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地点刊布了二层下墓葬资料。通过对墓葬随葬品的类型学分析,根据器物组合及形态特征将墓葬分为五组,年代范围从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第二期墓葬是目前成都平原所见楚文化因素年代最早的一批材料,反映出楚文化自春秋中期以来的向西文化扩张,其形成背景可能与开明氏来源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近年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在安徽省蚌埠市双墩和凤阳县卞庄分别发掘了春秋时期钟离国大型土坑圆形墓葬。两墓形制独特,遗迹现象复杂,随葬品丰厚精美,为研究钟离国的地望、历史、文化和春秋时期墓葬形制结构、埋葬习俗以及淮河中游地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宣汉罗家坝M33是一座典型的巴蜀文化墓葬,该墓包含了楚文化、中原文化、燕齐文化等多种外来文化铜器。在讨论了中赵甫墓、大黑汀M1、相家庄M6、辛店M2等相关典型墓葬年代的基础上,指出诸外来铜器年代最早者可到春秋晚期,最晚者为战国中期早段。在此基础上,结合巴蜀文化铜器和陶器的演变情况,可知该墓年代以战国中期早段(前395~前356年)为宜。从墓葬形制与规模、外来青铜器和土著青铜器的数量情况来看,墓主应为高级贵族。  相似文献   

4.
山东莒县西大庄墓及其出土的青铜器是鲁东南地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但关于该墓的年代及文化性质却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根据墓中出土铜器的形制、纹饰及组合特征,结合相关资料,论证该墓年代应为春秋早期。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些春秋早期铜器与西周晚期铜器的差异,且进一步分析了墓葬的文化属性及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新都战国木椁墓(以下简称新墓)是目前四川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年代较早、规模较大、出土遗物较丰富的一座墓葬,它体现了多种文化因素,对于研究巴蜀文化与其相邻文化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一墓葬出土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已发表不少文章,着重探讨了它与楚文化的关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对新墓是一座“比较典型的楚文化墓葬”这一观点,未敢苟同,并试作以下论述,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6.
安徽凤阳春秋时期属于钟离国地域。2013年为配合工程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凤阳县城南郊乔涧子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墓葬(编号M2),为竖穴土坑木椁墓,随葬有陶鼎、豆、鬲、罐、盆和铜簋、、削等器物。从墓葬规模、随葬品器形与组合、葬俗等方面分析,该墓葬应为首次发现的春秋晚期钟离国贵族墓葬,为研究钟离国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朝阳袁台子墓地中分属凌河文化与燕文化的墓葬分期与年代问题的重新研究,结合文化因素分析,对凌河文化墓葬中诸类因素的消长及其动因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与袁台子墓地凌河文化墓葬相关的和尚沟B、C、D点墓葬的性质及战国时期燕国对朝阳地区的经略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春秋末期开始,越国贵族墓葬首先发生巨大变化,大型土墩墓在越地逐渐走向衰亡,取而代之的是吸收大量中原、楚文化因素并与自身土著文化因素相融合的深土坑木椁墓。越国贵族墓葬所包含的文化因素非常复杂,本文试图从越国贵族墓葬随葬品的内涵来试析墓葬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楚文化研究广泛深入地发展,孝感地区西周时期文化越来越被学术界注目和重视,与之有关的学术文章越来越多。特别是围绕着黄陂(83年划为武汉)鲁台山西周遗址和墓葬的文化性质、年代及其族属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文章进而判定孝感地区西周时期文化基本上属于中原类型;有的文章则主张土著说或荆楚说。孰是孰非,谁能无根据  相似文献   

10.
四方塘墓地是铜绿山也是中国矿冶考古首次发现的与矿冶遗址有关的墓地,本文通过四方塘墓地与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位置、年代关系,分析墓葬及随葬品的文化特征,认为四方塘墓地应该是当时矿区内不同级别管理者的公用墓地。墓地的文化面貌春秋中期以后以楚文化为主,兼有当地吴越文化因素。四方塘墓地的发掘,为中国矿冶考古、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钟离君柏墓     
《文物》2014,(5)
<正>本书为2006~2008年发掘的蚌埠双墩一号春秋时期钟离君柏墓葬考古资料。该墓为特殊的圆形墓坑,在封土与填土中构筑多种寓意深奥的"五色土"、"白土垫层"、"放射线"、"土丘"、"土偶墙"和"十字形墓底埋葬布局"等遗迹现象,开创一代钟离国葬俗新风,属于新的墓葬形制。该墓出土500余件器物,有青铜器、彩陶、印纹陶、玉石器及大量的漆木器等,为研究钟离国历史、淮河文化或淮夷文化提供了考  相似文献   

12.
考古发现的淮河流域中小型西汉墓葬数量十分丰富,墓葬形制多样,随葬品种类和数量亦较丰富。对随葬器物所表现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淮河流域中小型西汉墓葬主要包含了西汉核心区文化、西汉地方性文化、楚文化、秦文化、越文化和韩文化等特征,各文化因素在西汉时期由并存逐渐地趋于同一,楚、秦、韩和越等文化因素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3.
莒文化探析     
莒化的墓葬和器物在鲁东南地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分布中心在莒县和莒南县,时代集中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14.
《中华遗产》2008,(7):12-12
最近,考古人员在安徽淮河北岸的双墩1号墓的发掘中,发现了国内考古史上罕见的现象:这是一座玉璧状的圆形墓葬,里面有放射状的太阳纹、奇特的陪葬土偶。据专家论证,春秋时期的钟离国就在安徽省淮河北岸一带,双墩一号墓位于“钟离城”遗址不远,从墓葬规模和陪葬物品等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大墓的主人有可能就是当时钟离国的国君。  相似文献   

15.
巴蜀墓葬的分区与分期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盆地发现的战国─-秦代墓葬中,有两类墓葬:第一类是以楚文化或秦文化因素为主的墓葬,"其族属当是秦通过强制手段向巴蜀地区的移民"①;第二类是以土著文化因素为主的本地居民的墓葬。本文所讨论的巴蜀墓葬就是指第二类墓葬。有关这一阶段的巴蜀墓葬材料有以下几个特点:(1)材料较为零散,成片的墓区发现不多;(2)有些墓葬非科学发掘出土,共存关系不清;(3)许多墓葬中的陶器保存较差,资料不够完整。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研究始终无法深人,就连基本的年代分期也不够清楚。值得庆幸的是,近来发表了一些新的材料,其中什邓②和…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万家园墓葬区清理了春秋时期的墓葬M181,该墓规格较高,为一椁两棺、三鼎二簠.从出土的随葬品看,既有中原器物,又有楚器,这种文化共存现象,反映了当时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仍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在三峡库区重庆忠县崖脚墓地D区发掘出土了一批战国中、晚期楚文化墓葬。这是迄今为止在三峡地区发现的分布位置最偏西的楚墓。这批墓葬规模较大,文化因素较单纯,为研究战国中、晚期楚的疆域、楚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钟离国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华东 《安徽史学》2011,(5):117-122
近年来有关钟离国的考古发现证实了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存在,从中可解析出大量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弥补了文献的不足。从钟离国遗迹、遗物出发,结合文献材料,说明春秋钟离国可能为楚之封邑,在金文中可考世系仅有五代。钟离国埋葬方式另辟蹊径,殉葬风俗根深蒂固,用土颜色意味深远,文化上深受阴阳五行观影响。其文化表明该支钟离国族可能源自东夷地区。  相似文献   

19.
北齐墓葬文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齐墓葬主要集中分布于邺城、晋阳两个政治中心,在反映北齐丧葬制度和墓葬文化方面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对邺城、晋阳北齐墓葬诸要素的分析,对北齐墓葬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渊源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北齐墓葬文化总体上是对洛阳北魏后期传统的继承,但来自南朝和西方的文化新风、本地发达的经济和工艺背景,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丁兰 《江汉考古》2012,(2):85-92
湖北江陵纪南城为楚国都城,在该城址周边楚墓中出土了约13件青铜"越式鼎",时代始于战国中期,延续至战国晚期。这批墓葬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显示其葬制以楚文化特征为主,但部分墓葬随葬品的越式风格浓郁。通过综合研究,本文认为此为楚化的越人或其后裔墓葬,他们在楚国的社会生活中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这批楚化的越人可能在楚国军队之中担任军士,或以巫觋身份参与了当地的祭祀等宗教活动,并有着与楚人彼此认同的宇宙观、灵魂观和祭祀习俗。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元楚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及越文化在楚文化构建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