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若峰  李晔 《旅游》2007,(7):50-55
发源于皖南山区的率水、丰乐河、练江在歙县汇合而成后始称“新安江”。可以说新安江起始于歙县,一代代徽商的发财之路便是起始于歙县和新安江。这条徽州人的“母亲河”将“前世不修”的徽州人带出徽州,又将无数的富甲天下的徽商带回徽州,徽商成就了繁荣一时的歙县,于是也就有了斗山街和渔梁街。[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吴若峰  李晔 《旅游》2007,(7):32-39
徽州几大姓氏中的“许”姓,可以说主要根发地在歙县许村。游走于徽州,不经意间会走进许姓迁徙安落的家园,问其祖居之处,回答多半是许村。尤其是考据许姓徽州名人,追根溯源,祖根往往又是在许村。[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黄槐.福建省寿宁县清源乡韶托村人.生卒年待考,北宋徽宗年问(1101一1125年)进士、徽州知州,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及江西省婺源等县。  相似文献   

4.
李艳红 《收藏家》2014,(4):24-26
<正>"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它将古徽州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魂牵梦绕、遐想无限。徽州汉时称为新安郡,唐代称歙州,直至宋徽宗宣和三年始改名"徽州"。至于缘何改名,清弘历《徽州府志》记载:"或云:徽,美也,故以为名。"古徽州一府六县所辖区域大体包括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县、休宁县、绩溪县和江西省的婺源县。明清时期徽商势力逐渐兴起,他们返乡后为煊赫地位、光宗耀祖,大兴土木,《歙县志》载:"商人致富后,重返故里,修祠堂、建  相似文献   

5.
~~徽州老桥——歙县北岸廊桥  相似文献   

6.
正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范锴的《汉口丛谈》,前前后后读过数遍之后,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范锴偏爱歙县人。除了《汉口丛谈》,其他汉口典籍中,也有较多歙县籍人士入选,比起徽州籍其他邑人士要多得多。一个基本原因,是地理上的优势。歙县是徽州府治所在地,是新安郡治所在地,是曾经也称歙州府治所在地。在中国从古到今,一般而言,行政中心,就是经济中心,就是文化中心。这种中心的位置,自然汇聚了各方  相似文献   

7.
在源于氏族迁徙和追求氏族血统的徽州宗族社会形成中,歙县篁墩是一个有着独特和重要意义的地方。它曾是徽州几十个姓氏宗族的始迁地和保祖发祥地,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源自篁墩的宗族裂分是徽州宗族社会形成的重要机制,篁墩在徽州人的心目中,具有宗族圣地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冯剑辉 《安徽史学》2012,(2):106-114
宋代以后,徽州文化由尚武转变为文雅,理学成为徽州文化的象征。歙县黄墩(篁墩)因为与二程和朱熹的特殊联系,受到徽州理学界的重视。明清时期,徽州先后两次掀起建构程朱阙里的高潮。在徽州理学界、士绅、宗族和商人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权力最终认可了篁墩为程朱阙里。此一建构过程是徽州社会各界自觉选择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徽州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市、区同城,很多内容重叠,在修志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市志与区志的关系,曾引起方志编纂者和方志学者的探讨。同样,古代志书也存在府县同城的情况,明清时期的徽州府和歙县同城,其修志过程中是怎么处理的呢?本文以清道光《徽州府志》和道光《歙县志》为例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代修志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谢林沪 《江淮文史》2001,(3):169-173
新安江流域的歙县、绩溪、休宁、黟县及婺源六邑,宋元以降都辖于徽州,上溯晋代曾为新安郡辖境,故后世又以新安为徽州的别称。徽州地处皖南山区,药材资源较为丰富,且少受战乱侵害,民生较为安定;徽商崛起后,促进了当地的教育,学术研究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1.
刘大櫆作为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诗文创作和文学思想方面多有建树,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领域。文章专门对刘大魁晚年担任黟县教谕,主讲歙县问政书院期间,在安徽教育事业方面的贡献及影响做了分析。指出刘大櫆在徽州任职和讲学,不仅推动了徽州教育的发展,而且还沟通了桐城文派与徽州朴学的联系与学术交流,扩大了安徽地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古徽州一府辖六邑: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2013年6月2日,我们开始了考察古徽州一府六邑的行程。第一站,婺源。中午12点,豪华大巴从武昌出发了,在城区绕来绕去用了大半个小时,上了高速公路就快了。这本来正是习惯的午休时间,我却毫无睡意,一个问题在脑子里转来转去:明清时期,从徽州到汉口,路漫漫其修远兮,可敬可爱的徽商们,他们从哪条路线来到汉口呢,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跋涉呢?  相似文献   

13.
在徽学研究的论著中,对于徽州绅商在徽州当地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和作用的学术关怀似乎稍嫌不足.徽州因山多田少,从外输入粮食又常遭受邻县遏籴,徽州文书《歙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和《祁米案牍》就记载了晚清时期因为"遏籴"而分别发生在歙县和淳安,以及祁门和饶州之间的粮食运输纠纷.本文以邻县遏籴为切入点,以"歙案"和"祁案"为主要资料探讨徽州士绅和商人群体在晚清徽州地方事务中的作用以及官绅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代徽州真应庙之统宗祠转化与宗族组织——以歙县柳山方氏为中心〔韩国〕朴元火高明清时代的宗族制,最突出的特征是同族结合范围的扩大和强化了的宗族在乡村社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大体而言,从明代中叶开始的扩大宗族组织的现象,在徽州表现得较为典型。关于扩大同族...  相似文献   

15.
徽州,古称新安,因宋徽宗赐名而为徽州。徽州下设黟县、歙县、祁门、绩溪、休宁和婺源(现属江西)六地,散布在黄山南麓,新安江畔。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色,符合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情趣,是读书、赋诗、绘画、探友、踏青、隐居的理想风水宝地,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风潆水聚,土厚泉甘,是遗荣访道”之  相似文献   

16.
徽州木雕     
任小林 《收藏家》2007,(3):25-30
古徽州横卧黄山脚下,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下设休宁、歙县、祁门、婺源、黟县、绩溪等6县。这里有举世瞩目的世界遗产黄山,西  相似文献   

17.
<正>徽商是明清时期徽州府所属六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商人组成的商帮集团。徽商在明初崛起,明中叶到清中叶发展到鼎盛阶段,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徽商之所以能够成为明清时期闻名全国的大商帮,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8.
李艳红 《收藏家》2013,(6):79-84
徽州木雕是指明清时期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民间雕刻工艺,与石雕、砖雕并称"徽州三雕",制作工艺一直流传至今。其时采用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在梁陀、撑拱、雀替、窗扇、栏杆等上雕刻精美的山水、花鸟、历史人物、戏剧典故等,可谓"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本文主要选取安徽博物院馆藏徽州木雕的部分精品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歙县籍扬州总商徐士修于乾隆二十一年病故,徽州与扬州士商的祭文、挽诗编为《祭挽分编》,其中祭文100余篇,署名者1000余人,歙县总商江春、汪廷璋、程扬宗、黄履暹、吴山玉、吴邦佩、吴禧祖、洪徵治、汪玉枢均在其中。江春与徐士修为"密戚",两人"情好尤笃"。祭文所见,歙县盐商之间的姻亲关系明确,盐商家族之间由于姻亲而互相帮衬,有利于在扬州经营盐业的代际传承。  相似文献   

20.
正徽州位于新安江畔,辖境为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民国时期划归江西)等地。徽州山路崎岖,陆行不便。唯有新安江黄金水道可畅行无阻,由此至钱塘江再汇入大海。徽州人多地少,且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外出经商已经成为徽州人代代传承的风习,以致"服农者十(分之)三,服贾者十(分之)七"。他们走南闯北,即便是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亦不无徽州经商之人。如胡适所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