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精神的张扬,人民心声的传达,诗人语言艺术创造个性的凸现与诗本体美学价值的寻觅,时代、人民、诗人与诗本体的美学关联,及其动力推动下的创新张力,构成田间新诗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基本内涵,可以视为诗人终其一生的诗学主张。1938年延安街头诗运动为界,田间后期新诗创作观念的变化形成阶段区别。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解放战争时期毕革飞同志创作的激励士气的“快板诗”,顺口易解,被指战员誉为“枪杆诗”的话,那么,被称为“红军画”的红四方面军美术作品,则是在巴山烽火中屹立的一座丰碑。从已收集到的一百七十余幅“红军画”看,一些是分布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城乡的屋壁粉墙或崖石上,更多地见之于当时的报刊、教材、读本、歌集、传单、邮票、税票、钱币、证件、红军烈士墓碑以及  相似文献   

3.
"诗妖"是一种多含恶言怪论的歌谣。《汉书·五行志》说:"臣畏刑而柑口,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诗妖的出现同社会环境、政治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宋书·五行志》所录"诗妖"48首或源于《乐府诗》,或源于社会底层,或兴起于政治核心地带,多以曲折的形式表达民众或某种政治势力对现实政治的忧虑及不满,从一个方面折射出曹魏至刘宋时期诗妖产生时代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新审视了《诗经·周南·关雎》一诗的内容,确认此诗为男恋女之单相思情歌。先秦儒者赞赏此诗具有以礼节情的意识,也是基于诗中"君子"暗恋"淑女"的心理活动所作的义理阐发。汉代四家《诗》都抛开这一基本内容,而将诗旨附会为美、刺周王或后妃。且又说各不同。由此推论:汉儒解读《诗经》并无先秦遗留下的《诗序》可据。他们遵循通经致用的原则,竭力将诗旨归入汉代政治教化的轨道。而汉代的后妃干政,外戚弄权的弊端,也促使汉儒有意将诗旨引向美刺后妃,以求达到委婉讽喻帝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漫画艺术纪略曾祖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根据地,到处活跃着一支群众性的美术队伍,以及这支队伍创作的作品──漫画。当时,中央苏区各地的墙报、传单、标语、报纸杂志、石印或油印的画报,甚至战壕壁上,防空洞里,到处都能看到具有...  相似文献   

6.
【一技】没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细细推敲,没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苦苦追求,穿越千年之后的诗词,怎能在今天依旧如此夺目?纵观高考作文,用诗词添彩的写法较为普遍。那些散发着文化气息的佳作,或经诗词引出故事,或借诗词抒发情感,或用诗词展开议论,手法变化多样,语言文采斐然;有的以一句诗为文眼,有的用一首诗贯穿全文,有的让多句诗词相互照应,结构精巧别致,形式新意迭出。引用诗词美化文章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的几种技巧,简单易学,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阅古今所作诗不下十万"[1],本文从本体论、创造论、接受论不同的角度论述其"诗以道情",诗以情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小荷 《神州》2012,(13):92-95
文人雅集,古代文人的一种文本生活。以文会友、扬才露己、诗酒唱酬、尽觞赋诗,"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择日而不失时机地雅聚幽会,或磔砺节操或表露情怀抑或怡情寓乐。一年三季,文人们不消说少不了游山玩水的不亦乐乎,然而,漫漫严冬,交游渐少,名流雅士的闲情雅兴该如何寄放呢?据史载,文人们从冬至这天开始举行诗酒会,并非为冬祭,只是每逢九日都有规模不一的雅聚,且人数必取"明九"与"暗九"(如十八、二十七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一生治学处于"知难"的挑战下,而不被时人理解。在此心理事实基础上,针对考据学派、义理学派和辞章学派的解《诗》理论,他建构出以兴象和诗教解《诗》思想。包括重视《诗》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以《礼》约《诗》,设身处地的理解《诗》产生的时代语境。最终实现合考据、义理、辞章为一家的学术理想。章学诚的这种解《诗》思想以明道的角度,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源流意义,贯彻了与之相始终的"六经皆史"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西周礼乐文化是"演诗"艺术生长成熟的文化土壤,诗乐舞统合的西周"演诗"仪式是实践"乐德"教化的具体路径,"演诗"是周代"乐德"精神的载体。西周礼乐文化的"乐德"教化宗旨决定了"演诗"仪式以巩固王权为目标,以"演德"为准则,以"乐德"精神为内涵,以"耀明其志"为中心的艺术形态。西周"乐德"精神直接影响了诸子时代文化群体对"乐德"思想的继承,成就了诸子时代文化思想的核心精神内涵之一——"崇德"。西周礼乐"演诗"不仅是"诗言志"命题提出的元始文化空间,同时印证了"致用"文学精神生长成熟的早期文化足迹。  相似文献   

11.
陈斐 《文献》2021,(2):7-23
西湖莲社是北宋文化史上的重要社团,有学者称其为"目前可以考知的宋代最早的诗社",社主省常亦被尊为"莲社七祖"之"七祖"。向敏中、王旦、王禹偁等重要人物纷纷投诗入社,但又未能亲临寺院参加活动。莲社这个"共同体",很大程度上是寺方通过编纂社集"建构"、宣传出来的。本文以近年从韩国流入国内的宋刻孤本《杭州西湖昭庆寺结莲社集》为基础,对西湖莲社的社集编纂情况做了稽考,指出:西湖莲社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基于弘法宣传、招徕或联络社员的目的,编纂过《西湖莲社集》《续西湖莲社集》《钱塘西湖净社录》《莲社诗盟》《白莲堂诗》《莲社诗》《入社诗》等一系列的社集。这些社集呈现出层累递编或续编迹象,符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莲社社员不断壮大、诗作不断累积的状况。社员丁谓参与了莲社诗集的编纂并为之作序。南北宋之交,因为一场大火,寺院及社集版片化为乌有,故这些社集流传不广,宋以后罕见传本及谈艺家提及。  相似文献   

12.
《文史博览》2010,(10):62-63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敌我双方在战场上殊死搏杀的同时,舆论机器也未停歇。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极尽歪曲之能事,散发含有肆意污蔑、挑拨离间内容的宣传画和传单,企图瓦解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心。同时,我方也从正面予以回击,揭露美军的侵略暴行和险恶用意。  相似文献   

13.
正1915年9月,青年留学生胡适在美国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思想文化的波澜由此而激荡起来。谁曾想到如此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竟起源于一张小小的传单。当时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每月都由在华盛顿的清华学生监督处发放支票,以维系学业和日常生活。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位叫钟文鳌的  相似文献   

14.
主张"佛教文艺化"的星云大师对诗、偈十分重视,撰写了不少文章谈诗论偈.星云大师所论及的诗作大多是禅诗和偈语,此外的其他诗作也多于佛教、佛法相关.星云大师对诗歌内容的解读十分重视,多延续前人的说法,阐发诗中蕴含的佛法真意.在对诗进行文本解读之外,星云大师或把诗放在诗禅交流的视域下辨别诗中所言佛法真伪;或通过论诗体现诗禅交流活动的意义,从而彰显佛法的感召力;或通过否定诗歌传达佛法的有效性,让人们对佛法有更深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正原配黄花梨整挖盒,边墙有张若霭隶书七绝一首及行楷款识。材取紫端,浅挖碾琢平堂。陡坡敞池,砚唇额宽而尾狭。覆手三层工法。远水线刻,波纹浅雕,神鳌破浪高企。魁星持笔,回首望斗,一足独立鳌头。俗语曰魁星点斗,以祈祝得中科名。独占鳌头乃为成语,特指点中状元,转义为占居首位。以诗铭乃应景之篇,或出藕香书屋,绝非近世之笔。缘近人用韵多取《中华新韵》,韵脚"魁"与"才"不属同一韵目。而此诗用《平水韵》,韵脚同属上平声韵目之"十灰"。  相似文献   

16.
正《毛诗序》作者与成书问题一直聚讼纷纭,被四库馆臣称为自古"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1)相关综述比较多,笔者无意于复述。(2)这里要强调的是文献考证的一个基本方法问题:我们立足的起点应当是一确定可信的文献,而不是一个悬置性假设或某种先行的观念。立足一确定可信的文献,就能够从一安全稳当的起点出发,追溯文献生成过程中不断叠加的历史投射,从而更接近文献演变和成书的真相。而所谓悬置性假设,则是将《诗序》作者悬置于先秦某一时代,或某一人物,然后根据其时代特征、引诗论诗与《诗序》的契合性,以论证《诗序》成  相似文献   

17.
以《诗》培养弟子"兴"的能力(以《诗》"专对")是孔子诗教的重要目的。《毛传》标兴、释兴的体例恰好体现了孔子的诗教原则。  相似文献   

18.
正孙中山曾经说过:"中国诗之美,逾越各国,如三百篇以逮唐宋名家,有一韵数句,可演为彼方数千百言而不尽者。"他还说:"或以格律为束缚,不知能者以是益见工巧。至于涂饰无意味,自非好诗。然如‘床前明月光’之绝唱,谓妙手偶得则可,惟决非寻常人能道也"。对于当时有人提出要废除诗词格律,孙先生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说"今倡为粗率浅俚之诗,不复求二千余年吾国之粹美,或者人人能诗,而中国已无诗矣。"孙中山一生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奔波,他并无意做诗人,他曾对日本朋友  相似文献   

19.
杨智 《神州》2012,(35):16-17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突出主题、开拓诗意、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往往使诗歌形象生动而富于情趣,诗意精炼而意境深远,可谓"一字得力,通篇光彩。"本文试图结合古人的经典诗词名句,归纳出"诗眼"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探讨寻找"诗眼"的一些途径,为鉴赏古典诗歌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三事"、"三事大夫"、"三有事"屡见于《诗》、《书》等西周文献之中。从东汉郑玄以下,注家倾向于将"三事大夫"等同于"三公"或"三有司",而这一说法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周金文中"三事"的解读。根据《尚书·立政》,"三事"实指常伯、常任、准人,而两汉普遍流行的看法是,常伯、常任为天子近官,相当于汉代侍中。后一说其实更能贴合《诗》、《书》和西周金文。试作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