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展 《炎黄春秋》2002,(2):46-49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直到今天仍在香港特区继续出版。如今它已度过跨越两个世纪的百年寿诞,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报业史上,算得上是一大奇观。评说与考证《大公报》领导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百年沧桑》,作者是中国杰出的政论家、《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先生的哲嗣王芝琛。我觉得对《大公报》是一份厚重的百年纪念贺礼!  相似文献   

2.
唐振常 《百年潮》2000,(2):30-33
此番在港,居留时间超过以往数十年间的每一次,也就多了一些时间遐想,感岁月之易逝,念旧友之凋谢,为此文以记五十一年前初到香港的往事。那是一九四八年十月,我在上海《大公报》做记者,香港《大公报》已经复刊数月,忽一日,费公彝民(时任香港《大公报》经理兼上海《大公报》副经理,经常往来港沪间)对我说:“你已被列入黑名单,赶快想法走。”费公并告,他是从警备司令部稽查处长陶一珊那里知道的,消息确实。这自然引起我考  相似文献   

3.
著名报人王芸生先生解放前因主持《大公报》为人所知。1929年因与《大公报》打笔墨官司,他受到《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的赏识而被邀请参加《大公报》,历任编辑、编辑主任、总编辑、社长等要职。他先后在《大公报》天津馆、上海馆、武汉馆、重庆馆、北京馆任职(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日寇入侵,大公报社逐步后撤,曾在各地设馆,坚持出报,从未间断),也去过香港馆(待的时  相似文献   

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发生了天津事件,《大公报》由天津日租界搬到法租界新址。那年年底,胡政之派我去汉口当特派记者。在此以前,《大公报》只有南京、北平、上海三个办事处,我去汉口。也成立了办事处,成为四大办事处之一。我名为办事处主任,实际还是单干。另外,请陶菊隐先生担任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5.
我和怪愚的友谊将近半个世纪,在许多日子里曾同甘共苦,休戚相关,怎能不写呢?我知道我写怪愚,一定也是在写我自己,因为无数的战斗,我们都在同一战壕里,同一哨所中,他中有我,我中有他,又怎能分得清楚?因此一提起笔,不仅为了悼念怪愚,也是为了回忆自己。只有在这样的回忆中,才能更真实地看到怪愚的风范。 (一) 我最初知道怪愚是1938年。 那一年春天,我从江南的沦陷区突围出来,到长沙去找唯一认识的朋友——金家凤。因为在此之前,我是上海《大公报》的战地通讯记者,这时上海的《大公报》已在汉口出版,我途经广州的时候,就向汉口《大公报》的范长江发了一  相似文献   

6.
李伟 《钟山风雨》2011,(5):35-40
篇前话1948年的秋天,我因小恙回故乡宜兴休息。城中南大街有家大公书报社,是《大公报》的代销点,除代销业务,还兼营售书,所卖大都是上海生活、新知这些书局的进步书,我偶去浏览。有次无意中在书架上看到上下两册的《季鸾文存》,那是张季鸾去世后《大公报》首脑胡政之为他岀的文集。  相似文献   

7.
正《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张颇有影响的报纸。它创刊于1902年,"文革"开始后不久停刊。本文所说的《大公报》,指民国时期的《大公报》,即1926年以后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是接办的主力,社内社外视为《大公报》的三巨头。1926年,英敛之(英若诚的祖父)创办的天津《大公报》难以为继,决定停刊。早有建立新闻托拉斯设想的吴鼎昌、  相似文献   

8.
胡邦定 《百年潮》2010,(5):57-61
说《大公报》人才济济,主要指的是编辑、记者中能人众多。今天回忆起来,真是群星璀璨,目不暇给。说出一些名字,都令人不胜向往:范长江、孟秋江、杨刚、萧乾、朱启平、黎秀石、梁厚甫、张高峰、吕德润、高集、陆诒、李侠文、徐铸成、周太玄、查良镛(即金庸)、唐振常、季崇威、曾敏之、谭文瑞……但这些人与北京《大公报》基本没有关系,有的早在解放前就离开,有的在解放初期离开,个别人在北京《大公报》成立不久后调离。因此,我在这里讲的杰出编采人员,都是在北京《大公报》工作过一段时间,有突出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9.
张颂甲 《百年潮》2015,(2):40-42
《大公报》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份报纸,它1902年创刊于天津,跨越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和平建设等历史时期。曾先后在天津、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北京等地出版。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天津《大公报》易名《进步日报》出版;上海《大公报》保持原名出版;重庆《大公报》改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维持原样,始终未做变动,至今正常出版。  相似文献   

10.
《大公报》是中国迄今为止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刊,在1902年,英敛之创办《大公报》之时,就以"开风气,牖民智"为宗旨,《大公报》也是当时社会中很有威望的报刊。提倡女子教育是《大公报》开风气,牖民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公报》创刊之初就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宣传。英敛之等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和宣传方法既宣扬了女子教育,又为后人办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去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大公报百年报庆展》。一簇簇美丽的鲜花、条幅及人们的笑脸。将大厅装饰得富丽堂皇。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大公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份报纸,尤其在国难当头的20世纪30-40年代,作为民营报  相似文献   

12.
1948年中期,国民党《中央日报》发动了一场对《大公报》气势汹汹的围攻,对《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进行公开叫骂,并且罗织了种种“罪状”。要害之一,认为《大公报》发动了“反美扶日”运动。1948年7月19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了题为《王芸生之第三查》的社论,它说:“……第二查,查出1947年3月以后到今,王芸生君以《大公报》贡献于反美扶日运动。”国民党把国统区内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美扶日”运动的所谓“罪状”,归咎于是受《大公报》“煽动”。当然这也言过其实。不过,抗战后《大公报》在这个问题上,确实作了许多如实报道,并且还作了许多实事求是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1939年初夏的一天,作为香港《大公报》记者的萧乾,风尘仆仆从中国军民为抗日用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赶回香港。在等待他处理的诸多来信中,有一封来自英国,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请他去当中文讲师的邀请信。 萧乾问过朋友,觉得对方的条件太苛刻,年薪仅有250镑,而且只签一年的合同,本想回绝。让《大公报》老板胡霖知道后,找到萧乾说:“眼下欧洲形势日渐紧张,希特勒的部队已经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大战爆发只是一朝一夕的事。我看你该接受邀请,借教书的机会,可以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你就当是《大公报》设在那儿的棋子吧,多写回些通讯报道回…  相似文献   

14.
李泓 《文史月刊》2003,(10):34-37
徐铸成,我国著名报人,1927年进入《大公报》所属的《国闻通信社》任抄写员,凭他的勤奋、才智和《大公报》领导的赏识提拔.很快便转为《大公报》记者、编辑主任、总编和《文汇报》总编,1957  相似文献   

15.
汤小薇 《文史精华》2002,(12):60-64
走过一个世纪的艰辛历程,见证百年世界风云的《大公报》,2002年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北京钓鱼台国宾馆6月举行了创刊百年纪念会,一段有代表性的贺词说:“百年来,《大公报》坚持爱国、爱民、爱港,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作为曾在《大公报》工作过一些时日的老记者,我回想起一个个难忘的身影,一幕幕不褪色的历史画面。  相似文献   

16.
一、匆忙组团1951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张沛)突然接到一纸由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签发的委任书,命我率领一个“中外记者团”前往朝鲜采访停战谈判(那时我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7月19日下午5点,从北京前来的记者团成员一行十几个人抵达沈阳站,我这个团长也就此到任了。19日抵沈的团员有安林(《人民画报》)、钱嗣杰(新华社)、梁枫(《东北画报》)、潘静远(《大公报》)、梁沙军(《新民晚报》)、孙承佩(《光明日报》)、彭世桢(《世界知识》)、王真(《解放日报》)、朱启平(香港《大公报》)、向立、崔彬(国际新闻局)…  相似文献   

17.
王鹏 《炎黄春秋》2007,(9):72-73,76
《大公报》渝馆总编辑王芸生撰写了一篇题为《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的社评,发表在1941年5月21日的《大公报》重庆版上。为此,当时正在重庆的周恩来同志连夜疾书一信致《大公报》负责人,对社评涉及的在山西南部中条山战役中,有损八路军的言论给予澄清。由此引起了的“笔墨交锋”,曾经轰动重庆城。  相似文献   

18.
《大公报》重庆馆在抗战期间艰辛备尝,亦在此时获得殊荣,在《大公报》的漫长历程中值得书上一笔。 1939年12月1日,《大公报》重庆版创刊,报馆设于新丰街19号,日出一大张报,用土纸平板机印刷,少数用嘉乐纸、白报纸。虽用土纸印刷,但版面设计得相当精致,除一、四两版刊登广告外,主要新闻在  相似文献   

19.
许水涛 《文史精华》2005,(10):28-36
访谈时间2004年10月访谈地点王芝琛先生家抗战时期的《大公报》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许:抗战时期的《大公报》是其鼎盛阶段,其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可惜现今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请您介绍一下大概的情况。王:抗战时期的《大公报》起码表现了中国人的硬骨头气概,就是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出版一天报纸。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还只有天津馆,张季鸾看出天津早晚将不保,就极力主张克服各种困难开上海馆。设  相似文献   

20.
徐铸成(1907—1991年)是名副其实的报人,一生中有60年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先在《大公报》,是继张季鸾后,由该报理监会通过任命的两位总编之一(另一位是王芸生)。后到《文汇报》,更达到事业的顶峰。近年有人著述《大公报》史而曲意回避徐铸成,然而这无法磨灭他为《大公报》消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