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2年欧洲多地爆发霍乱疫情,跨大西洋的人员流动使得美国面临霍乱输入的危险,进而触发了美国社会强烈的排外情绪。排外主义者在真实与想象之间将外来移民塑造成霍乱传播者。其间,作为"他者"的外来移民往往被描绘成肮脏卑劣之徒,而美国人则均是卫生高雅之辈,排外主义者显然正在从卫生领域打造美国的国家身份认同。"霍乱传播者"的负面形象不但深刻影响了美国应对霍乱的检疫措施,而且成为美国排斥外来移民的重要借口。当纽约港出现霍乱病例时,联邦政府下令对外来移民实行为期20天的隔离检疫,而纽约港在执行检疫时苛待外来移民,宽待归国观光客。疫情过后,20天检疫令继续有效,参议员钱德勒甚至提出禁止移民入境的议案,这些做法显然是利用公共卫生议题为制定限制移民政策提供合理性,凸显出19世纪末美国社会日益高涨的排外思潮和民族主义情绪。  相似文献   

2.
1932年的霍乱遍及全国,尤以陕西省最为严重。本文主要依据当时的报刊资料对此次霍乱在陕西省的发生、流行以及社会各界的应对进行分析,认为此次陕西省的霍乱疫情蔓延60个县,死亡人数13万以上;呈现出初期远程传播与近程传播同时进行,后期主要以沿交通干线的远程传播为主的特征;至于霍乱疫情的发生有外地传来和本地引发两种可能;社会各界因社会地位、职责等的不同,在应对霍乱的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采取的措施也就各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地方志的全面梳理可知:至1961年前,中国共有6次霍乱大流行;就清代的霍乱疫情而言,霍乱大流行共有4次、2种类型;而对全国与各省历史疫情的综合考察,是得出该定论的必经途径。对照世界霍乱大流行年份可见,几乎每次世界霍乱大流行之时,中国都会有或强或弱的霍乱疫情发生,表现为霍乱大流行或散发,显示了中国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对世界情势的敏感性;而中国在19世纪20年代的首次霍乱大流行,或许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提供了别样的注脚。  相似文献   

4.
霍乱作为民国时期主要传染疫种之一,在各地区多有流行。1932年霍乱首发于上海,而后发展迅猛,感染者众多,共涉及30余省,除新疆、西藏外,几乎遍布全国。本组史料主要为各省市政府关于1932年霍乱疫情发生、防治、救济等与行政院、内政部等来往文书,对研究民国时期卫生防疫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1946年4月,由广东出发的多艘日本侨俘遣送船在遣返途中发生霍乱疫情。日本当局将霍乱船只集中于浦贺港,并建立了以“浦贺归国援助局”为核心的防疫指挥机构,开展了全面的卫生防疫工作。防疫措施主要包括检疫消毒、隔离诊疗以及向遣送船供给物资等。虽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防疫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但最终成功防止疫情向日本国内蔓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霍乱疫情依然对浦贺、东京乃至关东地区的经济、社会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气候变暖影响,中国气象灾害频发。1932年中国23个省市爆发了大规模霍乱疫病。这次霍乱疫病的最大特点是受灾面积广、内陆省区受害重,陕西省死亡人口多达20万。究其原因,它是陕西自然与社会环境脆弱性的集中体现,也是霍乱等外源性传染病进入内陆过程的一个集中反映。1932年陕西霍乱是疫病从东向西传播的一个关键节点,是现代性经济扩张的直接结果,可以作为探讨内陆省区近代化过程的一个新维度。  相似文献   

7.
日军1943年秋鲁西作战,是一次大规模的霍乱细菌作战,殃及冀、鲁、豫三省五六十个县,据现有资料分析、考证,初步认定中国居民因霍乱、水灾、饥饿而死亡近30万人.为弄清此次日军霍乱作战的实情,应进行深入、科学的调研,克服个别不严肃、非科学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清代嘉道之际的中国首次霍乱大流行中,不利于霍乱蔓延的赣南及其周边山区却形成重疫区,但受资料搜集不全的限制,以往学界并未注意到此问题。藉由对1820年赣南霍乱重疫区形成原因的揭示及此后疫区变迁的梳理,可以显见商贸重心转移对霍乱传播的巨大影响。在商贸至盛之时,频繁的贸易交往等人文因素会逾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障碍,将霍乱强势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9.
1919年的霍乱造成黄县各村落普遍感染和4%的人口死亡率,黄县霍乱的严重流行虽然与天气和县内各地不同的土壤条件有关,但最主要的因素是该县发达的商业。黄县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使其北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不同等级的城市和市镇体系,这种城镇分布特点部分决定了1919年的霍乱传播模式和人口死亡程度,形成除龙口和城关镇以外的各乡镇霍乱死亡率有规则的高低错落分布的特点。在交通不便的南部山区,因该地业已卷入到市场体系当中,故该区亦成为此次霍乱流行的重灾区。总之,以农业为主的县与以商业为主的县在霍乱传播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1832年霍乱在英国流行期间,面对数万人的感染、死亡以及巨大的社会恐慌,医学界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革命,一场关于霍乱致病原、传播及传染性的病原学之争随之兴起。在这场争论中,传染派认为细菌、病毒、微生物是致病原,通过接触加以传播,强调霍乱具有传染性;非传染派将致病原归结为瘴气,认为人体因吸入瘴气而发病,否认霍乱具有传染性。霍乱病原学之争折射出疫情之下的社会分裂:医学界上层倡导的传染论得到统治精英的支持,因为这为其追求国家权力扩张提供了依据;医学界中下层倡导的非传染论,在工商业阶层及下层民众中广受欢迎,因为它更能反映出社会中下层的经济利益与道德关切。关于霍乱的病原学之争,本质上是医学界不同群体的话语权之争。尽管传染派观点后来被科学证实,但19世纪中后期传染论的失势及非传染论的崛起表明:科学的发展并不总是一个单线式、不断进步的过程,而经常是一个曲折、迂回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人类对于流行病的认知与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1.
喻芳 《文史月刊》2009,(4):63-63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研制生物武器,并将鼠疫、霍乱、伤寒和炭疽杆菌等十余种战剂投入到中国十余个省的广大地区,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12.
在晚清行将告罄的1902年,霍乱作为一个历史进程的指标,敏感地反映了开埠通商前后中国北方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疫区的盈缩反映出区域商贸交往体系的成型及港口的兴衰;城乡传播模式的沿海环绕及内陆、沿海轻重疫区的清晰分层则暗示出其时区域人口交往密度的沿海大倾斜。而现代交通工具的介入,则从速度上悄然影响着霍乱的传播区域。  相似文献   

13.
黑的哥     
前几天回老家,在县城火车站打了辆黑车回村。黑的哥是个自来熟,车还没开出多远,就已经嘴里含着个棒棒糖,聊起了他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4.
全松 《南京史志》2009,(12):21-21
我家是典型的工农户,乡亲在乡下务农,父亲在县城当工人,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那时候我对父亲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不常走动的亲戚,多了几分客气,少了几分亲热。  相似文献   

15.
黄滢 《环球人物》2012,(27):78-79
麦琼方送了3万多件爱心衣物,资助了几十个孩子,照顾了10多位老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电信局宿舍区内,摆着6个两尺见方的大木箱子。箱子没有上锁,不时有人拎着几包衣服前来放入箱中,之后默默离开。门卫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这些衣服都是送给一位大姐的。这位大姐名叫麦琼方,30多年来,她靠着一根磨得油光发亮的扁担,为山区的困难群众送去了3万多件爱心衣物,此外还资助了几十个孩子读书,照顾了10多位老人。当记者见到麦琼方时,她却干脆地回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不要写我,  相似文献   

16.
上海霍乱     
1937年11月14日,因为淞沪会战,大量中国难民涌入上海公共租界以寻求保护,这让租界巡捕忙于应付。战火破坏了华界的基础设施,从而加剧了1938年霍乱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Peng 《世界》2009,(6):36-37
6月除了儿童节,还有父亲节。如果你已身为人父,恭喜你多了个身份的同时也多了个节日。我们推荐几款够Man的装备,以父亲节的名义,送给自己!  相似文献   

18.
谈风 《炎黄春秋》2002,(11):79-80
一曲“苏三离了洪洞县”,已经唱了大约上百年.那宛转动听的京剧曲调唱遍了全中国,唱遍了海内外一在中国年纪稍长的人有几个不知道洪洞县的?有几个不知道“洪洞县里没好人”这句语意双关的台词的由来?有几个不知道苏三与王金龙情深义重、曲折多磨的恋爱故事的?  相似文献   

19.
咸同之际江南瘟疫探略——兼论战争与瘟疫之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江南发生的大规模瘟疫始自咸丰十年。同治元年达到高潮,同治三年随战争的结束而渐趋平息。它是清代江南地区爆发的波及范围仅次于嘉道之际大疫和疫死率最高的瘟疫,致使数百万人罹难。瘟疫的种类包括霍乱、疟疾、痢疾、天花、类霍乱,并可能存在伤寒和百日咳等。战争是这次瘟疫大规模爆发流行最关键的原因,同时,瘟疫也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去陕甘宁边区采访之前,在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当时的陕甘宁边区真的如他所说瘟疫蔓延吗?又是如何防疫的呢?据查阅当年的《新中华报》和《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