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卫东 《安徽史学》2008,2(1):70-77
北洋政府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令>基础上,几经修改,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考试制度.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规与制度,甚少关注其实践过程.就文官考试内容而言,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取代了八股经文,故参加考试的考生多为饱蘸新学之人.但因近代学堂对新式人才的批量生产,加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导致文官考试竞争异常激烈.录取后的考生虽大多能得到实习安排,但期满后却难被委以实职,这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之间的严重背离.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英国自由资产阶级对政府文官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革,于1870年正式确立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相似文献   

3.
房列曙 《史学集刊》2007,5(6):28-34
在中国古代,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国家官员。科举制度废除后,孙中山主张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由国家设置考试院,主管文官的选拔、任用和考绩。这一创新的理论实践于民国时期。在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开始运作和完善,其中的特种考试和检定考试是我国的独特创制。文官的任用、考绩、升调、奖惩、抚恤等制度称作文官"铨叙"制度,与文官考试制度相辅相成。文官"铨叙"制度最为规范,也是我国的独特创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引入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始于清末新政。晚清因应变局,求才多途并进。新政复行,京师新设部院及各地督抚强调各自特殊性,撇开吏部频频奏调官员,举官权柄下移,官员素质参差。科举停罢后,取士举官新旧混杂,更换及统一标准要求日趋急迫。丙午改制,戴鸿慈等建议仿日本文官考试,嗣因内阁、吏部官制未变而无所附着。以1907年直隶设置官员考验处为契机,清廷颁布《切实考验外官章程》,局部试行官员考试。宣统年间,文官考试章程反复修改斟酌,终因清亡而胎死腹中,成为留给民国的一份遗产。梳理清季引入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酝酿过程,可以观察到渐进式改革中各种因素的纠结影响,理解制度兴革遭遇的滞碍曲折。  相似文献   

5.
北宋中期以后 ,随着枢密院的外廷化 ,文官占据了枢密院长贰职位 ,武选官被完全排斥在中央高层行政权力之外 ,门司等内廷机构成了武选官在中央所掌握的最重要的职位资源。门司直接服务于最高权力 ,门官员多出身于外戚勋贵 ,地近而人亲。从神宗朝开始 ,门官员依凭皇权 ,试图重返枢密院。南宋孝宗则明确提出要以武臣为枢密长贰 ,希望藉此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 ,同文官相比 ,门官员素质低下 ;同军职相比 ,武选官又非职业军人。孝宗的做法非但“不足以服文吏之心” ,激起了文官的强烈反对 ,而且还有可能引发军职的反感 ,“反激武臣之怒”。在文官—武选官—军职三途分立的体制下 ,孝宗“右武”强兵的愿望化为乌有。门官员可以得到皇帝的信任 ,却受到文官的鄙薄与制度的遏制 ,抱负及权力欲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释放 ,在极端的情况下便可能演变成佞悻干政 ,对国家政治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6.
试论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对国内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负效应吴木生英国首创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即公务员制度,并以其文官政府的廉价高效著称于世。资本主义各国竞相效仿,先后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官制度,掀起了近现代人事制度的革命。但是,谁能想到:英国人引以为自...  相似文献   

7.
石庆环 《史学月刊》2003,2(9):75-81
1978年卡特总统的文官制度改革.不仅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且是继1883年《彭德尔顿法》颁布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制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文官制度改革不仅涉及到联邦政府高级文官结构的变化,中级文官报酬制度的改革,下级文官利益的重新分配等问题.而且也触及到联邦政府文官管理机构的调整与改组。因此.改革不仅影响到联邦政府行政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总统对联邦文官的政治控制。  相似文献   

8.
枢密院是英国都铎王朝中央政府的核心机构。都铎中期是枢密院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其间,两位政府官员帕格特和彼得针对枢密院内部制度建设问题,先后提出了两套建制方案。这两套方案是迄今可考的都铎时期仅有的专门针对枢密院的制度规章建制方案,它们既是枢密院制度的理想化蓝本,也是政府机构现代化的文本起点。两方案集中规划会议召集、信件接收、议程制定、事务分配及会议记录五项制度。其中的具体建议有些被采纳,有些则反映了当时既有的行政方式。两方案是都铎枢密院制度发展面貌的集中体现,并承载着当时涉及政府运作问题的政治观念。是研究枢密院的必需原始资料,也是枢密院制度建设的关键历史事件。两方案所反映及造就的枢密院制度被欧洲大陆国家所效法,并对日后内阁制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不同于古代的科举制,它以孙中山先生创立的考试权独立学说为理论基础。南京国民政府(汪伪政权的名称和蒋介石政权的名称一样,亦称国民政府,以下对蒋介石政权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标谤实施孙中山先生遗教,设立了考试院,制定颁布了《考试法》,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自1931年始,多次举行文官考试.抗战爆发以后,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相似文献   

10.
李俊清 《文献》2006,10(4):75-82
民国初年,构建共和政体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创构现代文官制度.从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拟定《文官考试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令》、《法官考试令》等开始,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先后颁布了近三百件有关文官制度的法律法规,初步构筑起了一个涉及文官考录、甄用、官等、任用、薪酬、惩戒、保障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房列曙 《安徽史学》2006,1(6):59-68
孙中山选拔文官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首.他所说的德,不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而是以符合"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官吏是人民公仆等思想为价值取向.孙中山指出选举制、委任制有弊端,主张以考试制度补救之,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孙中山的理论创新,奠定了我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文官制度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租占威海卫32年里,英国是怎样对威海卫实行殖民统治这是认识和研究英租威海卫历史的一个根本问题。《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的颁布,确立了威海卫的基本政治制度。英国从政权设置、司法制度、社会治安、乡村控制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套政治高度集权、控制严密的殖民统治体制,从而实现了其对威海卫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科举以其相对开放和公正的考试取才的方式,突破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科举开世界职业文官治理之先河,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进入近代,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促使其走向极端封闭与衰亡。这些合理内涵后来为西方所引进,融合进入它们的文官考试制度之中,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英国文官政治中立的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的文官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产生得最早,也最具有典型性。它是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于十九世纪逐步建立起来的。文官政治中立的原则是文官制度形成和发展中的必然产物,是英国政府体制的重要特征。它对于削弱国王的政治权力,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以及在两党政治的交替中保证资产阶级政策的连续性,都起到了十分重  相似文献   

15.
读《英国政治制度史》郭沂纹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当今许多国家实行的议会、内阁、政党、文官等制度皆起源于英国。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史,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发展史。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日益重视该课题的研究,其成果日渐...  相似文献   

16.
曾孝宽(1025~1090年),字公绰(一字令绰、一字孟绰),晋江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左右丞相曾公亮次子。曾孝宽以公亮恩荫踏上仕途,务实求真,积极进取,累迁至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右丞相,积极参与改革时弊,是北宋改革派的重要成员,也是宋代第一位以文臣人枢密院者。被誉称为“相门高才”。  相似文献   

17.
论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70年代是英国历史大变革年代。这个时期,英国统治阶级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形势下,在政治、军事、司法、教育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决定意义的改革,颁布了相应的律令,推进了英国社会发展。其中1870年通过并颁布的《1870年初等教育法》(针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初等教育;苏格兰的教育制度自成系统,至今如此,但一般也随英格兰的教育制度演进)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是英国教育史上第一部立法,该法案由当时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威廉·福斯特提出,故又称《福斯特教育法》。法令在补充、完善已有初  相似文献   

18.
英国1832年前的议会选举制度是贵族控制的,具体体现在选区、选举权、选举活动和议员结构等方面。1832—1918年的英国选举制度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英国的民主发展,但这不是英国决策者的意图。对于英国统治精英来说,改革的宗旨是为了保持贵族的统治和避免真正的民主。英国的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在民主问题上形成了一个悖论:反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明代文官荫叙制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文官荫叙制度始定于洪武十六年,但定而未行,明初文官荫叙皆属特恩。明中叶后,逐渐形成以阁臣荫叙为核心、以三品京官考满荫子入监为主体的文官荫叙制度体系;与前代相比较,不仅缩小了文官的荫叙范围,而且把荫叙与官员考核相结合,把承荫者纳入国子监教育入仕的轨道,从而有效地弱化了传统荫叙制度的消极影响,在激励官员忠于职守和提高荫叙官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其现代性主要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和考试内容的现代化.但是对经义考试的保留,对传统科举制考试程序的模仿,考试与任用的脱节,党治和军治色彩的存在,个人因素的干扰,派系势力的抗拒等,又使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受到极大限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