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又策划侵占黑龙江省。但为了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日本选择了避开中东铁路(长春至哈尔滨路线),绕过哈尔滨,沿四平、洮南铁路北犯的路线,当日军到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的门户嫩江大桥时,黑龙江省驻军在代理省主席马占山的指挥下,当即予以还击,从而打响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马占山带领广大爱国军民置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于不顾,自动奋起抗击日寇的侵略。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和东北各阶层群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东北各地抗日武装力量的迅速兴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马占山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的第一枪,蜚声中外。毛主席在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与《论持久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相似文献   

3.
马占山打响了东北抗日第一枪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奉行蒋介石“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的电令,致使在一夜之间丢失了沈阳城,接着辽宁全省沦陷,紧接着吉林也被日军占领。黑龙江省成了日本军队下一个夺取的目标,黑省的形势相当危险。日军诱降了洮辽镇守使张海鹏,挟汉奸队伍为虎作伥,积极准备进犯黑省。 而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万福麟远在北平,该省军政机构群龙无首,是降?是走?是战?莫衷一是。 10月15日,在日本飞机掩护下,张海鹏率部进抵嫩江桥,对黑龙江省之东北军发动…  相似文献   

4.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在东北境内的关东军,突然炮击沈阳,同时在吉林、黑龙江发动进攻。当时蒋介石集中力量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卖国政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得抵抗”,并撤至山海关内。日军在19日侵占沈阳,接着分兵侵占吉林,黑龙江等省,至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当时身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的汪精卫,也是一贯主张对日本妥协  相似文献   

5.
刘宏 《黑龙江史志》2011,(9):34+36-34,36
<正>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东北的战争。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沈阳、长春、吉林、齐齐哈尔、锦州相继陷落,东北大好河山几乎完全沦入敌手。哈尔滨成了一座孤城,成为日军侵占的最后目  相似文献   

6.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一段铁路后,开始向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和沈阳城发起专攻,第七旅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进行必要的还击后,仓皇的退走,关东军血洗北大营后,攻占沈阳城,五日内,关东军占领满铁和安奉铁路沿线的主要城镇,辽宁除辽西外,其他重要城镇均被日军占领,1931年11月份,日军调兵南下,向辽西辽南一带进攻,由于日军不断侵略,抗日义勇军也在各地不断兴起,与吉林省、黑龙江省的抗日义勇军相比,辽宁抗日义勇军兴起较早,斗争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与章太炎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袭击我国沈阳后,又向东北三省发动全面进攻。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3个月的时间,东三省竟全部沦落到日寇  相似文献   

8.
七、抗击日本侵略的十四年(一)人民奋起抗日1931年6月,日军大尉中村震太郎等4人偷入我禁区,查获间谍罪证后被处决,即“中村事件”.7月,长春万宝山中朝农民发生水利纠纷.日军警察干预,打伤中国农民多人,反诬中国打死朝鲜农民,即“万宝山事件”.日本在朝鲜煽动排华,并鼓吹“满蒙危急”,挑动战争.蒋介石电令不抵抗7月12日,蒋介石电张学良对日军之挑衅,须极力忍让,勿生事端.  相似文献   

9.
早在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由于蒋介石卖国集团抱不抵抗主义,顽固地执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求荣政策,因而使整个东北地区沦陷于日寇铁蹄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10.
正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致张学良命令其对日不抵抗的电文,称"铣"电;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越南河内发表致蒋介石的电报,声明其支持对日妥协的政策,史称"艳"电。为什么把这些电报称为"铣"电、"艳"电?这缘于我国早期电报韵目代日的日期特殊表示法。铣代表16日,艳代表29日。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电报技术传到中国。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便于收发电文,就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编码。考虑到1万个汉  相似文献   

11.
<正>为纪念"二战"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连日来,我特选读了党史和查阅了一些资料。琐记如下:(一)1、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东北军张学良部奉蒋介石"绝对不抵抗"命令,撤至山海关以南,日军随即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并开始向热河进攻。"九一八"事变激起  相似文献   

12.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出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当日本关东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江桥(嫩江铁桥)时,他明确表示"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尺寸土地沦于异族"。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以后,由于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在短时间内,便迅速侵占辽宁、吉林等东北大片土地,当侵占黑龙江省时,遇到了黑龙江省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1931年11月4日~19日的江桥抗战,代表了中国人民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意愿,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浪潮,唤起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  相似文献   

14.
正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经过长期的策划与准备,突然发动沈阳事变,史称九一八事变,接着向全东北广大地区出兵,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此后,日本侵华战争不断蔓延、扩大。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面对强权始终不甘屈服。自九一八事变之日始,中华民族开启了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驻防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部分东北军官兵,面对日军进攻,奋起抗击。其中,马占山将军在  相似文献   

15.
正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31年11月,黑龙江抗日义勇军总司令马占山将军率领守军奋起反击日本侵略者,以江桥抗战率先打响了"九·一八"事变后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东方战场的序幕1931年9月18日夜10时许,皎洁的月光洒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显得异常静谧,秋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7.
《纵横》2007,(9)
《十校宣言》的历史背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大好河山落入敌人之手。1935年《何梅协定》后,日本不断向华北增兵,加紧策动华北"自治",妄图建立第二个傀儡政府。而南京国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经历了由局部抗战到“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的全面抗战两个阶段。江桥保卫战就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局部抗战时期发生的一场十分重要的战斗。这场战斗是在当时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命令下,敌我力量悬殊、后援无继的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打响的抗日第一枪。因此,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我们不仅应当记住“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我国全面抗战的纪念日,而且不应当忘记,黑龙江省的嫩江“江桥保卫战”是我国抵抗日寇侵略战争的第一仗。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  相似文献   

20.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东三省,实现了日本由来已久的夺取满洲之计划。在日本特务机关策划下,1932年3月1日,成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其国土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内蒙古一部分。日军并不罢手,下一个侵略目标是中国的华北地区。1932年7月,关东军向热河进犯;1933年1月,进攻山海关、3月,侵占热河、日军越过长城,兵锋直逼平津地区;5月7日,日军发动关内作战,17日唐山陷落,日军兵临北平城郊,举国震动,平津若失,华北必不保,中国面临巨大的危机。蒋介石政府自“九一八”事变后,实施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内线,卧榻之侧有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赣东北及左右江等红色根据地,是蒋的心腹大患,直接威胁国民党政权的存在;在外线,是虎视眈眈,陈兵华北,觊觎平津的日军;而华北却控制在张学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