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凤山书院     
正山西省太谷县凤山书院创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历经150年兴盛不衰,是清代太谷办学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所书院,为科举时代太谷县享有"省内人文之冠"的盛誉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初,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背景下,凤山书院改制为新式的高等小学堂,揭开了太谷县近代教育的序幕。吕崇谧创办凤山书院  相似文献   

2.
邓华熙是晚清粤籍官员中比较重要的一员,以京官出身,后担当多任地方长官,在安徽、贵州巡抚任上致力于变法改革,进行近代化建设;退休后应邀担任广东谘议局筹办处议绅,复被选举为顺德自治研究社社长,武昌起义爆发后又主持了决定广东前途的文澜书院会议,是广东近代民主建设探索的重要领导人物之一。其子邓本逵,早年一直辅佐父亲,至清代最后几年才出任浙江省几处地方官,政绩卓著,民望甚高。  相似文献   

3.
吴氏三兄妹     
吴保初为清广东水师提督安徽庐江人吴长庆次子,以名公巨卿之子而能胸怀大志,卓尔不群,诗有声,与湖北巡抚湖南浏阳人谭继洵之子嗣同、湖南巡抚江西义宁人陈宝箴之子三立、福建巡抚广东丰顺人丁日昌之子惠康,并称为“清末四公子”.  相似文献   

4.
明代兵备道是安定地方的重要军事层级。嘉靖四十一年,为应对岭东惠潮地区“矿贼”的跨省流窜及倭寇侵扰,南赣巡抚奏请置伸威道驻于赣州府平远县。后因地方形势变化,平远县改隶潮州府,广东巡抚重置,伸威道由“两属”于虔粤二抚转为专属广东巡抚,其管辖区域维持在惠潮二府以内而不再跨省,驻地也从平远县迁至惠州府城。粤东地方安定之后,出于统一惠潮地区兵备道事权的考虑,伸威道于万历五年被裁革。伸威道作为岭东诸兵备道的一支,由广东按察司佐官整饬兵备,却又同受南赣巡抚与广东巡抚节制,其统属、职责、辖区、驻所的变动运作是明中后期两属辖区兵备道的代表,伸威道的废设与分化调整也体现了明中后期广东惠潮区域地方复杂军事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明弘治年间朝廷在赣州设立南赣巡抚加强对南岭山区的动乱治理。南赣巡抚下辖跨越四个布政司的广阔巡抚辖区,看起来辖区广阔,职权却为中央限制,施政常受阻碍。嘉靖末年,南赣巡抚为加强动乱治理与拓展施政空间,提议在邻省广东设立新县划入江西赣州府,此举立刻引起广东官员集体反对。虔粤双方此后围绕平远设县事宜展开争夺。以该次设县争端为中心,通过梳理南赣巡抚在明代中后期为了打破施政困局的种种努力,讨论明代中晚期南赣巡抚的巡抚辖区以及职权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6.
正理学助推复兴宋以后书院与科举若即若离,或彼此消长。元朝对书院教育提倡不足,控制有余,仅修复几所前朝书院了事。元代广西考中进士(文科)的仅10人。明朝建立后约100年间,府、州、县学比较发达,书院不被重视。嘉靖以后,府、州、县学由盛转衰,自由讲学之风盛行,书院进入兴盛期。明代广西有书院70所,主要分布在府治所在地的州县,包括桂林、  相似文献   

7.
(一)明代书院复兴与王学之关系明代初期,书院教育不及宋、元两代发达,原因主要是朝廷把兴建官学,提倡科举作为办教育的重点,对书院未予重视。自洪武至成化近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加上一般士子因官学待遇优厚,可从多种途径获得士进之机,故并不热衷于书院。然而自成化(1465—1487年)以后才开始有所发展,至嘉靖年间(1522  相似文献   

8.
清代庆阳科举兴衰与西北社会嬗变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与明代比较的视角,对清代庆阳科举人才总量的下降、时空分布的变迁及社会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清初陕甘分省造成的省治中心转移、书院教育发展滞后、明末陕北起义、清初王辅臣变乱和同治陕甘回民事变等,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最终导致清代庆阳科举下滑。  相似文献   

9.
孔祥龙 《神州》2013,(21):27-28
关于明代广东书院数量,早有学者做过统计,数据互有差异,且相差颇大,随着更多古籍资料被发掘和整理,这为明代广东书院数量的再考,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据,笔者最近做了一次新的考证,得出明代广东书院有282所。  相似文献   

10.
张荫桓(1 837-1 900),字皓峦,号樵野,别号红棉主人.先世居广东新会之小范里,后迁往佛山镇,遂为南海县人,与清季民初之风云人物康有为同乡.其弱冠就学交游等事迹不彰.少应童子试不遇,毅然辍科举之途,同治三年(1864年)以捐纳发往山东,先后受识于两任山东巡抚阎敬铭和丁宝桢,被招致幕中掌文书公牍,以才捷干练,数荐...  相似文献   

11.
<正>扶阳书院清光绪九年(1883),北流县绅士谢景星、李仁成等倡议联合扶阳、大伦人士,在原扶阳义学的基础上捐产创建扶阳书院。光绪三十二年废科举后,改为扶阳小学堂。民国18年(1929),北流名士、扶来乡贤李应樟认为该院房屋陈旧不堪,不符合校舍规制,于是拆除后楼,改建为西洋风格阁楼两座。20世纪50年代后,扶阳书院一直作为乡镇政府机关办公场所。1984年,北流县人民政府将扶阳书院列  相似文献   

12.
陶廷杰:刚直潇洒书忠信陶廷杰(1785-1856),字子俊、涵之,号莲生,贵州都匀府(今都匀市)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次年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山西主考官、广东学使、湖广道监察御史、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等职。秉性刚直,敢于直言上谏,不避权贵,为官清廉。曾主讲贵山书院。陶廷杰喜诗文、善书法,留下不少书法遗迹。据称在福泉市东山奎阁和高贞观  相似文献   

13.
《文史天地》2013,(2):94-94
书院最早出现于唐中期,为政府设立的官方机构,主要以收藏图书的形式出现。不过,其中也有少数是私人设立,作为隐居读书、聚徒教学的场所。到了元、明、清时期,书院越来越受到朝廷直接控制,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属机构,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务员考试辅导班”。  相似文献   

14.
清镇县文化教育起步较早,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就设卫学于威清卫。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卫为县,始为县学。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知县杨以增捐资于城东创建凤梧书院。光绪一二十七年(公元1902年)八月,清廷颁发《停办科举改兴学校谕》称:“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当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自此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清镇县先后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繁多。根据清廷“停办科举改兴学校输”的精神,于光绪三十三年,知县李家兰以凤梧书院…  相似文献   

15.
2011年5月26—29日,东亚的书院与科举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竹清华大学举行。此次盛会由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主办,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协办,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和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黄一农、历史研究所所长赖瑞和出席大会,并致辞。来自海峡两岸、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近4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论文。大会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6.
正李用清(1829—1899),字澄斋,号菊圃,平定州乐平乡(今山西昔阳县)杜庄村人,是清末著名的"居敬行简"的理学家、"表率群伦"的教育家、"清绝一尘"的廉吏。他早年在山西最高学府晋阳书院学习七年。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广东惠州府知府、贵州贵西兵备道道台、贵州布政使、署理贵州巡抚、陕西布政使。为官三十年,所到之处地方大治,政绩斐然,并以至清极俭的形象在晚清官场上树起了一座  相似文献   

17.
有清一代,昆明出了两位名贤。一位是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乾隆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两任湖南学政,擢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先后参劾陕西巡抚毕沅、山东巡抚国泰、军机大臣和坤,直声震朝野。一位是陈荣昌(1860-1935),字小圃,号虚斋,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贵州学政,国史馆协修,云南经正书院山长,贵州、山东提学使,以参劾贵州巡抚兴禄名闻于中外。二位先贤所处时代虽有前后,而道德文章、立朝从政、书画艺术,大略相似,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8.
1902年清末“新政”之初,遵照朝廷相关谕旨,贵州巡抚邓华熙等官员决定将贵阳旧有三大书院之一——贵山书院改而创办的贵州大学堂,既是贵州历史上第一所正式以“大学堂”命名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国内创办较早的省级大学堂之一。它是贵州近代教育事业开拓发展的重要标志性里程碑,在整个贵州教育史暨贵州开发、建设、发展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广东本土童生冒充琼州籍学子,在琼州参加童试,录取概率大幅度提升。此举使琼州本籍学子官学录取概率直线下降。琼州籍学子在乡试、会试中亦要与江浙强省和粤省内广潮等文教重地学子竞争,皆处劣势。此外,琼州籍学子若不通晓官话,则无缘科举。广东本土学子的作弊行为亦对琼州籍学子造成严重不公。乾隆二十一年(1756)诗律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成为广东科举考试的分水岭。在广东科举呈现低迷状态时,诸多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催生了乾隆二十年初至乾隆五十年初琼州科举的中兴。  相似文献   

20.
<正>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历仕乾、嘉、道三朝,是封建时代有良知、有责任感、能够安邦定国的学者型官员,咸丰皇帝在御制祭文中称赞他"为一代之完人"。阮元科举发轫,26岁(虚岁,以下年龄都是虚岁)中进士,少年早达,学术渊博,为官后数任学政、巡抚、会试考官和阅卷官。与封建时代一般的文人士大夫相比,阮元一生和科举的关系更为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