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日前,哈尔滨市档案局机关党委(人事处)副主任科员胡珀与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胡凡教授合著的《拉哈苏苏旧海关——同江镇纪行》,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为《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系列丛书之一,全书14万余字,照片、图表80余幅,分为"同江镇概况"、"边疆重地的战事"、"多元文化形态"、"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五个部分,对同江镇的历史面貌和现实状况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族》2007,(4):F0002-F0002
年近古稀的易只是贵州《水钢报》的退休编辑。从1996年4月1日起,他开始了"祖国56个民族风情考察写生"活动。11年的风风雨雨,他已经走过了云南、贵州、湖南、海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福建等18个省(自治区)的68个州(地、市、盟)200多个县(自治县、旗)500多个民族乡(镇)1000多个民族村寨,画钢笔速写和白描作品2000余幅,写日记20余万字,  相似文献   

3.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9,(7):17-17,20
(二)黑龙江蒙古部落简史 黑龙江流域的额尔古涅昆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蒙古人从这里走向了辽阔的大草原。经过几个世纪的游牧生活,有的蒙古部落又回流到黑龙江的土地上来。第一次迁徙,大约在12世纪初叶。古杜尔伯特部从贝尔湖东迁徙到嫩江左畔,这是蒙古人进入黑龙江内地之始;第二次迁徙在元初。成吉思汗将黑龙江地区分封给他的季弟帖木哥斡赤斤后,斡赤斤家族以及乞里克讷惕等部,随同斡赤斤陆续东迁到黑龙江各地驻牧;第三次迁徙,是明代嘉靖年间。科尔沁部酋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辅佐蒙古正统大汗——达赉孙库登汗,几千帐人马进入松嫩平原。从此,他们成为黑龙江地区世居的蒙古族。  相似文献   

4.
王寿芝 《文博》2003,(4):3-6
在中国历史上,商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商汤(太乙)建国到纣灭亡(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的554年间,曾两度强盛。一是商王朝前期,商汤即位,四处用兵,据说“十一征无敌于天下。”二是商王朝后期,盘庚迁殷后,“行汤之政”,加强了王室的治理,到武丁时,商王朝达到了极盛时期。武丁南征北战,出征50余次,征服了商王朝的西南和西北以及南方广大地区。商王朝的势力达到西南何处?又与西南各族关系怎样?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2.唐代的古冰雪丝绸之路2.1渤海国史略渤海国是盛唐时期黑龙江地区以靺鞨族为主建立起来的封建地方政权。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余年前。史书上将渤海国誉称为"海东盛国"。自公元698年(唐武则天圣历元年)渤海王大祚荣建立震国;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受唐廷册封大祚荣立渤海国号;公元755年,渤海国迁都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萌芽于1902年,借助于清政府新政改革的契机,开启了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同中原地区相比较而言,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带有明显的起步晚、发展滞后的特点。由于俄、日等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影响,使黑龙江地区的教育又打上了鲜明的殖民色彩。导致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正>黑龙江地区历史上有十几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民族语地名,这些带有民族印迹的活化石,印证了黑龙江地区曾经的社会文化发展史。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分布:松花江南岸、呼兰河以东主要为满语区,呼兰河以西至嫩江  相似文献   

8.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14,(24):20-23
<正>江东六十四屯屯数考"江东六十四屯"因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制造"江东六十四屯惨案"而闻名中外。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系指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今俄境,俄称结雅河)以南,至孙吴县霍尔莫律屯对岸的大片土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被沙俄霸占前,因中国满、汉、达斡尔等民族在这里居住时有过64个屯子,作为地理概念故称"江东六十四屯"。其实,惨案发生时具体数字已超过64个。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中国居民所住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辽东地区双房文化的器物群中,除了陶器以外,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所谓的"东北系青铜器"。这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青铜制品,除了见于辽东地区的双房文化以外,还广布于辽西、河北北部、朝鲜半岛和吉林、黑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  相似文献   

10.
清光绪三十一年前的一百多年间,碾伯(今乐都)县府所在地的一所学校里,书声琅琅,书香四溢。这所学校就是清代远近闻名的河湟地区"四大书院"之一的碾伯书院,因其背靠凤凰山,故亦称凤山书院。凤山书院由原碾伯知县何泽著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据清道光年间碾伯知县冯燨  相似文献   

11.
在黑龙江地区肃慎族系发展序列中,挹娄与勿吉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呼,并非是在肃慎系一个大的族群内两个不同的部族。两者不能简单地划一,勿吉人在部落组织、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婚姻观念等方面较挹娄人文明程度高,勿吉人是在挹娄人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应将两部族区分看待。汉代黑龙江地区的挹娄与勿吉人是肃慎族系由边疆原始落后形态向中原式封建形态发展转变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叶,伊万三世父子兼并了周围俄罗斯诸侯,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从伊万三世开始,俄国不断征服周围弱小民族和国家,侵略野心极度膨胀。1547年伊万四世公然自称沙皇,领土扩张活动更加疯狂。沙皇俄国对我国东北地区垂涎已久,早在17世纪30年代占领了东西伯利亚后,立即将侵略矛头对准了毗连的黑龙江地区。第一次武装侵入中国黑龙江地区,是波雅科夫的所谓军事“远征”。崇德八年(1643)底,波雅科夫在侵入精奇里江时,受到达斡尔村民的围歼,打死侵略军10人,重伤50人。这是黑龙江居民首次给沙俄侵略者以重大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早期抗俄斗争史的第一页。第二次入侵中国黑龙江地区的是以哈巴罗夫为首的“远征队”。顺治九年(1652)二月,当侵略军在松花江边附近闯入赫哲族居住的乌扎拉村(即今俄国伯利下六百五十余里松花江北岸银山地方,引自曹廷杰《东北边防辑要》中华书局1985年)时,被清军和居民打死打伤80多人,重伤哈巴罗夫。乌扎拉村之战是中国正规军对沙俄入侵者的第一次作战,揭开了中国军民联合抗俄的序幕。但由于清军指挥官海色的错误指挥,使这场反侵略斗争转胜为败。乌扎拉村之战后,顺治十五年(1658),继哈巴罗夫之后任哥萨克侵略军头目的是斯捷潘诺夫,在松花江口受到由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统率的中朝军队的痛击,“斯捷潘诺夫本人及其部众二百七十人或者阵亡,或者被俘”。“松花江口之战”是清朝抗击沙俄侵略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当顺治帝听到战斗获胜的奏报后,非常高兴,“命兵部察叙,以所俘获,分赐有功将士”。这次战斗,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在部分反映这次战斗的文章或文献中记述战斗的具体地址时,却有不同说法。本文对“松花江口之战”的具体地点加以考证,以正其误。一、“松花江口之战”地址的不同说法(一)战场地址在依兰说由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的著名清史专家戴逸主编的《简明清史》中记载“松花江口之战”时说:“一六五八年(顺治十五年)七月十日,斯捷潘诺夫带领五百名哥萨克窜到松花江上。沙尔虎达率清军分乘四十七只小船,在松花江和牡丹江的汇流处严阵以待……”松花江与牡丹江汇流处,即是在今依兰县县城西北江面。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依兰县志》大事记中记载:“1658年(清顺治15年),沙俄军斯捷潘诺夫部,自黑龙江窜至松花江、牡丹江汇合处的三姓城(今依兰)西北江面上,被宁古塔将军沙尔虎达击败。沙尔虎达率清军1400人,分乘47艘船只,将俄军包围。共毙伤、俘获敌军270余名,史称此战为‘松花江口之战’。”  相似文献   

13.
第五节黑龙江地区其他古代少数民族音乐 在今黑龙江省密山县新开流发现的新石器遗址表明,距今6000年前,兴凯湖滨生活着以渔猎为生,以捕鱼为主的先民……类似新开流文化类型的遗址、遗迹,东到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的捷秋赫、布松港,北到黑龙江下游的康当、苏丘岛,西到我国黑龙江省的蚂蚁河流域,南抵穆棱河下游,均发现有肃慎先民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4.
正从塞北到北大荒1968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形势最激烈时期,毛泽东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全国知识青年涌现上山下乡高潮。当年2月,北方还天寒地冻,我接到上级命令,跟随部分干部、教师奔赴黑龙江嫩江地区总参谋部第三部红丰农场劳动锻炼。我们一行30余人身背背包、军用挂包、水壶,乘坐火车、军队卡  相似文献   

15.
刘明 《文史春秋》2005,(6):52-55
解放前,吉林省梨树县出现过一个大土匪,报号“天下好”,真名叫王永清,化名王乃臣。1883年出生于河北省,6岁时随父亲逃荒到当时的北大荒、梨树县定居。14岁(1897年) 参加清军,初时当勤务兵,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升为哨兵、后升哨官(连长),以后到黑龙江的黑河、佳木斯等  相似文献   

16.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14):40-42
<正>鹰猎文化简述。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一般意义的鹰猎指的是利用海东青捕猎。海东青文化起源于唐代甚至更早。《本草纲目》中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唐以后,海东青成为黑龙江地区满族先民向中原王朝进贡的主要品种之一。《契  相似文献   

17.
清末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黑龙江地区地处祖国边疆,幅员广阔,开发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20世纪以后,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才开始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清朝末年,封建统治逐渐走向衰落,帝国主义乘机对中国进行侵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迫于内忧外患,清政府为缓和国内矛盾,于1901年开始推行“新政”,其中包括实行新的教育制度。清末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萌芽诞生的。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灿烂的冰雪文化,是千百年来居住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黑龙江各族人民拼搏、创造、传承、总结、发展、升华而成的.四季变换,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民俗风情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史上黑龙江流域多民族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黑龙江具有丰厚的多民族文化底蕴,逐渐积累形成了黑龙江广博、深厚、凝重、丰富的冰雪文化风格.这其中,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赫哲族人民做出了彪炳显赫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辽代向辽西地区移民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段:辽朝建国前后的50年(901—951年)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统治的时期(982—1031年)。辽朝统治者移民至辽西其目的前后有别。辽太祖、太宗时期的移民辽西主要目的在于开发契丹腹心地区,辽世宗统治时期的移民活动旨在充实耶律倍家族的领地——医巫闾地区。辽圣宗统治时期的移民既着眼于辽上京、中京地区的经济建设,也有稳定和协调各方面力量的政治考虑。到辽代后期,辽西地区呈现"城郭相望"的局面,交通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也对辽朝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辽西地区的民族杂居局面也有利于辽代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正>宁古塔(今黑龙江海林、宁安)是清初著名的流放地之一。宁古塔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主要是指在清初遣戍制度之下,那些因反抗清朝统治、或触犯刑律、或因其他种种原因遭受惩处而被遣戍到这一地区,以备屯种、筑城、置驿的人(包括犯人及其亲属)。这些流人中有高官大吏,也有文人学者、名卿硕彦。顺治十六年(1659年)被遣戍到宁古塔的方拱乾就说过:宁古塔"华人(汉人)则十三省,无省无人"(方拱乾:《绝域纪略》)。足见宁古塔流人来自地域之广泛。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