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斐然  郭小轩 《人物》2018,(1):159-161
P:对你来说。2017年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应对的? H:选一个的话有点难,如果说是今年印象最深的工作,就是为《哥斯托》动画电影配乐.这是《哥斯拉》电影第一次拍成动画,在东京已经上映了。我之前为两部《哥斯托》做过配乐,  相似文献   

2.
有分析说,下任法国总统很可能会继承对华友好的传统戴高乐:“到中国去,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梦!”蓬皮杜:“周恩来,我所见过的世界各国领导人中印象最深的一位。”德斯坦:“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最大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经济改革和维护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3.
老巷     
日子像一张蛛网在南方的冬天晃晃悠悠。十二月的江南,十二月的水乡。风很美,水很美,村庄也很美。那是中国南方省份的一个水乡小镇,古旧、清静、安详,而且幽静,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那里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长长的青石路,窄窄的街道,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花落花开,流年似水。第一次游玩朱家角,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  相似文献   

4.
许人良 《世纪》2022,(5):72-75
<正>光阴似量子般地在纠缠中飞驰。弹指一挥,离我第一次出国已有40年了。每个人对环境有很大变化时的情景,记忆得特别深刻长久,1982年出国前后几个月的那些境遇依旧如刚才发生时那样栩栩如生。出国准备,随身带了万金油1970年代末恢复高考时,我有幸进了复旦化学系。四年中,靠着众多老师细致的专业教导、同学的互帮互助,我终于完成了本科学业,并在1981年9月参加了考研。10月份,系领导找我谈话,说:“现在有一笔奖学金可以资助优秀毕业生去美国留学,复旦化学系有四个名额,经过研究,决定一个名额给你,你愿意去吗?”既然有这个机会,我当然不愿意放弃,就答应下来了。后来才知道,这批奖学金是联合国下属的世界银行新设立的、从1982年开始给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奖学金,我们是全球发展中国家中第一批受惠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心灵之歌的发掘 1987年2月,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召开前夕,我去市政协、市委统战部机关采访。他们在介绍报道线索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名字:市政协委员山本秀夫。乍一听,脑子里条件反射似地出现一个问号:山本秀夫。日本人?报道一个日本人?在我的脑海里,日本人给我的印象,与其说是不敢恭维,倒不如更直截了当地说是很糟。然而现在,  相似文献   

6.
李文琪 《世纪》2023,(1):80-85
<正>我第一次出国是1984年11月20日,身份是《解放日报》特派记者,手持外交部签发的公务护照,执行的任务是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途经的国家是阿根廷、智利。我是怎么出国的?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南极考察?考察中遇到了那些凤险?39年前的事,尽管时过境迁,却依然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7.
孟起 《炎黄春秋》2003,(7):28-33
1960年,我从北京第四中学高中毕业后。经过层层选拔考上出国留学预备生,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一年俄语,然后去苏联列宁格勒门捷列夫化工学院攻读放射化学专业,一切均由国家安排妥当。在当时,不可能有私人出国,唯一的留学就是由国家保送去苏联或东欧几个国家,学习的专业亦由国家决定。就在我刚刚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深造时,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拒绝中国留学生学习高科技专业,而只允许学习打猎、养蜂、园艺等专业,父亲建议我转去清华大学继续学习。在清华园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西方建筑,也不是水木清华的楼台水榭,而是清华…  相似文献   

8.
读书     
《华夏人文地理》2014,(3):184-184
故宫是博物馆吗? 故宫是博物馆1157当然!许多人会对这个问题嗤之以鼻。如果我问你对故宫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再具体点,你对故宫的哪件展品印象最深?估计许多人如我,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9.
我第一次出国是90年代,去美国,那时候虽然已经没有“资本主义真是天堂或者真是地狱”这样的想法,但还是很震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家协会从1953年9月到2006年11月先后举行了七次代表大会,我有幸都参加了。第一次是作为《人民日报》工作人员列席,后六次都作为代表。每次大会,都有中央领导同志致祝词或者做报告。我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烈的有四次:第一次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对文代大会的报告,热情鼓励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参加社会主义祖国的文艺建设。  相似文献   

11.
嘉峪关小记     
城 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认识,往往都是从感性开始的。我也不例外。嘉峪关市我20多年前去过一次,除了狭窄的街道和低矮的小平房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当然要把天下第一雄关排除在外。我那次就是为了看嘉峪关而去的。这次应甘肃当代文学研究会之邀,我又到嘉峪关小住了三日。 对一个城市的好印象,又往往和一个人有关。如果说这次嘉峪关之行印象很好,那就与市政协副主席薛长年分不开。开会的几天中,他和我们形影不离,除了组织服务外,他还是参观的向导和热情的解说员,他还善说唱,饭后茶余常常让人捧腹不止。同时,他还是个长城专…  相似文献   

12.
皮耐安 《世纪》2022,(6):88-89
<正>我是1981年至1983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的。这也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和日本导师“先怀疑,后喜欢”我当时在上海师范学院化学系任讲师。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出国只有公派。公派就涉及到名额分配及国家统一考试。上师大有一个去日本的名额,可候选人沒考上。是放弃,还是换人?我就不得而知了。在此关节点上,我的恩师吴迪胜极力为我争取,学校最后同意让我去试试。那时名额虽少,可有准备的竞争者也少。居然让我考上了。  相似文献   

13.
老鬼子藤井和许多日本老兵一样,几十年来对自己的家属只字不提关于战争的事,更何况对我这个中国留学生。一个人埋藏在心里的事越深就越难以启齿。我不断去他家,终于敲开了他的心扉。其实他一点儿都不倔,很有思想,还很有观察力。他问他,你当过军人吧?当过军人的人,都特别规矩。这种规矩不是害怕,而是经过严格的训练所产生的遵守纪律的行为。我早注意你了,我还想问你呢。话人正题,我问藤井:“我问了你多次‘去过中国吗?’你怎么总不回答我呢?”老头儿笑了笑算是回答。我又问:“你当年知道去中国干什么吗?日本国有人管去朝鲜和…  相似文献   

14.
近来由于美国总统党内提名选战方酣,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又成为话题人物。对于肯尼迪,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1962年宣布美国将进行人类登月计划时说的话:“我们选择在这个十年之内到月球去……不是因为这些事很容易.而是因为它们很难。”  相似文献   

15.
晋美 《中国西藏》2014,(6):22-23
记者:您是第一次到拉萨吗?马里奥:是的,今天刚到。记者:你觉得西藏的独特之处在哪?马里奥:西藏很独特、很神圣,也很色彩缤纷,文化遗产也很丰富。因此,西藏是独一无二的。我觉得全世界只有少数地方才有西藏这样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丹是这些少数国家之一,它也有很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次是我第一次来西藏,不过我以后还会来的。西藏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很乐意再来西藏。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外乡人,1960年来到武汉工作.30多年饮食起居,虽已入乡随俗,但回想起来,还是备受“夹磨”,颇多感慨.1961年夏天,我第一次领略了武汉火炉城的滋味.印象最深的,要算是家家户户晚上都到户外睡觉了.头几年我住单身宿舍,  相似文献   

17.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扣,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泰戈尔·吉檀迦利和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的法国朋友聊天时,很高兴地向他提起即将启程的印度之旅,他也难掩兴奋地一连声惊呼:"真的吗?太好了,真棒,印度是个非常神奇的地方。""你去过吗?""嗯!我没去过。""你不想去吗?"他的声调一下子调平到另一个频律,"想去……""为什么不去呢?""去……会去,等我老了的时候。""为什么?"我追问。"我有点怕。""怕?"我没有理解,"怕什么?""你知道印度的精神很强大,我担心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会被异化,"我不禁乐了:"那你娶了个中国太太,选择在中国生活,这还不算异化?""这……不太一样,我保存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最多是有点同化.你知道,我有个朋友去了印度后狂热地爱上了印度,他改穿印度衣服,吃印度咖喱,露天修行,去恒河沐浴,学习印度的传统方式绘画,在精神上被彻底异化了!"  相似文献   

18.
徐伊 《风景名胜》2012,(10):74-81
1.FJ:旅行对您重要吗?G:重要。旅行就是我大部分的生活。因为工作的关系,一年中我有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到处飞行。转换不同的时区,停留在不同的国家,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温暖的手     
正从小到大,我遇到过许多不同风格的老师。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年级班主任兼教英语的李老师。李老师个头虽不高,看起来也很寻常,但她却有着一颗能感化人的心。那时,虽然我的英语成绩也和现在一样,算得上是班级的佼佼者,但我课堂举手发言那可是难得一遇。唯独在公开课或有老师来听课时,我才会勉勉强强地举起小手。李老师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要不是他连续几次考试都得了满分,我还注意不到这同学呢!"李老师曾经这样评价我。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节既普通又特别的英语课了。  相似文献   

20.
旅美见闻     
2000年,因为儿子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即将毕业,应学校邀请,我有幸到美国波士顿度过了近三个月的旅美生涯。这也可以说是一次自费考察,短期自费“留学”,尽管只是短暂的三个月,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