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什么白居易在日本受到推崇?》在日本,白居易的诗人地位首屈一指,远非李、杜所能比拟。个中原因,与一系列历史的巧合不无关系。白居易的文集最早传入日本是在838年,当时日本处于平安时代,致力于引进唐朝文化。他们派遣唐使,到大唐搜集中国第一流的著作,又利用商船夹带中国典籍,遣唐使和商人遂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遣唐使作为"外国人",  相似文献   

2.
《倭名类聚抄》所引《兼名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交流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中遣唐使的贡献巨大。他们将中国书籍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语言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书籍中有一部分是在中国问世后不久便传入日本,而在中国却渐渐失传。《兼名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考证《倭名类聚抄》对其的引文部分,对其成书过程、内容及在日本的传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湖南文史》2013,(8):34-34
“留学生”这个词是由古代日本创造的。远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驻唐时间一般不过一两年,不能在中国久留,  相似文献   

4.
古代日本政府通过派遣遣唐使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制度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一制度在公元894年被废止,其中的原因一直是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主题。通过对唐朝的日益衰落、日本吸取唐文化趋于饱和、日本政府遣使负担沉重以及出使航行艰险等观点的逐一分析,进而找出导致遣唐使被废止的根本原因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5.
日本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文化深远的影响,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和日本人对"中国文物"的认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主要考察中国文物流入日本之后,如何从上层阶级的专有品,在明治维新以后走进普通人视野的。同时,"中国文物"在日本的受容情况,由于跟中日关系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对探究日本对中国的认识以及中日关系的发展历史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籍在韩国(一)王彩云我国是世界上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地,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唐以前的写本、宋元刻本,也与我国历代文物一样珍贵,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收藏。在亚洲收藏量最多的是日本,居世界首位,韩国次之。中国古籍在日本的情况已有许多人介绍过,本文将对中国...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历史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早在5世纪,日本就开始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如文字、儒教、工艺技术等。7世纪,圣德太子推行“大化改新”,先后派出数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更加积极地摄取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的交往,早在汉晋时期就见诸记载了.至隋时,日本开始由政府组织小规模的遣隋使来中国考察访问,沟通关系,引进中国的文化.唐时,更进一步大规模地派遣。据《新唐书》和日本史籍的记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的二百六十四年间,日本共派十九次遣唐使。每次除遣唐使节外,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侣,常达五、六百人。他们归国后,把大唐先进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土地制度和税制方面,日本模仿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授受法”和“租庸调”.所谓“班田授受法”,即计口分田,男女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唐史研究──近年来的动向(日)池田温一、前言大家知道,古代日本向中国大陆派遣使节,并且努力摄取隋唐的制度和文物。从七世纪初飞鸟朝(倭国)向隋朝正式派遣使者以来,一直到平安初的承和年间(838~839)派遣最后一批遣唐使,前后二百多年间总共派遣了...  相似文献   

10.
近代大阪华侨社会的形成(1867~1893) 日本大阪古称浪速,又名难波,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经济往来。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炀帝派遣的使臣裴世清等人便曾到过难波,而日本历史上有名的遣唐使也很多是从难波起航的。由于它濒临濑户内海,所以又是日本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最早的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11.
陈洪  翟晓兰 《文博》2010,(3):92-96
奈良是日本著名的古都,也是丝绸之路继续向东延伸的终点。为纪念平城京迁都奈良1300年,奈良国立博物馆汇集众多中、美、日三个国家各大博物馆的珍藏文物,举办了《大遣唐使展》,集中展现了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悠远历史,备受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国收藏的唐代一行等人画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人民两千多年来一直有着密切的友好交往,其中,包括着两国佛教僧侣之间的往来。七世纪至九世纪,日本不断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同时,还派大批留学生随使者来中国。这些留学生中,不少是"学问僧"、"请益僧"。他们在中国各地巡礼,研究学问,回国时就把中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带回本国。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到日本,沟通两国的文化和学术。佛教僧侣的互相往来,以宗教活动的形式,构成了中日两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自古交往甚密。日本铸钱行钞,无不仿效中国。从隋朝开始,日本不断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广泛引进中国文化,同时,也向中国学习货币制造方法。庆云五年(708年、唐景尤二年)武藏国秩父郡山中发现铜矿并献给了朝廷,日本才开始以唐开元通宝钱为样品,铸造和同开珎钱。这也是日本最古老的法定货币。  相似文献   

14.
由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与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共同主办的“遣唐使时代的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8月1日至4日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0余篇,来自中国、日本和法国的40余位(日本近20位)学者...  相似文献   

15.
善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日本知识阶层在唐宋时期远渡重洋,深入中国社会,以多种途径学习吸收中华文化。在此时期,有大量唐宋典籍流入日本,为日本文化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同时,日本返传典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本文试从唐宋典籍流日后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日本返流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影响两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寻找日本三角缘神兽镜的源流一直是中日考古学界的研究热点。中国学者王仲殊先生因此领域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号称"亚洲诺贝尔奖"的日本福冈文化奖。自2006年11月15日《中国文物报》报道了中国发现三角缘神兽镜之后,中日学界异常关注。2006年12月15日日本朝日新闻社塚本和人记者等曾专门赴郑州参观此镜,22日张懋镕先生也在《中国文物报》发表论考肯定了这一发现。但日本学界却对此抱有疑问。2007年1月24日朝日新闻文化综合版刊登了本文。笔者译出,以飨国内读者。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物观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并发展变化的对文物的思想认识。文物承载的历电记录和文化内涵使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文物彰显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原始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玉器、反映宗法等级的青铜器、精美绝伦的瓷器、卷帙浩瀚的经史典籍、历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等丰富多样的文物皆蕴含着千年历吏积淀而未显题化的中国传统文物观,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诠释。本文尝试对中国传统文物观的发端、形成进行探寻,就思想、文化、艺术、财富等方面在中国传统文物观中的反映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18.
唐盛时期的长安是亚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唐帝国周围许多国家的使者和留学生沓至纷来,络绎不绝,其中以日本为最多。而在这些日本遣唐使和遣唐留学生中,吉备真备是最有成就者之一。正如日本史书《续日本记》卷三十三中所载:“在研究经史,广修学问中,名扬唐代的我国留学生唯有大臣(吉备真备)和朝衡(阿倍仲麻吕)二人。”吉备真备作为遣唐留学生和遣唐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当中国的秦汉时期,史书上就留下关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记载。到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繁荣的阶段。这期间,日本也开始了“大化改新”,由日本派遣到中国来的遣唐使、学问僧以及留学生等达到空前的数量。而中国人民——主要是僧人——也有大批人渡海赴  相似文献   

20.
遣唐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遣唐使初探刘淑梅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有着友好的密切往来。在长达两千年的文化交流中,其佼佼者,当首推遣唐使。本文围绕遣唐使的派遣次数、路线及不同阶段目的的变化等问题试作探讨。一关于日本遣唐使的派遣次数,国内史学界意见不一。吕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