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昌国 《文史天地》2009,(4):I0001-I0004
贵定云雾贡茶,生长在云雾山。唐、宋、元、明、清均为贡品。云雾山海拔1583.6米,在贵州贵定南,为苗岭山脉的主峰,乌、沅、盘三江之分水岭,山多危峰峭壁。云雾弥漫。《贵州通志》载:“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最有名”,“为贵州之冠。岁以充贡”。乾隆五十五年立“贡茶碑”,嘉庆十年立“贡茶地界碑”。光绪年间,贵州巡抚林绍年献贵定芽茶二匣,皇上一匣、老佛爷一匣。贵定云雾贡茶参加国内外茶评获20多项奖。中国茶叶专家沈培和题“茶中极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佛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贵定“中国苗岭贡茶之乡”、会长刘枫题“一湖两江水。云雾绕山间,处处贡茶绿,一片好江山”o  相似文献   

2.
贵定云雾茶     
贵定云雾贡茶,生长在云雾山,唐、宋、元、明、清均为贡品。云雾山海拔1583.6米,在贵州贵定南,为苗岭山脉的主峰,乌、沅、盘三江之分水岭,山多危峰峭壁,云雾弥漫。《贵州通  相似文献   

3.
云雾镇,原名平伐,地处黔南云雾山麓,是一个苗族、布依族及汉族和谐杂居的小镇。云雾山常年云遮雾罩,生长于云雾山半腰的云雾  相似文献   

4.
最近,陕西省档案馆在整理、抢救馆藏清代紫阳县正堂档案时,发现了“紫阳茶”作为朝廷“贡茶”的档案记载。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遗产》2010,(4):88-89
2008年6月7日,云南省宁洱县“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与勐海县“大益茶制作技艺”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福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始于晋代。唐代茶成为与油盐柴米并列的大众生活用品。福州方山茶、鼓山半岩茶、建州茶、武夷茶都是名茶。唐冯贽撰《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福建斗茶习俗始于唐代。唐长庆年间政府增天下茶税,福建列为全国产茶区之一。唐代福建贡品里有茶叶,得到唐皇帝的欣赏,五代建州腊面茶一出现,便很快取代了福州原有的贡茶,接着出现建州的北苑贡茶。五代福建茶业在各地都发展起来,据《太平寰宇记》所载,福州、建州、汀州、漳州、南剑州皆以茶叶为其土产。  相似文献   

7.
徐荣铨 《古今谈》2001,(4):62-62
大唐贡茶院原坐落于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麓。现在只有一方二米多高镑刻着“大唐紫笋贡茶院(遗址)”的青石碑,1984年长兴县政府把它列为县级物保护单位。大唐贡茶院初建于唐德宗大历五年(770年),占地十多亩,分三进,有三十余间屋宇,面向太湖,金沙泉涌流其间,明月涧横亘其前。  相似文献   

8.
赏读洪州窑     
张文江 《收藏家》2008,(3):53-58
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的洪州窑,最早见载于唐代“茶圣”陆羽(733804年)于广德二年(764年)著的《茶经》:“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陆羽寥寥数语,将当时闻名干世的洪州窑打人冷宫,洪州窑从此披上一层神秘面纱,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南方青瓷的重要生产基地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9.
我于目前到罗定市开展巡视工作,在住处偶翻《罗定县志》,看到里面的大事记里有一句记载,说“唐神龙二年(706年)六月,中书令(宰相)桓彦范被贬泷州司马;八月,天官尚书(宰相)张束之被流放泷州”(隋唐年间,罗定称“泷州)。  相似文献   

10.
石天柱,不是权重位高的领导,不是著作等身的专家学者,也不是一举成名的体坛明星,更不是一掷千金的百万富翁,他以集报大王的美称而享誉神州。他的藏报,必将为保存和发掘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贵定──在《辞海》1979年版里连标点只有短短的86个字,照录于后:“县名。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乌江支流清水江流域,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在此交会。明置县。农产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麻等,并以盛产烟草及云雾山的‘云雾茶’著名。”连多少平方公里,多少人口都未标出。据说,前些年这里盛产的烤…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茶叶的源产地,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中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一点不为虚谬。在源远流长的茶史中,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遗物:文字记载和实物资料。条最初名之闩“茶”,后来又有茗、苦茶、芳菜等。“茶”在《诗经》中已有记载,凡九见,兹举其三:“准调余劳,其付如养”(《那风’谷风》);“采茶薪掉”(《由风·七月》):“单菜如信”《大雅·隐》。程俊英先生在《诗经译注》中皆释为苫菜。可见当时“茶”未必确指为茶。在稍晚于《诗经》的《尔雅》中即有确指:“磺,苫茶,”晋郭噗注:“个呼…  相似文献   

12.
建瓯茶事,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奇的熠熠光芒。历史上,象福建省建瓯市这样熔茶品(“北苑”龙凤团茶)、茶具(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茶艺(建安“斗茶”习俗)、茶神(凤山茶神张廷晖)、茶业(前丁后蔡詹金圃)以及荟萃众多名家的颂茶诗文和研茶专著于一炉的茶文化发祥地,可谓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3.
嘎琼石碑作为吐蕃时期13通石碑之一,记载了历代赞普崇佛建寺的功绩与赤德松赞时期扶持和保护佛教的政策内容,属于兴佛证盟石碑。基于嘎琼石碑的考古调查历程与文献记载、学术史回顾,补充两点内容:第一,1993年考古调查报告中未被公布的重要出土信息,如琉璃瓦、棋格状图案的青砖以及刻有藏文“廓莫然拉”(go rmo ram la)字样的砖块,可知嘎琼拉康寺庙建筑不仅大量使用汉地青砖、烧砖、琉璃瓦等,还出现在砖块上刻字凿图的现象。第二,对碑文中的寺名“skar cung”与文字厘定后的“skar chung”,以及错讹写法“dkar chung”在不同史料中的记载流变和当代学术文章中的应用进行系统考察,得出其流变路径:原始碑文记载为“skar cung”;12世纪后受文字厘定影响,写为“skar chung”;13世纪时,部分史书开始错讹记载为“dkar chung”;此后以讹传讹,被16—17世纪的史家沿用。  相似文献   

14.
侗族的习惯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人口一百一十一万,其中贵州六十二万多,湖南二十七万多,广西二十多万。在这三省毗邻的侗族村寨里,常可见到一种记载侗族习惯法规的石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停洞区信地公社宰兰侗寨的寨门外就立有一块叫“信地新规”的石碑。碑文说:“国有律,寨有规。律必守,规必尊。同心同德,国富民安。众人思安,同定如下约规……”。这是信地大队全体社员于1980年农历8月25日共同订立的习惯法规,侗语叫biac jiv。根据民族特点订立乡规民约,共同信守,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保持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索穷 《中国西藏》2010,(4):44-47
谐拉康寺为世人所知,主要是由于那里有一块著名的石碑,古籍记载当时的文字“字体如狮子扑天和珍珠宝串”,历经千年风雨,这石碑在西藏历史和藏文发展演进史上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贵定人丘禾实为明朝万历年的奉政大夫。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待读。其弟丘禾嘉为崇恢年间的右全都御史、辽东巡抚。因曾在宁远、山海关抗击敌军有功,1986年国家维修长城时在山海关为丘永嘉立碑塑像,列为十位民族英雄之一,成为贵州人的骄傲。丘禾实,字有秋,号鹤峰,明贵州新添卫(今贵定)人。明万历十九年(1592)举乡试第一,万历二十六年(1599)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为奉政大夫、右春坊右庶子。据(贵州通志)、(贵阳府志)等书记载:云贵向无人任朝中编检,“有之,自禾实始。”郭子章总督贵州时,修(黔记),丘未实…  相似文献   

17.
付超 《收藏家》2012,(3):77-79
普洱茶产自云南,而“普洱”二字,用的是地名,历史上早在元代云南的“步日部”汉译为“普洱府”之后就有了“普茶”这样的称呼。而真正的普洱茶是遍布云南六大茶山产茶的总称。至此云南茶叶有了固定的名称叫“普茶”,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普洱一地由于在茶马古道成为交易的重镇,改为普洱府。而普茶也改名为普洱茶。普洱茶随着历史的转换到了清朝,不但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喜爱而且一越变成了当时清宫廷皇亲国戚宠爱的贡茶。  相似文献   

18.
在惠水县城东郊2 5公里的米丹寨北侧 ,有一处名曰“琴山逸响”的旅游胜景。这是惠水古十二景点之一。这里山青水秀 ,环境优美 ,融山、水、洞、瀑、林为一体 ,使人赏心悦目 ,留连忘返。站在山腰俯视 ,涟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铺陈在平坦的大坝之上 ,一展风姿 ,耀眼夺目 ;涟江的支流丹水蜿蜒曲折 ,沿着峡谷岩间层层迭下 ,形成多级瀑流 ,喷珠溅玉 ,顿注涟江。明清以来 ,骚人墨客常到此探幽览胜 ,触景生情 ,留下许多诗文 ,《定番州志》多有记载。民国35年(1946年)10月 ,时任惠水县县长的张民权亦到此一游 ,并在丹水峡谷口南侧崖壁题…  相似文献   

19.
清代甘肃南部岷州(今岷县)土司赵弘元、赵廷贤父子在当时岷州境内是屈指可数的颇有社会影响的人物。据1995年版《岷县志》记载:“多纳(今岷县寺沟乡多纳村)赵土司,始祖巴毡角,归宋后赐名赵醇忠。数传至绰思觉,于明宣德间因功授世袭不支俸土官副千户。绰思觉子豁节、豁节子越俊,  相似文献   

20.
2002年9月,在南京总统府大院北部建设工地出土了一块明正统二年(1437)的“嘉言”碑。当时石碑已经断裂,右下角已残缺,碑宽78厘米,厚22厘米,据推断.原碑长约148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