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郑成功为配合政治和军事活动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有:经营海上贸易、征收税款、自铸银币和发展农业生产等。在经济实践中形成的郑成功的经济思想,可用“农本”、“商战”来加以概括。郑成功农本商战思想表现出经济为政治、军事斗争服务的特点,同时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主张又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做法,农商共兼、本末并重。这一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具体经济政策和措施中,并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践,对加速台湾的开发和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促进闽台成功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2012年9月14日,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南平市社科联、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郑成功闽北军政生涯与闽台成功文化交流”学术年会在闽北中心城市南平隆重举行。来自福建省、市各高等院校、民间社团和新闻、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八十余人参加了这一大会。会议共收到相关论文18篇,散文、诗词、民间故事等作品近十篇,书法作品两幅,就郑成功与延平(今南平)、郑成功与闽台文化交流、郑成功与延平条陈、延平条陈与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文化研究等相关问题阐述了各自见解,其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叶舟 《民俗研究》2009,(3):184-203
隋唐以来,武烈帝陈果仁便是常州及附近地区重要的神祗,在江南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并被列入官方正祀。但陈果仁本人的事迹却在正史编纂和民间传说中,有着极大的差别,并渐渐地从历史性的形象转化成为复数性的、非历史性的形象,呈现出一副极为复杂的图景。而官方、士人、民众等不同社会阶层对待他的态度也并不一致:国家力图实现对民间信仰的控驭,地方士绅则希望以此来维护地方利益,普通百姓则可以通过信仰来获得心理慰藉和进行娱乐。而正是通过民间社会和国家间的不断互动和交换,民间信仰才得以发展起来。基于此,本文便拟通过考察陈果仁从人到神的过程及其在民间的影响,来展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在社会不同阶层中所体现的不同图景,以探讨民间信仰与官方意识、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祭祀圈(信仰圈)理论,为研究汉人民间信仰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性的体系架构。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具有完全民间性的特征,这与湄洲岛的妈祖信仰不同。湄洲岛的妈祖信仰空间由本岛十四间妈祖宫与祖庙组成,其祭祀组织可划分为以祖庙为中心的地方性信仰组织与全球性信仰组织。前者具有民间性特征,祖庙作为全岛祭祀中心,与各社区有着紧密的互动联系,中心与地域相叠合;后者则因国家政治、地方形象塑造和旅游经济等外力的介入,形成官方与民间并行的权力结构,本岛社区在祖庙管理中被边缘化,信仰中心浮动于地域之外。  相似文献   

5.
根据台湾著名客家研究学者陈运栋的《客家人》一书中,“客家东移台湾的路线及分布”这一章写道,客家人早在明郑时代就有粤东和福建的客家人跟随郑成功的部队入台。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将领中,有名的刘国轩及其部属等即是客家人。在康熙二十五、二十六年间,广东嘉应州(即现今的梅州市,旧称“嘉应州”)属的梅县、镇平(即现今蕉岭县)、平远、兴宁、长乐(即现今五华县)客家人曾大量跟随一批闽南人之后而来台湾。  相似文献   

6.
夜梦亦嵌楼     
1996年,我在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潮人移台史》一书中记述: “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月二十九日,郑成功留儿子郑经守卫金门、厦门,亲自率大军二万五千人、船只近四百艘,浩浩荡荡地向台湾进军。经过9个多月、数十次浴血奋战,郑成功于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一日,接受了荷兰殖民的投降书。当年荷兰殖民向郑成功所上降书的照片,现仍陈列在台南赤嵌楼楼下展厅。”  相似文献   

7.
采访最前线     
《华夏地理》2008,(4):192-193
追访古迹 为了寻找郑成功的足迹,李永适与何经泰走访了日本平户、台湾的台南、金门,以及福建沿海的泉州、厦门、漳州、东山岛等地。李永适发现“古迹的多寡好像跟古迹保护的成效成反比。”平户拥有的郑成功古迹其实最少,但连只剩一片空地的郑成功故居遗址都保护了下来。台南遗迹数量略多,但有些已经看不到明郑时期的原貌,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在此主要指非正统的、非宗教性的,流行在民间的神灵崇祀习俗,官方参与的信仰、某些祭祀仪式和活动亦包括在内.关中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传统、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造就了晚清关中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灵物崇拜、赋予超自然力量的人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不同类型的民间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关中民间...  相似文献   

9.
《文史博览》2013,(4):38-38
郑成功于康熙元年(1662)率将士数万人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被后人称为“民族英雄”。但颇令人费解的是,隔海相望的目本竟也将郑成功奉为“民族英雄”。文史学者研究了日本人特殊的考虑。  相似文献   

10.
马新 《民俗研究》2010,(1):57-66
民间信仰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主要存在于民间社会所存在的历史时段中;它发生于文明诞生的过程中,与民间社会共同萌发、共同形成。同时,民间信仰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精神世界,不同时代的民间信仰因其信仰群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民间信仰的研究范围是民间社会所发生与传承的种种信仰,对于官方社会中所存在的民间信仰的行为,可视之为民间信仰的影响与延伸。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Zheng Chenggong’s image in Meiji Japan and late Qing China. Prior to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Zheng Chenggong was often depicted as a Ming dynasty loyalist in Chinese narratives and as a Japanese hero adventuring in a foreign land in Japanese narratives. The two groups of narratives converged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transforming Zheng Chenggong into a patriot, an anti-imperialist hero, and a conqueror and developer of Taiwan. Underlying the convergenc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narratives of Zheng Chenggong was surging nationalist sentiment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forms of imperialism. This study aims to show how different nationalist agendas activated efforts to recreate Zheng Chenggong’s image in China and Japan at the turn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相似文献   

12.
学论及《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两书的史料价值时,常常认为《清史列传》高于《清史稿》。本对这一看法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两书《郑成功传》七则明显不同的记载进行考订,发现《清史稿》虽存在不少错误,而可信之处亦多;《清史列传》虽存在许多优点,而错误亦存不少。评判两书的史料价值,应当进行具体的考订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中国古滇地区铜铁农具、兵器和工具的制作工艺,采用金相显微镜组织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呈贡天子庙和呈贡石碑村出土的战国至西汉时代11件铜器和2件铁器样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铜器的材质有红铜和铜锡合金两种,相同的器物有较稳定的化学成分。铜器中农具、兵器和工具为铸造制作而成。2件铜柄铁刃剑的材质为亚共析钢,作为兵器,具有优良的性能。本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古滇地区铜铁器具的工艺技术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晚明对台湾、澎湖的管理及设置郡县的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万历后期开始 ,闽粤海盗以台湾为根据地 ,频频袭击台湾海峡的过往船只 ,日本、荷兰等国都有窥视台湾的计划。为了驱散台湾海盗及防御日本、荷兰的侵略 ,晚明福建官府有在台湾、澎湖驻军屯垦及设置郡县的计划。郑成功在台湾设置一府二县 ,使这一计划最终实现。本文详细考证了明朝在澎湖、台湾驻军与屯垦的计划及其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5.
Linda Dégh 《Folklore》2013,124(1-2):33-46
As contributor to the mistakenly conceptualised concept of “belief legend,” I want to survey the historical antecedents and the circumstances that at a certain stage prompted researchers to identify this category, formerly classified as mythical or demonological legend. This was the time when legend scholars began field-collection, experiencing the profound attachment of narratives to living local folk religion. After decades of meticulous field observation, which has le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a more dependable stock of legendry from diverse national, subcultural, occupational groups, it becomes clear that folk belief is a part of any legend, therefore there is no need to maintain the term “belief legend.” Belief is the stimulator and the purpose of telling any narrative within the larger category of the legend genre; it is also the instigator of the legend dialectic. The current confusion caused by the whimsical application of terms such as “truth,” “rationality,” “belief,” and “believability” in scholarly legend interpretations, should caution us to avoid making biased, outsider's judgements instead of presenting the viewpoint of tellers and audiences.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治意志开始强势介入到民间小戏,进而渗透到乡村社会。边区政府对民间小戏的改造成为国家的政治诉求,本该再现乡村社会的多元图境和反映乡村民众真实想法的民间小戏在革命话语的主导下其结构及内容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小戏的娱乐功能开始向政治教化功能转变。本文以抗战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了革命话语下民间小戏改造及其功能的转变,以期揭示政治、民间小戏及乡村社会三者互动图境。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个案研究,本文试图通过描述郑氏家族企业在东南亚成长和扩展的经历,以及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和运作的轨迹,探索他们如何做出在中国投资的决定,以及他们跨国战略背后的文化逻辑,并探讨他们的网络,尤其是社会和政治的关系网络,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以及他们的经营和管理及其成果是如何由这些网络关系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清代诗人郑珍的《母教录》是在其母永诀之时摹其母生前之音容笑貌记之。其文立意殊俗,虽自然平实,却生动真切,娓娓道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至情至理,语语珠玉,真实感人。细细品来,一位勤俭仁厚,聪慧贤德,爱子至深,教子有方的贤母形象鲜明地伫立于读者心目,生动地体现出母贤子孝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often discounted as ‘old lore’, stories about the tomte (hobgoblin) are not uncommon in Sweden. Contesting earlier ethnographical accounts, this article draws on qualitative interviews and fieldwork in Ovanåker to discuss some of the functions of these stori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provided by theorists on place and vernacular religion, particularly Tim Ingold and Leonard Primiano. Throughout, the article seeks to qualify two dichotomies: that between official religion and folk religion, and that between sacred and profane spac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belief in the tomte is very much alive in certain regions of Sweden, that this belief functions as an identity marker in a changing society, and that such stories provide evidence of an immanent and place-bound form of vernacular religion.  相似文献   

20.
郑若曾《筹海图编》是明代海防著述的典范之作。该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官方文牍,同时也吸收了众多有识之士及民间亲历者的意见。作者郑若曾对相关素材更是旁搜远索,务求有体有用。是书内容详核,见解精到,具有极高的经世价值。《筹海图编》在明嘉靖以后至清鸦片战争之前,影响广泛,不少海防图籍以及日本相关之论著,皆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至于今日,《筹海图编》的史学价值益加彰显,其中包含丰富的明代海防史、中日交通史、历史地理学、科技史等宝贵资料,郑若曾的海防战略思想也蕴在其中,值得予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