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欣怡 《上海地方志》2023,(2):77-84+96
“民主共和”是唐绍仪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绍仪幼年赴美留学期间是其“民主共和”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第一次南北和谈期间,唐绍仪初步公开了他“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担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后,唐绍仪“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日益公开化,并具体化为对西方民主制度中内阁、国会、约法等要素的效仿和学习;此后,唐绍仪在辞任内阁总理及与袁世凯决裂等事件中,体现出对“民主共和”思想的维护和贯彻。袁世凯去世后,愈发紧张的“内忧外患”局势及此前“民主共和”实践中的受挫均使唐绍仪认识到,“和平”对国家和人民十分重要,动荡时期国会和约法不可持续,由此,在“民主共和”思想中加入了“和平”这一思想前提。这也体现出唐绍仪的“民主共和”思想与中国国情和时局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其“民主共和”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正唐绍仪(1862—1938),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是近代中国致力于收回海关控制权的第一人。1906年,唐绍仪以税务处会办大臣之职主持全国税务总署的工作。他上任后,马上命令各海关税务司,一律进京"听训"。当时,英国人赫德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自1863年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相似文献   

3.
从1912年3月30日唐绍仪在南京组织民初首届内阁到1914年2月12日熊希龄被迫辞去总理之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内阁总理六易其人,内阁多次更迭,阁潮频繁发生,仅为民初参议院议决通过的就有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熊希龄四届内阁。然而,史学界对此却论及尚少,尤其是对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政治斗争和实质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弥补这一不足。(-)1912年6月15日,任职不到三个月,曾踌躇满志的民国第一届内阁总理唐绍仪突然弃职离京,举国哗然。国内舆论特别是各贫政治势力的反应十分强烈,袁世凯集团认为:“唐受职一无善政,即昔…  相似文献   

4.
胤凌 《文史月刊》2010,(3):33-34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日军占领了上海,在上海大西路当寓公的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出于安全考虑,住进了位于开森略法租界的一幢花园式洋楼里。  相似文献   

5.
唐绍仪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曾担任过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显赫一时的人物,却在1938年9月30日被人剌死在上海寓所,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案。  相似文献   

6.
一九一二年六月十五日,辛亥革命后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弃职离京,在政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唐绍仪是被袁世凯逼下台的。为此,同盟会派报纸和政界人士对袁世凯提出了尖锐的指责。尚未卸任的沪军都督陈其美给袁世凯发了一封在当时是措词最激烈的电报。何仲萧著,一九四六年版的《陈英士先生年谱》收入了这封电报。文字很短,全文录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民主共和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李鸿章、张之洞、张謇等对中国民主共和的贡献,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关于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对中国民主共和贡献的研究则少人涉猎。  相似文献   

8.
1912年元月1日,中华民国诞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武昌起义,南方17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而北方一些省份还在清朝政府势力之下,素以狡诈投机出名的袁世凯,却在那些清朝王公大臣束手无策的时候,他攫取了内阁总理的职位,一面派冯国璋统兵攻武汉,一面派出唐绍仪任和谈代表,与南方的和谈代表伍廷芳谈判。唐绍仪提的条件是君主立宪,伍廷芳提的条件是共和政体。双方还在往返未决之际,孙中山以临时总统名义致电袁世凯,表明临时总统,是暂时担任,只要你袁世凯赞成共和,就虚位以待。这也正中奸贼下怀,他假惺惺地复孙中山电:“君主共和问…  相似文献   

9.
民国元年成立的唐绍仪内阁是北京临时政府的同时也是中华民国的第一届责任内阁,该内阁成立后,由于责任内阁的限制和唐绍仪的"不合作",袁世凯和唐绍仪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直至最后决裂,1912年6月15日,唐绍仪出走天津,标志着第一届责任内阁的失败。围绕唐绍仪的出走以及继任内阁的问题,民初各派政治力量纷纷从各自利益出发,发表言论,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10.
1908年7月,清政府派遣唐绍仪赴美致谢退还庚款事并赴各国考察财政。袁世凯命唐绍仪与列强各国秘密商谈互派大使问题。1908年12月10日,唐绍仪从华盛顿给清廷发回电报,报告美国当选总统塔夫脱提议与清政府互派大使事。该电报引发朝廷内部的激烈政争。摄政王载沣和军机大臣张之洞等对袁世凯私自策划派大使事深为不满。他们不能认可大使所享权限和礼节,并不愿承受派大使所需经费。1908年12月25日奕劻被迫致电唐绍仪令其"缓办"派大使事宜。袁世凯仍不死心,27日又向摄政王和军机大臣上呈主张派大使的《节略》、《说帖》等文件,载沣、张之洞等人不为所动,否决了袁世凯的主张。12月31日,清廷发电报谕旨给唐绍仪,请其通知美国政府,将互派大使一事"作罢"。  相似文献   

11.
在南中国海滨有这么一个古镇,在国际通信不发达的19世纪,只要在信刘上写下它的名字,美国旧金山的信就能平安到达大洋彼岸的亲友手中。这里,是民国时期1700多个县的模范标本;这里,诞生了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重要奠基人唐廷枢、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这个古镇。就是珠海市唐家湾,被称作“与近代文明伴生的南中国海第一湾”。  相似文献   

12.
散叶     
<正>唐绍仪亲自护送袁世凯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22岁的唐绍仪因此与26岁的袁世凯相识。当时,朝鲜亲华高官被亲日派打伤,避居海关公署,袁世凯前去探望,正好唐绍仪亲自扛枪,守卫在门口,其勃勃英姿给袁世凯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时起,两人结为知交,袁世凯从此十分关注唐绍仪在政治上的进步,积极提携,一帮一,一对红。更具古典传奇色彩的是,10年后,在甲午战争打响之前,有情报显示日本人决心刺杀袁世凯,为协助袁撤离,唐绍仪亲自带着两支枪、两把刀、两匹马,连夜护送袁世凯到英国军舰上。  相似文献   

13.
唐绍仪被刺杀的缘由壮之关于唐绍仪的被刺,说者多谓乃因日人对唐多方拉拢,诱其出组南京伪中央政府,蒋介石不愿日人之阴谋得逞,逐令军统对唐进行刺杀。此说有知情者提供的回忆资料为据,当局可信。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诱降阴谋,唐绍仪的态度确实暖昧。为此,不只蒋政权对...  相似文献   

14.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1,(10):154-157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和袁世凯有着近三十年的友谊。袁世凯发迹朝鲜、显名北洋,直到登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唐绍仪在其中都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一些史学家历来认为 ,1911年 12月外蒙一经“独立” ,哲布尊丹巴政权即设置了“内阁总理大臣”职务。至于孰为首任 ,颇有歧异。迄今为止 ,主要的看法是 ,达喇嘛车林齐密特以“内务大臣”兼任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大量原始档案证实 :“内阁总理大臣”一职系 1912年 7月上旬设置 ,赛音诺颜汗那木囊苏伦为首任。他在1911年 12月 3 0日~ 1912年 7月上旬期间 ,以“内务大臣”身分总管库伦政权全局事务 ,并兼管黄教事务 ,一切决策均由其领衔上奏 ,权倾朝野 ,致令一些史学家误认为当时设置有“内阁总理大臣” ,并由此产生“内务大臣”车林齐密特兼任该职的错误论断  相似文献   

16.
由广东省珠海市政协、广东省历史学会、暨南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唐绍仪学术研讨会于1989年4月13日至15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70余名与会学者就下列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993年6月26日,唐绍仪之女唐宝珊向珠海市博物馆捐赠了一批有关唐绍仪的物。其中有一枚银牌格外引人注目。银牌为同形,有一祥云纹纽。正面压印楷书“钦差议约全权大臣”和双龙纹环抱的一个“赏”字;背面为压印的正面龙纹。银牌直径4厘米,厚0.14厘米,重21克。最初,大家以为这是唐绍仪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南北议和时,朝廷所赐之物,年代往宣统三  相似文献   

18.
正1911年5月17日,《泰晤士报》发表长文《中国首任总理》。这是西方媒体介绍庆亲王奕劻履历最为详尽的一次。当时,中国刚刚进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改革,出台了历史上第一个责任内阁,庆亲王出任首任内阁总理。文章认为,庆亲王多年来都是中国官场最大的"恶魔",但却享有最高领导人慈禧太后的高度信任,"他的履历总是与中国的灾难相关联","没有建设性、没有爱国  相似文献   

19.
陶易 《文史天地》2013,(7):28-31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他从一个落第秀才、捐纳监生,一路爬到巡抚、总督、内阁总理大臣,乃至民国大总统的高位,临死前还过了一把皇帝瘾,成为清末民初的乱世奸雄。这其中靠的是什么?袁世凯曾自诩为"靠天成功",其实正如古语所云:"虽曰天命,抑亦人谋。"机遇对于袁世凯而言只是部分因素,其掌权得势主要还是  相似文献   

20.
在开阳县双流区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叫做江西坡廖家庵,这里是曾出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一一朱启钤的故乡。朱启钤(1872——1964年)幼名启纶,字挂辛,晚年自号蠖公,贵阳府开州永兴场(今贵阳市开阳县双流区)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被通缉的前内阁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