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中究竟有多少军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中究竟有多少军人孙宅巍南京大屠杀30万以上的遇难同胞中,究竟有多少放下了武器的军人?军人在遇难总人数中占多大比例?到目前为止未有较为科学的论断。弄清这一问题,对于严密论证大屠杀的遇难人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滥杀战俘的罪行、驳斥少数日本...  相似文献   

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遗址纪念碑段月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即制造了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市京大屠杀事件。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遗址,遍布城郊内外。为悼念遇难同胞,教育后人,永远不忘这段屈辱的悲惨历史,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建纪念馆的同时,在当...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80年前的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是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引起国内外密切关注的历史事件。它们前后相连,南京大屠杀自南京保卫战失败、南京城失陷而开始。但它们之间的关系远不止此,而是有着多重的、丰富的内在关联。南京保卫战对于紧随其后的南京大屠杀,有着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影响。仔细探讨这种影响,是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4.
试析中国史学界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事件,一直为中国史学界所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发掘和整理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开始到目前,中国学者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范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研究范式主要是带政治意义和民族主义的实证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开始转向以民族主义为原则的多种学科理论方法与实证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如运用社会心理学、国际法学、口述史学、法医学等等;当前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范式又有新的发展趋向,即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开始从人类文明史和和平学的视角来反思这一暴行,并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范式的转移将有助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留在南京,亲历南京大屠杀的外籍证人(不包括持日本国籍人士)究竟有多少?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弄清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收集证人证言资料,加强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深入揭示侵华日军的暴行,以及客观公正地评价外籍人士基于国际人道主义,救助和保护中国难民的义举,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笔查阅诸方面资料,在分析考证的基础上,初步揭开了这一谜团。  相似文献   

6.
陈兴唐 《民国档案》1998,(1):110-112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事件。60年来,日本政界有少数人,始终不承认盟国在东京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及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所作的历史结论;不承认数以千计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不承认当年日军实行南京大屠杀后留下的大量罪证(包括日军自行拍摄的屠杀照片);不承认当年曾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人近年公布的、揭露此次屠杀行径的日记等历史资料。这一部分右翼势力,对本国军队在南京、在中国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没有认错之意、没有反省之心。不仅如此,谁要是揭露南京大屠杀,他们便斥之为“捏造”。如此行径,遭到国际上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的谴责。  相似文献   

7.
日本侵华时期日军在南京实施的大屠杀暴行罪行确凿、令人发指。而在南京大屠杀过程中,昭和天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言行、天皇侧近的佐证等资料表明,南京大屠杀自始至终是在昭和天皇的默许、纵容和推动下发生的。因此,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昭和天皇负有无法逃避的最大罪责。  相似文献   

8.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当时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举世震惊、惨绝人表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了正义的审判,这已成为历史的铁案。然而面对铁证如山、举世公认的南京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屠杀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绕不开的问题。在世界历史范围里,像南京大屠杀这样,对事件本身(不仅是如何评判,甚至就是否发生)存在纷繁歧异的认知,十分罕见。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反驳日本右翼的谬论,中国学者,尤其是大屠杀发生地南京的学者做出了卓越的努力。新著《南京大屠杀史研究》①(以下简称《研究》)上下两册即为南京大学张生教授及其弟子们近期研究成果的展现。  相似文献   

10.
由外籍人士所写、被称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最新铁证”的《拉贝日记》,在尘封6O年后,于南京大屠杀6O周年祭日前夕公诸于世。这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保  相似文献   

11.
提到魏特琳,许多当年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浩劫的老人无不充满感激之情;所有研究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学者也都满怀敬佩与崇敬。60年前的南京人称她为“活菩萨”,今天的学者们常常提到《魏特琳日记》。这是为什么?本文现根据从国外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简要介绍她传奇的一...  相似文献   

12.
种族屠杀研究与犹太大屠杀研究是两个深度交织在一起的学科,犹太大屠杀研究深刻影响了种族屠杀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演进。近年来,新一代研究者开始以多样化的角度重新审视种族屠杀问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与历史上的其他种族灭绝事件进行比较有多种可能的途径,未来的研究将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方法来建立南京大屠杀与世界历史上其他大规模暴力...  相似文献   

1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已经过去整整60年.60年来,日本政界内一些人对这一早已有历史结论的事件的认识很难说有多少提高,始终不能令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满意.日本国内、政府内有一部分人,就是不承认盟国在东京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及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所作的历史结论;不承认数以千计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不承认当年日军实行南京大屠杀后留下的大量罪证(包括日军自行拍摄的屠杀照片);不承认当年曾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人近年公布的、揭露此次屠杀的日记等历史资料.任你怎么说,任你摆出多少证据,他们就是不予认帐.他们对本国军队在南京、在中国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没有认错之意,没有反省之心.不仅如此,谁要是揭露南京大屠杀,他们便斥之为“捏造”.如此行径,实在可鄙而又可悲,为国际上一切有良知的人们所不齿.  相似文献   

14.
书写历史,需要关注七个关节,这七个关节的英文单词中,均有w。对谁来书写、写什么、空间、时间、如何书写、为什么、为谁书写等七个方面的考究,有助于澄清历史迷雾,逼近历史真相,透视历史事件背后的意涵。以“七个W”来审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新的发现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国发生多起民众泄愤事件,有的甚至演变为骚乱,造成无辜人员伤亡,这引发了社会的担忧和猜想。为什么会发生民众泄愤事件?民众泄愤事件会不会产生示范效应?信访制度存在哪些缺陷?为什么民众仇富仇官心理越演越烈?地方政府如何化解民愤、防止暴力事件?本刊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  相似文献   

16.
1997年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日,张纯如所著《南京的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在美国出版。全书基于对大屠杀幸存者和旧址的采访,当年留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大学教授、医生、商人的日记,外交文件,以及当年参与暴行的日本兵所写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7.
钮先铭是我们的姑夫,现定居美国洛杉矶。59年前,在被日寇占领的南京,他假扮了8个月和尚,侥幸逃过日寇对无辜军民长达6周的大屠杀,成了那场浩劫的幸存者和见证人。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满怀激愤地说:“日军是杀人狂。50岁以上的老人为什么要杀?小孩,妇女为什么要杀?”日军进逼南京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后,分兵3路向南京逼进。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第八号敕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面对强敌,一场短暂而壮烈的南京保卫战从此拉开序幕。钮先铭时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工兵营营长。我们父…  相似文献   

18.
黄继溥 《文史精华》2007,(12):18-20
在抗战胜利已经62年的今天,日本的极右势力仍在否认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而在惨案发生的当时,就有许多国际友人敢于在血雨腥风中救助中国难民,而且视"揭露暴行乃是一种道德义务",纷纷向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那么谁是最先向外界揭露这一惨案真相的呢?《谁最先向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惨案》一文告诉了我们谜底。  相似文献   

19.
日军大屠杀期间南京军民反抗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12月,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南京守军在南京保卫战中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城内进行了长达数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南京沦陷后的最初几周内,南京军民面对日军的大屠杀暴行,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但这些反抗斗争行为,其特点表现为分散和无组织性。在城市沦陷后数周内,不仅中国军队未见有组织的游击或巷战发生,市民们也没有进行较为普遍和成规模的反抗,这无疑是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制约的。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研讨,并不是为了抹煞中国军民在南京大屠杀过程中的反抗事迹,而是希望能更深入系统地了解和分析南京军民当时的应对状态以及相关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20.
贵在创新——评孙宅巍主编《南京大屠杀》张宪文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60周年之际,我高兴地读到由孙宅巍主编的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最新学术专著《南京大屠杀》。该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0章45节,计50余万字。著者运用来自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