清代钱币实物,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大量清代档案中的钱局铸钱报告,获得了大量的可靠的一手资料,他提出了清代钱币版别代表不同年份的观点,并据此排出了一个清代钱币年表。无论布威纳先生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是否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他的研究方法是值得重视和借鉴的。为此我们编译了布威纳先生的这篇文章,把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介绍给钱币学界的同仁们,以期对钱币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8.
周祥 《中国钱币》2008,(2):77-78
王永生是我的好朋友,早在前些年,就看过他有关新疆货币的论文。在这些论文中,永生每有创见,其观点在钱币学界引起了相当的重视。2007年9月在宁夏银川参加“宁夏钱币与丝绸之路货币学术研讨会”期间,永生送给我他刚出版的《新疆历史货币—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历史考察》一书。拜读之后,  相似文献   

9.
元代全国实施的是统一的钞锭政策,而惟独云南例外.云南行省的货币流通状况与其他行省相比较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不但以贝币为主要通货,而且也有金银货币和盐币、缯帛等其他实物货币.云南行省多种货币流通格局的出现,从表面看是元朝给了云南特殊的货币政策,但从根本上讲与云南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落后、省内各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云南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历史上形成的独特货币体系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炬 《神州》2008,(1):46-51
树声离开我和孩子们已经很多年了,但他那魁伟的身躯、豪放率真的音容笑貌,又却时时浮现在我眼前……1943年在延安,树声在中央党校学习,我在中央门诊部工作。首长和战友们都说他是身经百战,久经考验的老同志,而我却更看重他的人品。我钦佩他对党对人民赤胆忠  相似文献   

11.
陈发祥 《江淮文史》2007,(2):109-113
唐晓光与我是同乡,是我的首长。我曾在他身边当过小鬼、卫生员、文书等,多次听到他的亲朋、战友们谈论他从一个贫穷出身青年,传奇式地先后当了国民党两个县的县长,最后走向革命征途和他奇妙的婚恋故事。  相似文献   

12.
李昌是我十分尊敬的老学长,他比我早三十年在清华大学就读,他在抗日时期的卓越表现记录在清华大学校史上。他的一个女儿和两个女婿都是我在清华的同学,他老伴冯兰瑞是我学习经济学的良师,也是我办报纸和办刊物的重要作者。老太太曾对我说:我家有四个清华的,  相似文献   

13.
林宗棠 《百年潮》2008,(1):60-63
薄一波同志是我最尊敬的老前辈、老领导和良师益友。我最早拜会,与薄老相识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我刚调进薄老作为领导成员之一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是当时新提的一个最年轻的副处长。以后我在国家科委、国家机械委、国家经委、航空航天部以至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每一个阶段,一直都在他直接或间接领导、关怀下工作。他给予我深深的信任、支持和教诲,让我刻骨铭心,永志不忘。在这纪念他诞辰100周年的时刻,往事仿佛历历在目,思绪涌动心头。  相似文献   

14.
5月中旬。应中国钱币学会古代货币专业委员会的邀请,赴江苏常州参加“吴越与早期钱币学术研讨会”。会议的晚上,与各地的老朋新友相聚一堂,期间承上海博物馆周祥先生告知。他的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纸钞的书即将出版。一周之后,我果然收到由邮局送来的挂号印刷品,打开邮件。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册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中国古代纸钞》。当晚,我暂停手头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将全书从头到末认真拜读一遍.不知不觉时将拂晓,一时难以入睡,便打开电脑,敲击键盘,略陈心得。  相似文献   

15.
李锐 《炎黄春秋》2015,(4):21-22
我认为,曾彦修是对党,尤其是对党在1949年后执政治国问题上觉悟得最早的人之一。他是讲究做人的,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人,当做人与做党员发生冲突时,他选择做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非常值得敬仰和学习。我跟曾彦修是同时代的人,我比他长两岁。我们同在延安待了六七年,最初我和他都是做宣传工作的。我在延安抢救运动中被打成特务。他与田家英是同乡,当时他们都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知道我的经历。1952年后,他调到中宣  相似文献   

16.
我爱你,爸爸     
正我的爸爸是一名军人,一名驰骋蓝天的飞行员。他工作特别忙,平时很少回家。我很希望自己能像别的同学一样,天天早上能由爸爸送我上学,可是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一天也没有送过我。即使是节假日,他也经常是在部队值班或出差。有多少次和我约定星期天一起去动物园、紫金山……他都爽约了。爸爸屡次爽约,让我常常感到失望。我埋怨他不守信用,说他不爱我。这时爸爸总是给我讲爸  相似文献   

17.
本文原稿系作者用中文写成文中使用的一些名词和译名与祖国大陆的常用名称或通译略有不同,如沙不尔即沙普尔,公克即克,原文如此,不—一说明──编者。在萨珊王朝(224──651)悠长的历史中,沙不尔二世(309-379)可以说是一位有名的帝王,他不但把中衰的王朝由中兴带到极盛的路上,同时他在位时间很长,发行的钱币不仅多而且因为他向东扩张领土,结果使邻近诸国钱币型式都受到他的影响,因此沙不尔二世的钱币分类在萨珊王朝货币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背景沙不尔二世(309-379)十六岁时开始亲政,是一位精明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钱币》2004,(2):44-44
汪圣铎先生著《两宋货币史》(上、下)于2 0 0 3年9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76万字,分铸币管理、铜钱、铁钱和特殊货币区、纸币、金银五编,对两宋货币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描述,且作了较深入地理论探讨。本书作者为北京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潜心于宋代货币研究,先后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本书系他多年研究的结晶,征引古籍多达四百种,其中对铜钱铸造、会子发行、金银货币职能等,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作者也较好地注意吸取前人已有研究结果,征引近人、今人著述数百种。因而,本书又具有集前人成果之大成的意义,是一部近年不多…  相似文献   

19.
潘吉星 《世界汉学》2003,(2):113-119
2000年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史研究大师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2.9-1995.3.23)博士诞辰百年纪念。蒙中国科学史学会不弃,要我在这里发言,但我不想重谈他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因早已有人作了介绍。我想我们今天纪念他的最好行动是学习他如何研究中国科学史,完成他的未竟之业。而要学习他,就要了解使他取得学术成就的个人素质、治学经验和研究方法,这是我要谈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 《神州》2008,(3):52-53
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是我的故交,至熟之友,通常都称呼他"守常"——这是他习惯用的别号和笔名。在1919年前后,我每次到北京大学讲课,在上课之前和下课之后,必定去他图书馆主任办公室盘桓10分钟至20分钟,因为彼此很熟,他忙他的事,我进门或离去,均不打招呼。他主编的《每周评论》,我顺手取阅。他有时主动地要我看什么书刊,便顺手递给我,亦不加说明。我接过翻阅后,往往亦无表示。遇有重要书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