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2):36+38-36,38
从本期起,本刊陆续刊登《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系列文章,对连接东北与中原古老通道的早期历史,鲜为人知的"冰雪丝绸之路",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22):46-48
<正>7.明代的冰雪丝绸之路7.1令世人瞩目的两大壮举明朝永乐年间,中国丝绸之路出现了令世界瞩目的两个伟大壮举:一个是郑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另一个是亦失哈开创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他先后七次"下西洋",成功地开创出  相似文献   

3.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12):33-36
<正>4.辽代的冰雪丝绸之路4.1五国鹰路——海东路距今1000多年前的辽王朝初期,在唐黑水路和辽契丹道的基础上,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一条海东路,史称"鹰道——五国鹰路"。辽代的这条"鹰路"指的是上京临潢府——黄龙府——五国部交通路线。辽时称生女真部以东地区,渤海国黑水靺鞨后裔,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以北以东,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散居的土著部落为"五国部"。辽属国、属  相似文献   

4.
<正>1.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缘起1.1古老的朝贡道路黑龙江地区的道路交通历史已经很久远了,它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及其社会演变而不断开拓和发展的,古代道路交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考古发现的大量文化遗存证明,黑龙江地区从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期就有了原始人类活动。当时的人们  相似文献   

5.
刘紫辉  徐岸峰 《旅游纵览》2022,(22):194-196
黑龙江省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产业,使其成为进一步带动该省经济发展的黄金产业之一,并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但面对京津冀地区的冰雪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明确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并针对新形势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制订符合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正确规划,带动黑龙江经济迈向全新的发展台阶。基于此,文章对冰雪旅游产业推动黑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展开探讨,并提出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为当地及其他省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位于东北亚的中心腹地,是辐射东北亚诸国、连接亚欧两大洲的重要枢纽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志》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的重要举措,它可为实施《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打造信息交流平台、提供相关资料、开辟绿色通道,详细记述龙江丝陆带发展历史。龙江丝陆带按通道可分为陆海联运通道、铁路通道、公路通道、水运通道、航空通道等。按产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又可以哈尔滨为核心枢纽,分为哈大齐(满)、哈牡绥东、哈佳双同、哈绥北黑产业聚集带。龙江丝陆带共覆盖省内及内蒙古自治区51个市、县(区)和俄罗斯、韩国14个城市。论文还对《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志》结构、体例、断限、编写原则、篇目设置等进行了谋划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灿烂的冰雪文化,是千百年来居住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黑龙江各族人民拼搏、创造、传承、总结、发展、升华而成的.四季变换,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民俗风情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史上黑龙江流域多民族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黑龙江具有丰厚的多民族文化底蕴,逐渐积累形成了黑龙江广博、深厚、凝重、丰富的冰雪文化风格.这其中,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赫哲族人民做出了彪炳显赫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3,(10):37-41
<正>7.5冰雪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永宁寺碑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尤其是黑龙江流域女真族领地的管理,除了对西阳哈用兵以外,更主要的是采取了怀柔和招抚政策。使得处于原来元朝统治下的女真等各部"悉境归附"。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辖与经营,制定政策,派人前往",以召圣意"。1403年(明永乐元年)派遣邢枢偕同知县张斌等人千里迢迢前往努儿干,招抚吉烈迷各部,吉烈迷首领归服。次年入朝,明政府予以抚恤并下令设置了奴儿干卫。以后的4年间,明朝皇帝3次派遣使臣到奴儿干征纳贡赋,加强管理,继续招抚。"奴儿干等处来归野人"归  相似文献   

9.
<正>2.唐代的古冰雪丝绸之路2.1渤海国史略渤海国是盛唐时期黑龙江地区以靺鞨族为主建立起来的封建地方政权。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余年前。史书上将渤海国誉称为"海东盛国"。自公元698年(唐武则天圣历元年)渤海王大祚荣建立震国;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受唐廷册封大祚荣立渤海国号;公元755年,渤海国迁都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龚强先生的新作《冰雪文化与黑:龙江少数民族》一书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系统展示冰雪文化和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风情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这部书全面记述了冰雪文化的形成与演进,阐释了冰雪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10个世居于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做了全方位的展示和介绍,颂扬了他们创造并丰富冰雪文化的开拓创新精神,讴歌了他们对冰雪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透过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可以领略到冰雪文化的源远流长,综观黑龙江少数民族的历史足迹能够了解到冰雪文化的厚重与深邃。  相似文献   

11.
在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东北部的南通大街与东直路的交汇处,有一座哈尔滨市唯一的一座廊桥——太平风雨廊桥。  相似文献   

12.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3,(18):26-29
<正>8.6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上的戍边卡伦根据《尼布楚条约》的规定,清政府立即派遣官吏查勘中俄东段边界,并及时在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等处树立界碑和鄂博(蒙古语敖包,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由人工以木、石、土堆成。原来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据记载,康熙派副都统郎坦至东段边界格尔必齐河东岸,用满、汉、蒙古及俄罗斯、喇第诺(即拉  相似文献   

13.
新年伊始,一部全面介绍黑龙江丰富的旅游资源,完整展示黑龙江星罗棋布的旅游景区的特色志书——《黑龙江旅游景区志》面世了(以下简称《景区志》)。这部志书是继2006年《黑龙江冰雪文化图志》之后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与黑龙江省旅游局联合推出的又一部为社会提供现实服务的特色志书。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辽代"黑龙江"并非指今天的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嫩江,而是指辽代庆州境内的黑河,即今天内蒙古的查干木伦河。辽代"黑龙江"名称的出现既源于契丹社会的龙文化和黑龙崇拜,又与辽道宗的汉化倾向以及庆州黑河的地域特征相关。金元时期,"黑龙江"的指称范围东移至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同时随着达斡尔人的北走而扩展至今天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地区。明清时期,"黑龙江"的含义延伸至今整个黑龙江,并与松花江和嫩江明确区分。"黑龙江"名称的出现及迁移反映了黑龙江流域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文明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5.
<正>在黑龙江邮驿史研究领域,人们普遍认为,永宁寺碑是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古代"鹰路"驿路(即《全辽志》记载的"海西东水陆城站",以名鹰"海东青"得名)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见证。永宁寺碑碑文记载:"卜奴儿干西,有站满泾,站之左,山高而秀丽。先是,已建观音堂于其上,今造寺塑佛,形式  相似文献   

16.
<正>第三十站——莽吉塔城:莽吉塔城,今抚远县通江乡小河子屯"城子山古城遗址"。具体位置为:抚远县城东北10公里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城子山上,故俗称"城子山古城"。古城为明代遗址。古城衔山,山以城名"城子山",城以山名"城子山山城"。此城是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中的第10城。海西东水陆城站一共10城,皆在今黑龙江省境内,莽吉塔古城是最后一城。古城东、北倚悬  相似文献   

17.
<正>天一天地冷,冰雪一天一天地热,冰雪旅游也随之一天一天地升温。冰雪孕育着文化,文化揭示了冰雪无穷的魅力。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精心编制了《黑龙江冰雪文化图志》(以下简称《图志》),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黑龙江冰雪文化的产生、普及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将冰情雪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读者,同时也是献给广大读者的一道富有浓厚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冰雪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来,全世界的劳动者创造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如群星闪烁,璀璨耀眼.而就冰雪文化而言,黑龙江省是重要的发祥地,是我国冰雪文化的发源地.黑龙江冰雪资源堪称全国之最,每逢冬季,天公作美,玉女散花,瑞雪普降,片片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人间.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冰雪风情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与韵律,它的形成与黑龙江辽阔的地域、寒冷的气候、壮美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密切相关,而它的发展有着自然的孕育,人文的基础和社会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2月20日,由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联合主办的"2008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风景区维斯特滑雪场盛大开幕。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雪莲山灯光滑雪场、达坂城盐湖城景区作为本届冰雪节的分会场,21~22日也相继举办开幕式。据乌鲁木齐市旅游局局长古丽·阿不力木介绍,与冰雪相关的艺术、体育、文化、旅游等主题活动都被列入了冰雪风情节的日程,从12月20日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