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缪韵 《四川文物》2010,(3):35-45,91
洛阳原始青瓷最早始见于夏代,兴盛于西周早中期,东周时已少见。洛阳的青瓷是一种瓷器,而不是釉陶。因为它完全具备了瓷器的三要素,只不过与后来的瓷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洛阳的原始青瓷基本上都出土于北窑西周贵族墓葬内。这些墓葬因时间不同,在器类、器形、纹饰上各有其自身特征,而且这些青瓷与南方原始青瓷不同,属北方原始青瓷系统,它的产地在北方,也可能就是洛阳。  相似文献   

2.
绍兴出土越国原始青瓷的初步研究●周燕儿浙江绍兴位于宁绍平原的西部,是春秋战国之际越国的都城。近年来,绍兴县文物管理部门陆续从各乡(镇)征集到大批越国时代的原始青瓷器,它们品种多样,质地精良,造型优美,为关注越文化研究者所重视,作为原始资料尚未正式发表...  相似文献   

3.
引言 根据考古资料获知,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偏晚阶段,山东地区的腰坑葬俗与中原商王畿地区相比没有区别,都为长方形腰坑,大墓腰坑内殉人和狗,中小型墓腰坑内多殉一狗。周王朝建立以后,山东和其他地区一样,腰坑葬俗出现消衰。然而,西周晚期以后,山东地区的腰坑葬俗又重新盛行,并表现出新的形式,直到战国中期以后,才逐渐消失。这是与研究者历来认为腰坑葬俗随商王朝的灭亡而消失的传统观点是相左的。山东地区的腰坑葬俗为何延续如此长的时间?其延传的轨迹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太湖地区的越国,是南方百越民族中最为强大的一支--于越族所建立的国家。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越国历史文化有着许多独特内容,如越国上层贵族墓葬的葬制葬俗等。近年的考古调查发掘新资料及相关的研究探索揭示,墓上堆筑长方形覆斗状封土、使用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岩坑)木椁墓制、墓外较普遍地设置陪葬器物坑以及完全用仿青铜原始瓷或硬陶的礼器与乐器代替青铜礼乐器随葬等,都是越国贵族墓葬葬制葬俗中颇具特色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位于侯马市曲沃县北赵村的晋侯墓地是山西商周原始瓷器出土数量最多、地点最集中的一处遗址。同时,遗址西部的曲村墓地也发现两件原始瓷器。这些原始瓷器制作精细,外观精美,从器物形制、制作工艺、胎釉特征上分析,与中原王朝的原始瓷器共性较多,但与南方同时期发现的器物有较大差别,很可能来自于王朝的赏赐或交流。  相似文献   

6.
越文化青铜乐器有铙、甬钟、纽钟、镈钟、句鑃、铎、鼓等,除铙、部分甬钟的年代可拟定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外,其他皆集中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可分属于越建国前、越国两大时期。越建国前的乐器中,南方风格的铙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而在越国时期的乐器中,出现了成组的中原风格的编甬钟、纽钟等,说明越国的上层贵族已华夏化。  相似文献   

7.
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鸿山越国贵族墓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东部,2003年3月-2005年6月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占队对其进行了发掘。此次共发掘战国时期的越国贵族墓葬7座,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四个等级,其中特大型墓葬丘承墩出土青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等共计1098件。鸿山越国贵族墓地是继绍兴印山越乇陵之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填补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考古资料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被称为瓷器之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瓷器的国家。瓷器的发明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瓷器的产生与发展和其他器物一样,有着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根据我国目前已经发掘的材料获知,最早的原始瓷器出现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在商代早期的遗址中有少量发现,到了商代晚期才大量出现。滕州是山东出土先秦原始瓷器比较集中的地区。1982年,在滕州市庄里西遗址的滕侯墓中出土了1件西周早期的原始瓷罍。1986年在庄一、滕州出土先秦原始瓷器概况  相似文献   

9.
春秋末期开始,越国贵族墓葬首先发生巨大变化,大型土墩墓在越地逐渐走向衰亡,取而代之的是吸收大量中原、楚文化因素并与自身土著文化因素相融合的深土坑木椁墓。越国贵族墓葬所包含的文化因素非常复杂,本文试图从越国贵族墓葬随葬品的内涵来试析墓葬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0.
西周时期,今山东地区、南方的淮河—长江流域,太行山东侧的冀北平原和西部的泾河、渭河上游等四个地区构成西周外缘疆域。考古发现揭示,西周疆域的形成有以下策略与规律,即:分封建国、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占有领土,并通过王室与诸侯国的配合或诸侯国的自发行为进行领土的扩张;注意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分封边疆地区诸侯国,以占据极为重要的战略地带,集中防卫力量于最有效的部位,保障西周王朝核心地带和王室的安全;武力征服之外,加强先进文化影响力的辐射,将土著族群吸纳进西周王国的政治体制之中,实现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太湖地区的越国历史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内容,其中在上层贵族墓中随葬仿铜的陶瓷礼乐器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根据近年来的考古新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越国贵族墓不像中原和其他诸侯国贵族墓那样随葬铜礼乐器,而是随葬仿铜的原始瓷或硬陶的礼乐器。这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葬俗既非越国建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不是矿源缺乏和战争的原因,而是对本民族传统葬俗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商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产地问题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关注,迄今未有定论。笔者将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分开研究,全面分析、对比南北各地材料的类型、考古背景,由此提出南方多来源的观点,并进一步对流通的内涵做了阐释。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早、中商时期,黄河流域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可能来源于盘龙城、吴城、池湖等多个地点,其中有部分产品可能通过盘龙城转运中原。晚商时期,随着盘龙城的废弃,商王朝与长江流域各土著文化之间可能形成了新的资源流通模式。此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来源地也发生一些变化,长江中游的对门山——费家河类遗存和长江下游的南山窑址等均是来源地。在整个商时期,商人在南方不同地区根据需要选取特定类别的产品,又赋予其新的器用制度。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始终是南北资源流通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一流通路线中,铜料等金属资源或居于主体,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可能作为附属产品流通。  相似文献   

13.
西周王朝在其早期阶段通过数条通道南下,强势进入江淮、江汉两个地区,通过军事征伐和设立据点,在此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控制体系。西周早中期之际发生的“昭王南征”事件应并未对西周王朝的南方势力造成太大打击,但随后崛起的淮夷势力严重威胁西周王朝对南方的控制,双方自此展开长期对峙,直至“鄂侯驭方叛乱”事件后,西周王朝才取得对淮夷的战略优势,但此时其已无力继续经营南方,遂只能沿用淮夷势力前期在南方建立的秩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新发现的应公鼎铭文、黄组征人方卜辞、周公庙遗址宁风卜辞等甲骨文、金文材料,为"周承殷制"的观点提供了新证据,说明周王朝建立之初,在政体、祀典、名号制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继承殷商旧制。西周中期以后,周代礼乐文明之特色才逐步凸显,并渐成主流。周人克商后,任用大批曾服务于殷王朝的史官,史官家族对殷周文化制度的延续有深远影响。直至春秋时代,鲁史中仍可见殷人史官的记事传统。殷代、西周、春秋时期贵族宗法社会形态,是贵族礼制文化连续发展的外部环境,战国以后,商文明对传统贵族社会的影响逐渐消弭。  相似文献   

15.
赵燕姣  李华丽 《文博》2010,(6):29-34
"汉阳诸姬"是西周王朝在南方的重要屏障,在相长的时间里,它们担负着镇抚南国和传播王朝礼乐的使命。"汉阳诸姬"之唐、沈二国在西周早期就已受封,进入春秋之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楚国问鼎中原的野心,先后亡于楚。  相似文献   

16.
无锡鸿山越墓是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陵的贵族墓葬,墓葬年代为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该墓葬出土了青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等随葬器物千余件,其数量之多,器类之全,为江浙一带越国贵族墓葬之最。鸿山越墓出土的玉器玉料精良,造型奇巧,工艺细腻,纹饰繁缛,神采灵逸,寓意奇幻,显示出超然的个性。鸿山玉器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是"形"与"意"的完美结合,鸿山越墓出土的玉器有龙纹玉覆面、蛇凤纹玉带钩、龙凤首玉璜、双龙首玉璜、龙首玉璜、螭凤纹璧形玉佩、出廓龙纹璧形玉佩、双龙管形玉佩、兽面纹形玉佩、凤鸟形玉佩、盘蛇神兽纹玉管、云纹削形玉佩等1,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玉器中独领风骚。鸿山越玉精美、流畅、灵逸、奇幻,不仅有着繁缛细密的局部纹饰,还有着流畅不滞、纤若毫发的"微雕"工艺。  相似文献   

17.
绍兴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越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绍兴县福全镇洪家墩村出土的一批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制作讲究、造型得体、装饰精美、数量众多,为绍兴乃至全省以往所少见。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新的实证,而且为进一步探讨越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正>近十余年来,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越文化遗存的出土资料,以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与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最为重要,不仅填补了春秋战国时期越文化考古资料的空白,对越国贵族的埋藏制度、等级制度、中国音乐史、越国礼乐制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两处墓地出土"镇"与"建鼓座"的有关问题,一发掘于1996年至1998年的春秋末期印山越王陵,共出土玉镇19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印山越王陵》,文物  相似文献   

19.
从朝鲜王朝初期起,瓷器就是一种重要的贡物,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瓷器所、陶器所将其作为地方土产贡纳给宫里。贡纳的代表性王室瓷器有粉青砂器和白瓷,其中白瓷尤为珍贵,从朝鲜建国到世宗年间一直是王专用的御器。分院官窑出现后,朝鲜王朝的窑业从初期瓷器所、陶器所的生产体制过渡到前期的分院官窑体制。朝鲜王朝的瓷器发展共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生产机制和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窑址分布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原始瓷,或称原始青瓷,特指先秦时期以瓷土作胎,外表施釉,烧成温度在1200摄氏度左右的器物。它与汉代以后成熟期的瓷器相比,具有造型古朴、胎质较粗,制法原始、炉温较低、釉层稀薄的特点,故称为"原始瓷"。原始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夏商之际或商代初期,并依次经历了夏商时期、西周早中期、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战国期等五个大的发展阶段,到了战国中期以后逐渐衰落。原始瓷的分布可分为东南地区和北方地区两大区域系统,而江苏常州所处的太湖平原正位于东南地区,也是南方原始瓷系统的中心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