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2017,(10)
<正>朱家角镇,旧称珠里、珠溪、珠街阁、角里,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西距淀山湖5公里,东北距青浦城区6公里,东南距松江城区18公里(图一)。源出淀山湖的北漕港(淀浦河西段)由西向东横穿镇中北部,再向东40公里后于上海城区汇入黄浦江。北漕港将古镇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北井亭港原属苏州昆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划入朱家角;以南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朱家角镇。该镇在宋元时期淀山  相似文献   

2.
<正>一部运河史,几乎贯通整个宿迁城市史。宿迁是一座与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始终相互依存的城市,大运河的千年演变,经历了从“泗水行运”到“汴泗并流”,从“借黄行漕”到“避黄行运”,一直到近现代以来大运河的衰落与复兴,宿迁均为大运河沿线的主航道城市,也让宿迁成为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遗产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清代市镇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经济社区中,市镇处于市场网络的中间层次。无论在全国广大地区传统经济为主、纵向依赖性大于横向依赖性的所谓“机械环境”中,还是在少数先进地区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领域扩大,社会分工发达各种专业化组织横向依赖、有机地联成整体而不是机械地累加在一起的所谓“有机环境”中,市镇均起着上层下层、城市乡村、专业化生产区域内部外部纵横联系的枢纽作用。清代市镇兼为商品市场和居民点。大的市镇“民居相接,烟火万家”、“舟揖塞港”、“街道肩摩”、“商贾辐辏”、“百货骈集”、“贡赋财务之接递朝暮不绝”之类的记载比比皆是①…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苏州段位于江南运河中段,低湿多湖,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水利工程体系,且千年来始终奔流不息,成为江南地区文化孕育的母体之一。苏州“运河小镇”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市镇,其生成与发展既是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也受到大运河的影响。将苏州大运河沿线的运河小镇单独分类研究、厘清属性,从遗产价值的角度加以分析,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阐释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岭南水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或现存的以连片桑基鱼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农业区为开敞外部空间的、具有浓郁广府民系地域建筑文化风格和岭南亚热带气候植被自然景观特征的中国水乡聚落类型,即“广府水乡”,之所以冠以“岭南”一词,是便于与“江南水乡”对称。2002—2004年间,笔者以顺德杏坛镇为重点,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批岭南水乡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菱湖镇为中心讨论了江南水乡市镇大型聚落在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态演化的空间过程。菱湖镇的发展依托于唐末在此修筑的凌波塘;宋元时期,菱湖镇处于江南运河河网的枢纽,移民逐渐增多;明代以来,菱湖地区的水系逐渐被分割,形成局部河网;清初杨树坝修筑之后,菱湖镇的河网向死水化方向发展,民国时期在此河网基础上形成镇中固定的街市;明清时期菱湖镇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经营以桑基鱼塘模式为主,形成了高度破碎化的河网,周边地区桑基鱼塘农业经济的发展依托菱湖镇供应粮食、肥料等生产资料和蚕丝集中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7.
上文已谈到,辨读古钱币,包括中亚古钱币,难的是“界定”它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就是谱系、年代,“空间”就是疆域、历史地图。  相似文献   

8.
韩朝建  吕晓宇 《民俗研究》2024,(1):124-136+159
四女传说作为运河市镇四女寺的标志性文化,明初以前是口头形式的女性情谊故事。明中叶随着运河交通及市镇发展,官府和佛道的影响增强,出现了碑文载体的孝道情节。清中叶市镇政治地位提升,官绅批判传说的佛道因素并推行儒家化版本。晚清四女寺逐渐衰落,官绅同时承认佛道化、儒家化的传说版本并建双祠祭祀。不同版本四女传说的冲突与并存,说明在四女寺市镇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僧道、官员、士绅等多个群体将不同的大传统投射到地方传说中,在此过程中,他们分别吸收、拒斥、承认与再造本地“土人”的传说版本。四女传说的演变,反映了大传统的多元内涵及其与地方文化的复杂互动过程,对认识明清时期运河区域文化变迁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Maxmara 《风景名胜》2010,(10):66-69
今天的漕舫船,融合了运河历史船谱元素和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运河旅游的重要载体,更是“杭州创造”在运河上的全新亮相。很潮的漕肪船与神秘的漕帮文化,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伊朗核危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朗核危机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本文①认为伊朗的核开发从20世纪50年代启动,其间经历了核开发—核问题—核危机这样一个依次演进的历史发展轨迹。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伊朗核危机的关键是铀浓缩及其相关活动,争论的焦点在于伊朗坚持核计划是为了和平利用核能还是谋求拥有核武器,本质是美国的相对衰落与伊朗开始崛起的矛盾,其意义不仅是伊朗追求核武器能力挑战美国相对衰落的霸权,而且也在挑战世界安全与国际社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问题的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1.
樊霙 《神州》2012,(18):48-48
中国古代铜镜始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衰落于明清时期,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成一体的时代特征和纹饰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以纹饰、工艺为主要特征的发展脉络。本文试以中国古代传统的“入仕”“尚贤”“升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部分铜镜纹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抗战前十年,民族银行业内部再度发生明显的新旧交替现象,我国传统银行的另一支重要力量——钱庄也随着新式银行业的创新发展而出现了整体性的衰落趋势。传统银行的衰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同时也是民族银行业近代化的必然结果。钱庄业的整体衰落表明,公司制银行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民族银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明初江南地区的市镇都要标明位于何“都”何“区”,目的是表明每个市镇像乡村一样都要履行纳粮当差的职责。自明中叶以降,以“市镇”为单位的区划观念逐渐流行,但更多的是借助巡检司等县级以下行政组织的管辖区界定其范围。清中叶以后,以市镇公共事业为中心的地方行政运作,相应取得与一向凌驾其上的赋役佥派机构同样的地位,但直至清末民初乡镇自治期间,才逐渐产生出今天所理解的“镇管村”的机制。20世纪初江南地区围绕“市镇”标准问题所产生出的诸多争端,其实是各种基层区划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正江南水乡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南周庄,北周庄,不及朱家一只角"。朱家角,是拥有600年建镇史的著名水乡,如今虽不如周庄和乌镇出名,却比前者更具文化底蕴,也更适合游客来此体验左手美景、右手美食的"水乡慢生活"。因镇上小桥流水、轻舟如叶的美景,加上古意盎然的明清建筑和名人故居多不胜数,早在1991年便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文化名镇"。  相似文献   

15.
市镇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唐宋时期,福建地区的市镇迅速发展,数量剧增,南宋前中期达到巅峰,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市场。由唐及宋,福建地区的市镇呈现出分布范围向乡间不断扩大、聚集中心明显形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趋势。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该区市镇大致以"交通型"和"生产型"为主。在"交通型"市镇中,以水路、海路交通为主的市镇相较于陆路交通市镇占据主流地位;"生产型"市镇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以地方特产生产型市镇为主。这是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双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江南水乡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南周庄,北周庄,不及朱家一只角"。朱家角,是拥有600年建镇史的著名水乡,如今虽不如周庄和乌镇出名,却比前者更具文化底蕴,也更适合游客来此体验左手美景、右手美食的"水乡慢生活"。因镇上小桥流水、轻舟如叶的美景,加上古意盎然的明清建筑和名人故居多不胜数,早在1991年便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文化名镇"。  相似文献   

17.
正昆山地处江南水乡,北有阳澄湖,南有淀山湖,穿城而过的娄江世代孕育着两岸的百姓,成为恩泽昆山的母亲河;青阳港和吴淞江十字相交,连通大河小潭,成为繁忙的黄金水道;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港汊纵横贯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水网,因此成为名正言顺的水乡。清澈的河水、江水、湖水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生命水,昆山水丰地沃,因此早在良渚  相似文献   

18.
汉漕渠水源自渭河昌森据《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大司农郑当时建议开漕渠运粮,“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武帝从之,“令齐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  相似文献   

19.
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 ,苏州城市有显著扩大。这个扩大同时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展与城市人口的增加。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 ,是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 ,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 ,并非单纯的府城工业向外转移 ,而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合理的地域分工。经过这三个世纪的发展 ,到了清代中期 ,城市工业在苏州经济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 ,亦即傅衣凌先生所说的“苏杭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万安老街     
江志伟 《江淮文史》2012,(6):154-157
万安老街,坐落在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休宁县万安古镇境内,主街道全长1000米,总面积0.17平方公里。它南临新安江上游支流横江,东倚古城岩,西南面为玉几山,北面是松萝山。老街店铺林立,街巷纵横,石板铺路,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风貌的典型代表。以商业功能为主的“街”和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巷”,构成了老街内部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